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故乡的抒情美文欣赏:钟峪里
从小到大写过好多次故乡,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爱已经渗透在我骨子里,融化在我血液中,挥发在笔尖,渲染在纸上,传播到千万里,让我陶醉其中……
我的故乡叫“钟峪里”,这是一个老祖先世代相传下来的村名。而后面口语慢慢叫转音,就叫成现在的“zhong yong li”了。这“里”应和先秦有关,秦人“ 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说明这里是早期的秦人发源地。“钟峪”就是一个有钟的山谷。关于这个名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的祖先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只见这里山清水秀、花木成林,山谷东西走向,南北山岭,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像一条金色的丝带横贯其中。山谷中间有个石潭,小溪从石潭上面飞流而下形成一个小瀑布,尤其在下雨天溪水高涨的时候更加壮观。传说石潭深不见底,中间有块石墩,上面扣着一口宝钟,钟上铸就“钟峪”二字。祖先们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并以“钟峪”为村名。传说宝鈡不定时会鸣响,每次鸣响时就会有一对金鸡从韩家崖下来到石潭中喝水,村民视宝鈡为圣灵,供奉宝钟为图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就这样生活了很久很久,人们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日子过的幸福安逸。
话说有一年夏天,有个大户的儿子去石潭游泳,不小心掉进石潭淹死。大户恼怒不已,派人拿铁锤击打宝钟,宝钟鸣响了整整七天七夜,最后飞走了,也不知道飞去哪里?后来有人说去陕西的什么地方好像见到过,因为上面铸有“钟峪”二字。从此金鸡也再没有出现过,直到新中国刚成立那年,又有人看见金鸡在石潭中喝水,可跑到石潭前却不见了。老人说金鸡出现就是好兆头,就会有好事出现,我希望我们这块宝地时不时能看到金鸡喝水的神奇景观,更希望我们的村里人才辈出。
这些都只是传说罢了,但这个传说牵动着代代钟峪儿女的心,既是传说又是自豪,也是一种美好的祈愿和向往……
从我记事起,村庄南边山岭全是翠绿色的松树林,林中夹杂了一片片野杏树,林子一年四季都是青翠茂盛,像一片绿色的天然屏障,遮挡了南来的风雨,只有每年四月天杏花绽放时,才能看见一片片粉红色的杏花环绕在翠绿之中。北边背靠的山岭上是一片片杨槐林,每到五月天雪白的槐花挂满枝头,花香铺天盖地,把个村庄整整一个月弥漫在槐花香里,让人醉在其中……杨槐花下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连翘花,像一片片金子般镶嵌其中,好不美丽壮观。这南北山岭上红黄白绿四种颜色交替上映,把个村庄打扮的宛如世外桃源,让人留恋忘返……
村中北坡山头有个夯土筑起的“堡子”,远远望去像一个王冠戴在山头,又像一枚封印倒立岭上。据说是当年躲避土匪和战乱而筑的堡垒。
村子现在有一百五十几户人家,顺山谷一字散落居住,依照地势分了三个队,每个队五十户左右,从东到西分为一队、二队、三队。一队西头北坡有棵大槐树,我们从小叫它“老槐树”,也因为年代久远树龄老的缘故吧。具体也说不上有多老,听老人说祖先搬迁过来时老槐树就已经很大了,要几个人才能合围。后来一边的树干干枯,挨饿的时候没柴烧,被村里人砍柴烧了,好可惜!后来剩下的一半也要五六个人才能合围抱住,可想而知树有多大,树龄有多老。每年过年都有人在老槐树下烧香祭拜,还有些人把身体弱小的孩子从小拜到树下,祈愿健康平安。由于文化匮乏,几个家族都没有家谱,“老槐树”也是唯一能够鉴证我们祖先繁衍生息和村庄发展演变的证人。
