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评价体系的两点看法
普适性不是普世性,与特殊性相关,或者说,其不过将某一局部的特殊的地方性知识推广开来。所以,“特殊”是前提,先具有特殊性,而后又具有颠覆性,才能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知识。我们现在提“中国标准”,实际就是在民族国家意识下争取话语权的问题,或者说,是针对目前全球化中的美国标准,但利弊如何?是否可行性?比如全球化,其历程较长,是17世纪以来欧洲文化的全球性扩张。而全球化中奉行美国标准的时间会短些,在二十世纪,两者都和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整体扩张联系在一起。现在,我们强调中国标准有没有一种“中国化”的意图?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只是我们抗拒外来文化的“入侵”手段与策略而已,是在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中一种文化的自觉行为,还是地区性的文化策略。但“走出去”呢?如何走出去?我们的文化是否具有扩张性?或具备一种颠覆力?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具体而言,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我们所强调的.“当代标准”建立在什么理论形态上?在油画创作领域,我们要明确中国油画的当代历史地位,其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回过头看清自己,知道我是谁,即强调自我,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面去实现其艺术主张。不少问题先放在个体方面去消化。
个体的流动性很强,文化联系也很广泛。所谓的“走出去”,应先给艺术家打开大门,让艺术家大量地走向世界。欧洲文化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走出去”的过程,艺术家随探险队走出去了,艺术家观察世界和表达对象的近代方式(即写实表现体系)也随着他们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应该看到传播背后的那个价值观,正是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使他们的文化传播发生效力,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也推动了欧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那是一个系统,能够互动的文化系统。那么,中国现当代美术“走出去”依靠什么?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文化能够成为我们走出去的推动力?其价值观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谈政府行为,谈传播渠道,但我们先要知道我们文化传播的内动力,我们要考虑我们文化的系统性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有没有核心的价值观?有没有可能具备核心的价值观?我们有没有让自己成为文化帝国的可能?传播的目的是什么?是颠覆其他文化?也许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目前研究的问题。
【美术评价体系的两点看法】相关文章:
标准体系自我评价报告10-31
美术教学的评价08-03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实践与研究07-31
浅析美术教学评价03-05
美术作业如何评价01-27
美术生自我评价07-18
美术老师自我评价06-11
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方案(精选11篇)07-08
高级会计实务考点:业绩评价体系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