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百文网手机站

巴比松画派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时间:2022-01-20 18:17:04 美术 我要投稿

巴比松画派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法国19世纪的风景画派。巴比松为法国巴黎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景优美。19世纪30~40年代,一批不满七月王朝统治和学院派绘画的画家,陆续来此定居作画,形成画派。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巴比松画派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巴比松画派的特点

  巴比松画派活跃于19世纪30~40年代,当时法国一些青年画家不满七月王朝统治下的现实生活和僵化了的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绘画,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农村风景。他们陆续来到巴比松一带作画,有的还定居下来,形成了画派。

  法国风景画有其自身的传统,早在17世纪,就有克洛德。洛兰和N。普桑的风景画。巴比松画派又从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19世纪英国风景画获得启发,提出了面对自然写生的主张。它不仅用写实手法来表现自然的外貌,而且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真诚感受。这样,巴比松画派便以真实的自然风景画创作否定了学院派虚假的历史风景画程序。它的创作成果使法国风景画从新古典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从而揭开了19世纪法国声势巨大的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序幕。巴比松画家们厌倦都市活动,信奉”回到自然”,在作品中热情洋溢地倾诉了对自然风景的诗意感受;国外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个画派属于浪漫主义美术运动

  巴比松画派的代表画家

  杜比尼

  查里·法兰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 1817—1878) 出生于法国一个艺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画,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以描绘法国自然风光和田园乡村生活为主,善长于对自然光影的描绘。杜比尼摆脱了带有古典倾向和自然主义色彩的如实描绘,大块面的用笔和厚涂使之成为较早的印象派先行者,喜欢描绘风景中融入河流的场景,他对水的研究使他成为巴比松画派中最善画水的画家。

  康斯坦·特罗扬

  康斯坦·特罗扬(1810~1865)所描绘的圣克鲁与塞佛尔的风景画还显得比较肤浅。在1841年的沙龙中,

  特罗扬第一次展出了一幅主题性油画《托比与天使》。到40年代后,他与杜勃莱一起去朗德,最后,在卢梭的鼓励下住进了巴比松村,他的风景创作开始发生了变化,渐渐对巴比松的一草一木产生感情,并学会采用巴比松画家所爱好的深棕色调。

  直至去荷兰旅行,与荷兰画家交往(约在1847年),特别是结识了荷兰画家波特尔之后,他愈来愈动情于牛羊群的描绘。不过,在巴比松画派中,特罗扬的作品还缺少如巴比松的杜彼尼,杜勃莱、迪亚兹等人那种综合地理解自然美的眼力。

  他所画的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农村生活一角,如这一幅《暴风雨将临》。画面上渲染了暴风雨前夕的一种景色,它是写实的,可惜缺乏某种生活的综合含义。在一种不流动的空气中,观者虽觉得已产生闷气感,但不感到紧张。乌云密布在远方,大地还是那样平静,尤其是近景上的一池溪水,平静得象镜子一样,远处有一对穿红、白两色衣服的恋人,在池中显出清晰的倒影。近景右侧那个骑牛的牧童,正低着头与身边的小狗对话。画家如实记录了暴风雨将临前眼前的一切。只是在天穹与大地两处,存在着强烈的对比,此种对比的色彩,使全画显得十分均衡,略微预示着此种均衡的行将结束。

  特罗扬的风景画上的自然景色的语言比较含蓄:《去耕作的牛群》,渲染了晨曦与朝霞的对比;在《赶集》(1859年作,现藏苏联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中,阳光透过浓雾,让自然处在朦胧之中;而《暴风雨将临》,则运用明亮的金黄色、绿色和银灰色,让近景的宁静和远处的肃杀景象对立起来。这也许是特罗扬所乐意寻求的风景个性。

  泰奥多尔·卢梭

  卢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是十九世纪法国巴比松风景画派画家,他的作品比较奇特。他因为处境困厄,故精神上充塞着烦恼与苦闷。他的父亲原是一个巴黎的工匠,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了,使卢梭老早就尝遍了贫穷的滋味。他的年轻的妻子发了疯,不得不与他离婚。他的艺术被人误解,二十余年中,批评家对他只有冷嘲热讽的舆论。直到1848年革命为止,他的作品每年被沙龙的审查委员会拒绝。

  他秉有诗人的气质,他可不是表现晨光暮色时的幽密的梦境,而是抉发大自然要蕴藏的生气,文艺复兴期的多那太罗早曾发过这种宏愿,他为要追求体质的与精神的生命印象,曾陷于极度的苦恼。然而卢梭所欲阐发的,并非是人类的生命,而是自然界的生命。他的感觉,他的想象,使他能够容易地抓握最微贱的生物的性灵。他自言听到树木的声音,他们的动作,他们的不同的`形式,教他懂得森林中的喁语,他猜测到花的姿态所涵的意义与热情。