由于没有记载也说不上我的祖先是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只听老人说是从四川大槐树下迁徒过来。村里主要张姓居多,其次是王姓也占一大部分,赵家、马家、孙家、梁家都是后来邻村搬迁而来,大家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还有一户韩姓,据说以前可是村里的大户,好多地名都是由韩姓起名的,比如下庄南面的山叫“韩家咀”,中庄北边的石崖叫“韩家崖”,还有“韩家坟”、“韩家薄地”等等。只是后来人丁单薄,剩下的几户搬迁到了十五公里外的梁家大湾村居住了。
随着历史的变迁,村庄的归属权也经常交替更换,据说解放前曾经一度时期归礼县管辖,后来还有一段时期是张姓归礼县管辖,王姓归秦州管辖,两边的官差互不侵犯。就流传出了礼县的拉兵(强行抓去当兵)张家人躲到王家,秦州的拉兵王家人躲到张家这样的奇特事情。刚解放后曾有一度时期划分到杨家寺乡管辖,再后来整村划分到秦岭镇,归天水市秦州区管辖。由于张姓人丁兴旺,数量越来越多,曾经有一部分住到了村南山岭南坡的菜子湾,现在归杨家寺镇管辖。而逢年过节供奉祖先还有庙会祭祀还是在一起轮流举行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钟峪里”
村里每年二月二过了要给所有的神唱三天三夜皮影戏,我们俗称灯戏。这个时间不定,因为灯戏班要安排他们的时间,一个村一个村的巡回演出。除了各个家族的宗庙,还有个泰山庙,供奉着东岳大帝,我们叫“泰山爷”,传说是十大阎王之首,掌管世间生死轮回。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他的生日,村里每年要请来道教阴阳大师,开三天道场做法事、诵经、超度村里去世的亡魂。
村里庙中还供奉着一尊龙王,这可不是一般的龙王,这是“泾河老龙王”,就是西游记里面“魏征梦斩泾河”、“唐王游地狱”故事里的“泾河龙王”。传说泾河龙王掌管天界雨尺,在龙王里面权利最大,因此每逢干旱无雨的年头,四里八乡的人们都会组织民间龙王取雨活动。二十多个村庄的人各自抬着各自村庄的神像,聚集在杨家寺镇上,要去几十公里外的固城尖山求雨,因为山上有个玉皇殿,几十尊神像浩浩荡荡绵延一公里向山顶进发,也就是给玉皇大帝上奏折,祈求给当地降雨,保佑风调雨顺。而这个神圣庄严、组织庞大的求雨活动中我们村庄的“泾河老龙王”则是队伍的第一位,也只有他才有资格跟玉皇大帝求雨。
村里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是龙王爷的庙会,据说这天是龙王的生日。要请世代相传的“司公”家族的人来“蹿神”,这个活动古老而神秘,我感觉就是古代祭祀活动的延续。“司公”敲着羊皮鼓,唱着神曲,跳着原始舞步,祭祀龙王。还要“罚爷”,就是拿刀把额头砍破,用人血来祭祀神灵,两三天下来要“罚爷”十几次,看着都害怕。据说古时候是拿活人砍头来祭祀的,听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现在随着老“司公”的去世,年轻一代就不用刀真砍破头“罚爷”了,只是做几个“罚爷”的动作表示一下,这也是最近两年的改革。虽然再也看不到惊险神圣的“血祭”仪式了,但是至少对“司公”是一种人性化的解脱。
家乡自古文化匮乏,读书人寥寥无几,大家对读书就成了一种奢望,曾经也有过几个优秀的学子,清代末年老张家出过一个“贡爷”,后面听父亲讲就是清朝的贡士,贡士是获得全国范围科举考试资格的学生。之后一直在河南教书,据说桃李满天下,教出来好多朝廷要员,告老还乡后他的学子还经常过来拜访。现在还存有“监元”匾额一块。家里还有顶戴帽箱、十样景茶海烟具,这些至今还在保存。曾经也留有诗词若干首,可惜经过风云变幻,遗憾的是没有流传下来。
老王家解放前出了个王培章先生,曾任国民党少校参谋,文武双全,爱好秦腔,是村里秦腔剧团的缔造人,他老人家年轻时非常英俊,能演生角也能唱旦角,尤其旦角嗓音扮相堪比当年的梅兰芳大师,曾经一折《大上吊》唱红陇原大地,是他老人家的看家戏,曾经在兰州剧院连续挂牌演出几个月。据说剧中扮演的“李翠莲”唱腔委婉、凄楚感人、悲伤欲绝,看得观众泪流满面、无不感叹。最后上吊时戏台上马门有个甩杆(就是一根竖杆上面一根横杆,成七字型),横杆摆到舞台中央,演员站在舞台中间桌子上,要吊死在横杆上。王老先生提前在衣服里面扎绑好他用钢筋打造的道具(脖子下面有个向下的弯勾),看起来“李翠莲”将白绫套到脖子上了,其实是套到弯勾上,口内含一条红色布条。上吊时舞台灯光变暗,舞台口吹一把火,甩杆将演员甩出舞台口,悬挂在观众头顶,这是只见李翠莲口吐长舌,白眼上翻,鬼脸恐怖,吊死在观众头顶……女人小孩吓得惊叫连连,好不惊险。这出绝活戏多少年家喻户晓,至今提起了还赞叹不已,乡亲们常怀念老先生的精湛技艺和对秦腔的挚爱,可惜这出绝活也随着老先生的去世而失传了。一折《游西湖-鬼怨》更是凄美感人,据现在红河、杨家寺等地老人讲,王老先生的李慧娘吹火绝技出神入化,要吹几口就是几口。
