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大全 百文网手机站

中华道德名言警句

时间:2021-06-20 14:47:26 名言大全 我要投稿

中华道德名言警句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道德名言警句,希望大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华道德名言警句

  诚无垢,思无辱

  刘向《说苑·敬慎》

  【注释】垢:耻辱。

  【译文】诚实就不会蒙受耻辱,深思熟虑就不会受到侮辱。

  【评介】刘向是西汉后期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说苑》中引用了这句谚语,来说明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应该如何来保全自己,诚实无欺就是很重要的一条。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

  胡宏《知言》

  [译文]自己一人的利益不要去考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应该多多考虑;一时之间的利益不要去考虑,有利于世世代代的事情就应该好好考虑。

  [评介]胡宏是南北宋之交的理学家。他虽然一生无意于仕途,但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中。胡宏曾经向宋高宗上万言书,陈述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知言》中的这段话,可以说是胡宏人生观最好不过的一个注脚,尽管他著述不多,还遭到一些正统学者的非议,但他在后世却得到许多人的尊重。

  重莫如国 栋莫如德

  《国语·鲁语上》

  【注释】栋:栋梁。

  【译文】没有比国家更重要的了,而要成为国家栋梁,没有比具有崇高德行更重要的了。

  【评介】《国语》是一部分别记载西周末年及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的历史著作。春秋时代,鲁大夫声伯出使晋国。晋大夫卻(xīchóu)是声伯的连襟,他出于私情的考虑,建议晋厉公赐给声伯一块土地,声伯知道后拒绝了,并说了理由。他认为国家重于一切,有德之人不会将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这种人才配称作国家的栋梁。

  无信患作 失援必毙

  《左传·僖公十四年》

  【注释】作:发作,这里是发生的意思。

  【译文】没有信用就会发生灾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

  【评介】《左传》是记载我国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时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有些大臣主张不卖,而庆郑则主张不能乘人之危。他说:虽然秦晋之间有矛盾冲突,但毕竟是邻国。上一年晋国曾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去购买粮食,秦国不仅卖了粮食,还用船帮着把粮食运到晋国来。现在我们如果不给粮食,就是丢掉信用,背弃邻国。以后晋国发生了患难,又会有谁来周济我们?这说明讲究信用的重要性。

  满招损 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注释】招:招惹,导致。

  【译文】骄傲自满导致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评介】《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这两句是大禹的话。骄傲自满的人学不到新知识,交不上好朋友,必然受到损失;而谦虚的人才干日益增长,又受到别人的尊重,处处受益。

  利于国者爱之 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注释】恶(wù):厌恶、憎恶。

  【译文】对国家有利的,就爱它;对国家有害的,就憎恶它。

  【评介】《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子言行的一部史书。晏子为齐景公的国相,以节俭力行而名显诸侯。他提出以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来决定自己的爱憎,对后人是很有启发的。

  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管子·七法》

  【注释】(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2)一众:统管民众。(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译文】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信,国之宝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译文】信用,是国家最宝贵的东西。

  【评介】春秋时,晋文公率军包围了原国,本来以为很快可以攻下,所以他命令*队只带三天的粮食。三天后原国还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军。有密报说原国已准备投降了,晋军将领也劝晋文公再等一等。可晋文公却认为国家不能失掉信用,否则丢失的会更多,于是按原计划撤军了,而此时原国也投降了。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烝民》

  【注释】(1)令:美好。(2)翼翼:严肃谨慎的样子。

  【译文】保持良好的仪态和容貌,态度谦和。

  【评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的诗歌作品305首。据说这两句诗赞扬周宣王的`贤臣仲山甫的道德修养高,待人态度好,谦虚谨慎。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以:因。

  [译文]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同忧。

  [评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所著,记述了孟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及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当齐宣王向他请教治国之方时,他便向齐宣王讲了只有与天下同忧同乐,才能得民心的道理。后来,孟子这一思想发展成为中国人认同的理想人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许,实在是深受孟子这一思想的启发的。

  【评价】《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国,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

  [注释]程式、仪表:都是准则、规范的意思。

  [译文]法律,是国家的内在规范,是一切事情的外在形象。

  [评介]这话指明,法律是人们一切言行的规范。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左传·昭公八年》

  [注释]征:证据。

  [译文]君子的话,诚实而又有证据。

  [评介]据说,春秋时晋国有一块石头说起话来,晋平公忙向臣下打听原因。师旷说:石头本来是不会说话的,不过,现在您的宫殿高大奢侈,百姓财力用尽,怨言四起,有人就假借石头会说话来发牢骚。大臣叔向认为师旷反映了民情民意,他的话合乎事理,是君子之言。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

  [译文]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人有道德礼节。

  [评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人知礼。如果人不知礼,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区别了。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译文](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已经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不泯灭,他们刚毅的魂魄是鬼中之雄!

  [评介]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他对祖国忠心耿耿,但因受到了小人的攻击,遭到楚王的疏远,并被流放。他不忍心看到祖国的沦亡,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国殇》热情讴歌了坚贞不屈的爱国英雄群像,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祭歌,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就是化用了此诗的句意而成的。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管子·形势解》

  [注释]肃:恭敬。

  [译文]接待客人时衣帽不整齐,客人的态度也就不恭敬。在行动上如果不讲礼节,政令就不可能施行。

  [评介]仪表和礼节绝非小事,而是关系到待人接物态度的大问题;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

  《管子·明法解》

  [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事,指国家大事。(2)数:道理。

  [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行。办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评介]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赏罚分明。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左传·隐公元年》

  [注释](1)中:内心。(2)质:人质。

  [译文]讲信用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有人质也是没有用的。

  [评介]郑武公和郑庄公先后担任了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却又宠信号公(虢国的国君),郑庄公因而埋怨周平王,周平王却否认这事,于是周与郑交换了人质:周的王子狐到郑当人质,郑国公子忽到周的京都成周的人质。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位,想把政权交给虢公掌管。于是郑国进行报复,派兵抢了周的麦子、稻子,于是郑国与周结下仇恨。对这件事,《左传》的作者引“君子”的话来评价。这话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事仍很有启发作用。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译文]君子一举一动都在想着礼和义。

  [评介]这句话认为礼和义是行为的准则,必须贯穿于人的全部活动之中,行动之前,就要想到是否合乎礼义。

【中华道德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道德名言警句07-04

道德的名言警句06-28

道德名言警句10-25

道德名言警句11-08

道德的经典名言警句04-02

中华养生名言警句精选06-20

与道德有关的名言警句06-20

关于道德的经典名言警句07-06

道德类名言警句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