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碑派书法的特点有哪些风格
碑派书法即碑派书风,指碑派书法作品所体现出的规律风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碑派书法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碑派书法的特点
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崇碑思想在清代书坛上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完整体系,在创作上篆、隶、楷、行诸体全面复兴,开创了碑派书风的新面貌;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碑学主张,并且利用大量碑刻资料重新解释书法的发展历史;在教育上改变了明代以前学书从法帖入手的传统,将北碑作为不二法门;为达到碑派书法的艺术效果,毛笔、宣纸等工具的性能也发生了改进;此外,随着收藏鉴赏碑拓风气的流行,对书法艺术的品评标准也明显变化……
可以说,碑学在清代是一个有理论主张、有实践成果、有社会基础的完整艺术运动,而这一切都与当时的学术风气密不可分,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十分突出和典型的现象。
碑派书法的起始沿革
碑派书法初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起,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所以康有为说“碑学之声,始于帖学之坏”。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北碑,二专指魏碑。清代碑学盛行后,其缺点是矫枉过正,对碑派、帖派书风差异特性讲得多,而碑帖互补讲得少。康有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他说:“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完白写南碑而无帖,包慎伯全南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此番话何等通彻,何等自信,可谓大手笔、大豪情!
事实上,碑学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清代始终的书法思潮,只不过经历了萌芽、积累、普及等不同的时期,其间有晦有显,时沉时浮,逐步发展蔓延而已。从清初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考据学派对郑簠、傅山等人的影响,乾、嘉时期金石、文字之学兴盛孕育出来邓石如、阮元、包世臣,直到在晚清今文经学复兴的潮流中康有为写出《广艺舟双楫》,清代碑学思潮发展的每一步都有学术风气在背景中支撑。清初学术界反古求实的学风首先吸引了一部分书法界人士加入到寻访、收集碑刻的行列中来,随后又带动了更多的书家利用古代碑刻拓本来学习隶书、篆书,这种风气在清代中期获得极大的发展,至道光以后,书法界对碑刻的重视,在时代上从秦汉扩大到魏晋北朝,在书体上从隶、篆扩大到楷书。至此,这一在文化学术界影响下萌发的书法思潮最终全面形成,并且由此根本扭转了宋、元以来的书风大势。
郭沫若碑学成书法特征
在现代书法史上,碑学成就最突出的,郭沫若与沙孟海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沙孟海更多的是对金石气的营造,而与北碑的整体风格仍有一段距离。而郭沫若虽然对北碑有所弱化,但是就其书风的整体风貌以及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无疑他的碑学成就更为突出一些。
甲骨文线条流畅,错落多姿,疏密相间,自然天成;金文极富装饰性,形象性超过了甲骨文,郭沫若对晋、唐书法的追溯,为帖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相当一部分书简,有受李柏文书影响,具有完整晋人书风的楷书;有对二王书法的心领神会,无意中透露出先贤天趣妙境的行书;有受孙过庭《书谱》影响、东坡神韵浸染、王铎醒世骇俗墨迹开启的行草书。深厚的学术涵养,古文字的坚实底蕴,使他从书法的原创期就得以追本溯源,探幽发微,弱化了北碑的奇突之势,强化了南帖的豪放之气,化古人之法为己法,使他的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的审美情感。
郭沫若学识渊博,他不仅是诗人和戏剧家,而且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这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郭沫若是诗人,他总是将情感与理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因此他的书作具有极高的品位。他擅长行草,书作笔墨厚重,深厚凝重不失刚劲爽利的气韵。郭沫若融帖为碑,逆势发笔入锋,紧劲含蓄;取外拓,在有限的结构、面积里,外撑开张,高亢飞扬。诗情与书意融为一体,丰富而又协调。
郭沫若书之内容与书之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雄强气概。年轻时期就受苏东坡书法的影响很深,他认为“《灵飞经》、董其昌还可以忍耐,但总是一种正工正楷的书法,令人感觉非常拘束。一旦和苏字接触起来,那种放漫的精神和从工笔画移眼到南画一样了”。苏字的“不用中锋,连真带草”的简捷写法特别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郭沫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深受其影响。郭沫若碑派特征:厚重生涩,苍劲挺拔,舒展开阔,自然大气。
碑学书法的代表人物
郑燮、金农、吴昌硕、邓石如、阮元、包世臣、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孙诒经、李文田、陶濬宣、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孙伯翔等。
碑学书法的概念
碑学,指研究考证碑刻源流、时代,鉴别碑刻拓本的种类、年代、真伪和考证识别刻石中古文字结体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书法流派。清代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
在有代表性的书史著作中使用的“碑学”概念,大约可归纳为三种情形:
一、专指北碑。张宗祥《书学源流论》说:“自慎伯之后,碑学日昌,能成名者,赵之谦、张裕钊、李文田三人而已。”(张宗祥:《书学源流论·时异篇》,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第888页)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篇说:“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其提出尊碑的五种理由,也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56页)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碑学”一节特加“以魏碑为主”的副标题以限定收录范围。(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6月,第52页。)
二、北碑加篆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篇说“今学(即碑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78页)包括篆书。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把篆、隶分别单列,但在“碑学”一节加上副题后专门说明“通常谈碑学,是包括秦篆汉隶在内的”。(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6月,第52页)现在许多著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碑学”概念的。
三、北碑加唐碑,不包括篆隶。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颜字”一节里,说“就碑帖二字本义说,那末《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等是碑,《裴将军》、《争座位》等等是帖”,“本篇三、四两章所列的碑学、帖学,又是狭义的”,(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6月,第67-68页)然则如果是广义的,则唐碑也就可以包括了。有的著作就把唐碑纳入其中,而把篆、隶摒于其外,如马宗霍《书林藻鉴》卷第十二综述中说:“嘉道以还,帖学始盛极而衰,碑学乃得以乘之……嘉道之交,可谓之唐碑期。……咸同之际,可谓之北碑期。……碑学不囿于唐、魏,而能远仿秦篆,次宗汉分,斯则所谓豪杰之士,固将移俗而不移于俗者。”(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新1版,第192-193页)
【碑派书法的特点有哪些风格】相关文章:
曹全碑的书法特点有哪些01-20
北欧岩画的风格特点有哪些12-04
现代简约风格特点有哪些12-02
胆巴碑的书写特点有哪些特征03-28
杜牧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12-06
蔡襄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10-17
北魏书法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01-25
陈道复的书法特点有哪些特征12-06
爨宝子碑的书写特点书法笔法特征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