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名言精选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孟子的名言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孟子的名言
1、食色,性也。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食:食欲。色:性欲。本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这是人的本性。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需求,谁也不可避免,所以说是人的本性。虽然有时人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业追求,可以从意志上压抑和控制食欲和性欲,但这并不说明人本身没有这种需求。我们可以用这两句阐述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还可以用来引申说明社会应该创造条件,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地满足人的这种本性要求,还可以用来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坚强,能够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这种本性的需求。
《孟子·告子上》
2、国人皆曰可杀。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大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国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该杀。这句多用于斥责,诅咒那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危害,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叛徒、内奸以及那些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孟子·粱惠大王下》
3、志,气之帅也。
4、大王顾左右而言他。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大王下》。顾:回头看。他:其它的事情,别的话题。本句大意是:齐宣大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这一章全文写:孟子对齐宣大王说:“您的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大王说:“和他绝交!”孟子接着说:““如果当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级,该怎么办呢?”齐宣大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君不能把国家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意思是说齐宣大王先前不知孟子问话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在孟子逐渐把问题引到他自身的时候,他羞赧、尴尬,无法正面回答,只好环顾左右,改变话题,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态。现在可引用“顾左右而言他”描写有的人为了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只好避开原有话题,拉扯别的事情。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对别人的问题绕弯抹角,不作正面回答。
《孟子·粱惠大王下》
5、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战场上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其实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孟子·梁惠王上》
6、居移气,养移体。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这两句天意是:所处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度,所受的奉养可“改变人的体质。作者认为:安居可以改变人奋斗不息的气质,使人变得懒惰,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养尊处优更会使人变得娇贵,经不起风攻雨淋。因而人应不断地奋斗,有所追求,这样才能精力旺盛,自强不息。这两句说明优越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人们应当善于利用优越条件,而克服做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孟子·尽心上》
7、登泰山而小天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本句大意是:登上了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孟子的原话是:“孔子登东山(指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而小鲁,~,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现在常用这句话比喻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或说明见识多、阅历广的人眼界就高,对一般事物看不上眼。
《孟子·尽心上》
8、人皆可以为尧舜。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这是曹交问孟子的话:“~,有诸?”孟子给予肯定的答复:“然。”众所周知,尧舜一向是儒家尊崇的圣人。《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等句,而孟子却肯定“~”、在这方面表现出孟子的唯物史观和辩证的方法论、孟子认为: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说尧舜的话、作尧舜的所作所为,皆可以成为尧舜。可以此二句说明只要有坚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干什幺事都可以成功。
《孟子·告子下》
9、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孟子·尽心下》
10、仁人无敌于天下。
11、天下殆哉,岌岌乎。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殆:危险。岌岌:形容危殆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天下岌岌乎危险得很呀!这是孟子的弟子咸丘蒙向孟子请教时转述孔子的两句话,“于斯时也,~!”~实际为“无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装、“岌岌”作为状语,表示危殆的程度,成语“岌岌可危”即从此化来。此名句原是形容天下形势的,而“发岌可危”的成语现在既可用来形容政治的形势十分危急,又可用来形容高大建筑物快要倒塌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极其危险的处境。
《孟子·万章上》
1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指浩荡博大、耿直刚强的正气。本句大意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路然之气”形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孟子·公孙丑上》
13、彼一时,此一时也。
战国·孟轲《孟子》表示时间不同,情况也就不同了。
《孟子》
1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见《孟子·离娄上》。患·忧患。好(hao号):喜欢。本句大意是:人的忧患就在于喜欢事事做别人的老师。好为人师是一部分人的毛病。此条通过否定这种人的错误行为,阐述人应该谦虚谨慎的道理。一个人即使很有知识,也还是应该坚持谦虚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永不停步。当一个人自以为很有知识,事事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时,那就意味着他的悲剧的开始。这样一来,不仅反映出他的浅薄与骄傲,而且会贻笑大方,导致他因脱离群众而陷于孤立。因此、这毛病确为“人之患”,应该注意克服避免。
《孟子·离娄上》
