- 相关推荐
2018年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力资本投资除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2.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杜威
3.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是( )
A.教育目的 B.教学目的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4.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课时分配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6.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信息革命后提出了( )的要求。
A.普及初等教育 B.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C.普及高等中级教育 D.高等教育大众化
8.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 )的功能。
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效果
9.按美的规律对自己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美的观念作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 )
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0.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
A.人格平等 B.自主发展 C.受教育 D.主导地位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通过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学生在教学中____________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学生理解教材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____________,二是从已知到未知。
4.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____________;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5.教学以____________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狭义的教育
2.活动课程
3.榜样示范法
4.教学过程
5.前景教育原则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师生关系民主化。
2.少年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变化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3.教师职业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4.教学就是智育。
5.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开学第一天,李老师正要把新书发下,突然发现几本书因包装捆绑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印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李老师,书不能轻易发下去,要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于是李老师对同学们说:“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原因,留下一些印迹。”李老师把一本书拿出来让大家看了一下。“这几本书该发给谁?”
李老师请几个学生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的;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有的说抓阄……李老师未置可否,让学生的思想——暴露了出来。
终于有个同学说:“老师,发给我一本书吧。”李老师立即问:“你为什么要一本呢?”
“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李老师立即表扬道:“让我们为他的这种为他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
顿时,全班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但这是在老师的强烈暗示下形成的,李老师决定继续“扩大战果”。
“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同学举起手来。李老师有意在教室巡视一遍,故意在一些目光不够坚定的同学面前停一下。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
李老师微笑着对同学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这样,我们来一个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应该得到书的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大家做评委,由掌声的热烈程度来决定,好不好?”
有的同学立即发言说:“我们生活在一起,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说:“书的好坏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愿意要一本。”还有同学发言说:“为别人带来更多欢乐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愿意要一本,把好书让给别人。”……
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气氛推向高潮。李老师把每一种观点都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和引导。李老师又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这种‘吃亏’精神?”
于是班上讨论开了:劳动不拈轻怕重、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
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印迹的书,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
所有的课本都愉快地分发下去了。
根据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规律,对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A 4.B 5.C 6.C 7.D 8.B 9.C 10.B
二、填空题
1.培养人才 2.主体性 3.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4.活动性作业 5.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名词解释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3.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四、判断题
1.教育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师生关系民主化。
答:错误。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2.少年期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变化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答:正确。少年期是一个变化十分剧烈的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信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3.教师职业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答:正确。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社会化。
4.教学就是智育。
答:错误。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也需要通过如家庭、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其它途径才能全面实现。而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5.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
答:错误。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
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他认为集体应该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行为。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卡连柯一样,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
五、论述题
1.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答:(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
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
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之中,
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
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
同的人的场所。
(3)学生的发展,不仅指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
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
心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对所教学科逻辑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能将这两者完美地统
一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成为只是更好地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
目的。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即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每一个概念、甚至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都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其次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使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受到思想教育,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的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2)注意启发。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善于设疑、激疑、解疑,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的成分,更好地调动学生听讲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认识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目的。
(3)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同时讲授的音量、语速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另外还有必要以姿势辅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六、案例分析题
答:(1)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垃养品德行为习惯。李老师从同学们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的情况出发,让同学们通过演讲谈应该得到书的理由,提高了同学的道德认识。
精彩的演讲和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使同学们受到情感上的感染。
同学们通过理智权衡,表现出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产生了道德意志。
大家都想得到的有印迹的书,出现了道德行为。
(2)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在开学的第一天,通过发书这一活动,李老师抓住其中具有的教育性,积极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的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教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开始对谁应该得到有印迹的书认识不一,在李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学生的新的道德认识,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学生品行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学生的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李老师分书的教育,还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24《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06-14
初中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9-09
特岗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6-05
成考本科《教育理论(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01602-14
安全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02-07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02-06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试题(附答案)02-08
学校安全教育试题答案02-07
安全教育考试试题答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