他老人家平易近人,博学多才,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救助过好多苦难的老百姓,到现在好多活着的老人提起老先生还念念不忘他的恩情。他的善举传播周围好几个乡镇。也是村里最早关注教育的人,解放后村里最早的学校就是他老人家拆除自家前后房院建造而成,他老人家和夫人亲自任教,为钟峪新时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村里主要农作物以冬小麦,洋芋,油菜,胡麻为主,自给自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种过十几年向日葵,每到秋天,漫山遍野葵花朵朵,好不壮观。也成了当时大家伙主要经济收入,每到葵花丰收季节,外来的客商络绎不绝,家家户户数着厚厚的钞票笑逐颜开。
村庄祖祖辈辈都是种地务农,很少有人走出大山,因此文化匮乏,生活相对贫穷落后。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也不太重视,导致大批量的`孩子中学毕业后四处打工。可以说打工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有少数认认真真、出类拔萃的学子,考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等各大院校,还有几个研究生。这也算是一种质的转变吧!希望未来年轻一代能更多的重视教育,好好学习,为村争光!
村里这几年虽然人少了,但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发展也改变不少。以前的土路不见了,水泥硬化路改变了几千年下雨泥泞的历史;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改变了长久以来挑水吃的历史;路边上、房前屋后路灯林立,夜晚灯火辉煌,站在山顶看村庄,路灯下的村庄连绵一公里宛如一条巨龙伏在“钟峪”,好不壮观!
在外打工的游子也是个个奋发向上,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家乡。一首《甘肃老家》唱响央视舞台的歌手张狄,就是我们村庄最好的代表,用动人的歌声唱出了钟峪里人的骄傲!
回到故乡就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那种鸡鸣犬吠、炊烟袅袅的安逸;那种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舒心;那种小桥流水、蛙声一片的诗意,无不让人心醉。
千言万语道不完我对家乡的热爱,万语千言又怎能诉说尽美丽的家乡,我只有在心灵的最深处发出呐喊,我爱你,我的钟峪里,我爱你,我的故乡……
2017年5月21日初稿,6月4日修正于秦州。
作者简介
凌峰,原名张碧峰,甘肃天水秦州秦岭镇钟峪村人,80后,爱好文学、秦腔。喜欢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细腻的内心,用最粗犷的声音喊出最激昂的秦腔。坚信光明在前,一个人的朝圣,心无杂念,一路向前!
【本文作者:凌峰。(公众号:拾穗cornfield)】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写故乡的抒情美文欣赏:钟峪里】相关文章:
记事美文:家乡“钟峪”传说的背后01-09
故乡的春天抒情美文03-24
再回故乡美文欣赏06-21
远方的故乡美文欣赏07-09
故乡的土豆美文欣赏09-11
《溪水》 抒情美文欣赏01-26
故乡的普觉美文欣赏06-21
借景抒情的美文欣赏:夏雨01-09
江南雨季抒情美文欣赏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