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关于人道的名言
孟子,有“亚圣”之称一代儒家宗师,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以下是孟子关于人道的名言,欢迎阅读。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12)仁者无敌。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50)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51)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5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56)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的文学成就
先秦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夏商神秘厚重的巫文化,西周和谐典雅的礼乐文化,战国璀璨纷繁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各家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与荀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他们立足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自觉创作精神也大为增强。在文学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可谓是百花齐放,:庄子的行云流水恢弘诡谲,荀子的理懿辞雅体大思精,韩非子的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孟子的气盛言宜好辩明道。今天我们主要来看看儒家经典《孟子》一书的文学成就。
一.作者及著作简介
孟子,名柯,今山东邹县人,生活在战国前期,敬仰并弘扬孔子学说,行事似孔子,游说各国,宣言德治仁政,言仁义而不言利,而当时各国以力相争,受时代趋势所限,孟子思想终不能被任用,退而著书。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①2343,集中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属于对话体论辩文,较《论语》有所发展,篇幅加长,议论增多,很多段落围绕一个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二.《孟子》的文学成就
(一).刻画出人物形象――孟轲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
孟子的一生都孜孜于游说各诸侯国君,宣传施行尧舜之王道仁政的主张;他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从他与门人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物的交谈中,以及书典籍中对孟子行为的一些描述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孟子的性格特征,例如:“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傲岸个性,“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的灵活变通,“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傲以我为简,不亦异乎”的正直不屈,“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的火爆直言,“不幸而有疾,不能还朝……昔老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的倔强等等。此外孟子性格上的仁爱与民同乐在孟子的言行中也是显而易见的。
正如孟子自己所说的“知人论世”,孟子这一鲜活形象的塑造使后人的研究与学习如虎添翼。
(二)精彩的论辩方法――类比推理 譬喻演绎
《孟子》中的文章善辩,有较高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巧妙设问,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缓缓道来,正如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所说:“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②94。
2.在论辩中孟子常常用比喻的手法,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的形象,浅近简短,使论辩富于形象性;此外《孟子》中也有一些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用寓言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出民众贵仁的必然趋势,《齐人有一妻一妾》以齐人的言行比喻官场中钻营富贵利禄之徒的卑鄙无耻与丑恶,“缘木求鱼”的荒唐可笑等等。这些艺术手法使本身枯燥的说教具有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论点的可解性,同时又对我国文学的论辩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磅礴的风格特征――凌厉浩然之文风
《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就是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浩然文风,感情强烈激荡。正如苏洵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所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形成这种读来颇具力量感的文风,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从内部来看,文如其人的文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孟子一生满怀热忱地推行王道仁政,斥利求义,藐视封建权威,鄙视富贵功名,一心期望能通过先王圣迹儒家仁爱来平息战乱,还百姓一干二净的清平之世。这是孟子人格精神中最令人敬佩的一点,也正是这种信仰追求,使孟子成为刚正不阿、大胆泼辣,有鲜明个性,有激越情感的儒者。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文章也便自然而然地灌注了凌厉浩然之风。
从外部原因看,论辩出现了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叠句等手法,这些极具节奏感和音乐性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进一步从外部提升了如江河决堤般的磅礴气势。如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对偶句式排比句式,言辞或悲壮或洋溢,气势渐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语言特点――精炼生动 明白晓畅 平实浅近
《孟子》文笔浅显自然,大量运用排比、感叹等修辞,有口语的特点,爽朗明快。如孟子教导学生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读来如见其人;孟子的“五不孝”:“惰其四友,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治世教人之语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孟子》的语言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形式,形成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之后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这里已经成熟了②95。
以上是对《孟子》文学成就的简要综述,鲜活生动的人物、精彩有力的论辩、磅礴浩然的文气、爽朗明快的语言源源不断地传递着孟子的思想,诉说着先秦儒家的风采,穿越历史的尘嚣,经久不息。
【孟子人道的名言】相关文章:
孟子的名言精选06-20
孟子经典的名言01-24
孟子名言的08-17
孟子的名言08-04
孟子的名言09-03
孟子名言09-08
孟子的名言合集02-05
孟子里的名言02-05
《孟子》中的名言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