  当一个人到达了这个地步,无论是诗人或画家,他的眼睛是透视的了,他们能在外形之内透视到内心,大自然是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但于他一切都是熟习的。怀着猜忌与警戒,心头只是孤独与寂寞,他的日子,完全消磨于野外,面对着大自然。有一次他在田间工作时遇到一个朋友,他便说:“在次多么愉快!我愿这样地永远生活于静寂之中。”是啊,他和人世的接触愈少,便是和自然的接触愈多;他不愿与人群交往时,便去与自然对语。这里所谓自然不只是山水,不只是天空的云彩,而是自然界中一切的生物与无生物。

  要捉摸无可捉摸,要表白无可表白,这是画家卢梭的野心。这野心往往使他陷于绝望,多少作品在将要完工的时候被毁掉了!如莱奥纳多·达·芬奇一样,他不断地发明特殊的方法,制造特殊的颜色与油,以致他有许多作品,经过了不纯粹的化学作用而变得黝暗,面目不辨。

  他的代表作中,有《枫丹白露之夕》,作者所要表白的,是在这丛林之下与平原之上流转着的无声无形的生气,树干的巍峨表示它独立不阿的性格,一望无际的原野表示天地之壮阔,牛羊广布,指示出富庶的畜牧;即是一花一草之微,亦在启示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然而作者懂得综合的力量最为坚强,故他并不如何刻求琐屑的表现;而且在一切小枝节汇集之后,最重要的还得一道灿烂的光明,把一幅图画变成一阕交响乐。于是他反复地修改,敷色;若是在各种探究之后依然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他便转侧于痛苦的绝望中了,在痛苦中或者竟把这未完之作毁掉了;或者在狂乱之后,清明的意识使他突然感应到伟大的和谐。。

  卢梭并不刻求表现自然的真相,而是经过他的心所观照过的自然面貌。他以自己的个性,人物,视觉来代替准确的现实。他颂赞宇宙潜在的生命力,他的画无异是抒情诗,无异是一种心灵境界的表现。他自己说过,他创出幻想以自欺,他以自己的发明作为精神的食粮。

  一百多年前,一批画家,远离喧哗的巴黎,走进一片原始森林,找到森林边的一个村庄――巴比松,他们在那里住了下来,开始直接面对大自然作画。

  1835年,40岁的柯罗来到巴比松与米勒、卢梭、杜比尼会合。

  美术史上著名的巴比松画派诞生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中的一员,开创了西方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先河。

  巴比松画派的历史地位

  在古典主义传统强烈的法国,风景画的地位一向不高,即使在十九世纪风景画逐渐受到重视,这样的情形仍然明显,许

  多画家在其中加入历史主题,使优美的风景仅成为画面的陪衬;而一八一七年「历史风景画」成为罗马奖的一部门被成立,显示出人们对风景画的爱好日渐升高,即使如此,风景画仍因加上了「历史性」这一条件才被学院正式承认。

  这种不彻底的改革引起一群以忠实呈现眼前景物为信条的年轻画家的反动,其中一部分人在一八三〇年后经常造访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一八四〇年后更有多人定居於此,基於对自然的撤底观察与热情,从事自然风景画的创作,被合称为「巴比松画派」,以帖奥多·卢梭(Theodore Rousseau,1812—1867)为代表画家,另尚有朱尔·都裴(Jules Dupre,1811—1889)、查理杜比尼(Charles Daubigny,1817—1878)、康斯坦·特逻荣(Constant Troyon,1810—1865)、查理·雅克(Charles Jacques,1813—1894)等重要成员。他们虽都是风景画家,却各具特色,如卢梭与都裴描绘的风景常带有一丝浪漫派的味道;相对于此,查理·杜比尼则希望更客观地将风景如实描绘

  出来;而康斯坦·特逻荣、查理·雅克等人喜欢描绘水池边、田野中的羊群与牛只,与其说他们刻画风景,不如说他们是以动物为主题、优美的田野风光为背景来呈现农村的生活与大自然的风貌。

  巴比松画派受到十七世纪荷兰画派及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启发,作品中有种纯净与自然的风格,追求光线和气氛的极致表现,并直接在户外写生,再将作品带回画室完成,这种忠于表现眼前自然环境的信念与在户外写生的作法,影响到后来的印象主义,成为印象派的先趋,而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歌颂,更反映出发展中的城市居民对於大自然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