1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见《孟子·公孙丑上》。本句大意是:别人告诉他有过失他就觉得高兴。这本是孟子称赞孔子弟子子路的话,原文是:“子路~,禹闻善言则拜。”知过才能改过,改过才能免祸,所以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时,子路觉得高兴。后人把这句话简化为“闻过则喜”,经常引用,可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也可用以赞扬乐于听取批评的人。
《孟子·公孙丑上》
1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如小孩子那样至真至纯、一尘不染、善良淳朴、洁白无瑕的心灵的人。大人:品德高尚的人,伟人。赤子:初生的婴儿。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赤子之心是指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
《孟子·离娄下》
17、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战国·孟轲《孟子·膝文公下》。瞰(kan):窥看。亡:无,此指人不在家,这两句大意是,(孔丘)窥探到阳货不在家,才往他家答谢他。阳货想要孔于来看他,又不肯失礼迳行召唤,当时有条礼节,大夫对士有所赏赐,倘若士当时不在家,不能亲自拜谢,过后便得到大夫家里去答谢。于是“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于蒸豚”,即探听到孔子外出时,给他选去一个蒸小猪,借此召孔子来答谢。孔子则以其人之道还冶其人之身,“孔于亦~”,既不失礼,又避免和阳货见面。两个人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虚假地做样子,走过场。成语“瞰亡往拜”,就是形容本来不想见面,但又要走一下前去拜访的过场,以敷衍对方。
《孟子·膝文公下》
18、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引曾子语。胁屑:耸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样子。谄(chan阐)笑:装出讨好的笑脸。病于:比……更疲惫。复:夏天、酷暑。畦(qi旗):在田间栽种。这两句大意是:耸起肩膀,故作恭敬的样子,满脸堆笑,向人讨好,听这种人说话,比酷热的夏天在田间劳作还要疲惫。是君子就应当堂堂正正,不亢不卑,那种胁肩谄笑,向人讨好的举止,都是小人之行。选两句形象地描绘出讨好者的样子,画出了这种人的媚骨,并以“病于夏畦”的对比,辛辣地对这种人进行了讥讽。可用于讽刺奴颜媚骨者的讨好,也可学习这种议论中加以形象描绘和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观点。
《孟子·滕文公下》
19、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眼中没有父母、目无君上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孟子·滕文公下》
20、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英才:优秀人才。本句大意是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把他们培养教育成真正的栋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孟子在《尽心》一章中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隙为一乐,天伦之乐;不愧于天,不作于人为二乐,坦诚之乐;一为第三乐,是人本身价值自我实现,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一种精神的满足。此观点反映出孟子重视教育,重视人生价值的思想,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
《孟子·尽心上》
2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大乎:大于。与:偕同,跟别人一起。为善:行善,做好事。本句大意是:君子最高的德行莫大于跟别人一起做好事。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为恶”,已成为现在人们的习常口语和道德规范。但现在所说的“与人为善”通常指善意助人,“善”的含义也已和孟子所说的“善”有所不同。
《孟子·公孙丑上》
22、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出:超出。类:同类。拨:超出。乎:于。萃(cuì粹):聚集。这两句大意是:超出它的同类,高出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孟子》的原文是:“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娄也。~。”孟子的原意是说:孔子是出色的圣人,他对于黎民百姓,就象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鸟……一样,远远地超出了他的同类。这两句后被广泛引用并被缩写成“出类拔萃”的成语,用以形容德、才超群出众的人才,也可形容突出地超过一般的事物。
《孟子·公孙丑上》
23、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篇。人穷困的时候不丧失道德的标准,而发达的时候也不可以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
《孟子》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忧愁患难足以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谁不厌忧患而喜安乐?但忧愁患难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奋,因而得以在奋斗中求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丧失斗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无力抵御祸患,势必导致死亡。这是古人从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总结出来富于辩证法的经验教训,可用于告诫人们不可耽于安乐,而要具有忧患意识。
《孟子·告子下》
25、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不是无能力做而是不愿去做。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6、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战国·孟轲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27、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见《孟子·滕文公下》。无事:不工作。这两句大意是:士大夫不做事情而白吃饭是不行的。儒家主张经世济时,有所作为,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为戒,这种古训对当今反对懒散、怠惰仍有积极意义。
《孟子·滕文公下》
2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如果样样事情都想干,结果什么成就也没有。
《孟子·离娄下》
29、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孟子·梁惠王下》
30、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违:违背,此指延误、错过。农时:适合于从事各种农活的时令、季节。不可胜食:吃不完。这两句大意是:不错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等农活的时机,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在原文中,这两句是孟子告诫统治者不要在农忙时征兵征工去从事徭役苦差,妨碍正常的农业生产时说的话。现在可供论述农民只要不错过各种有利的时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就能获得好收成;也可以引申其义,用于说明只有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才能把事情办好。
《孟子·梁惠王上》
3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破坏,别人才跟着破坏你的家庭。孟子希望天下的家庭要同心同德,和睦相处,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幸福,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孟子·离娄上》
3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规,蘸圈舯工具。矩:画方形的工具。这两旬大意是:不用规和矩、就不能画出标准的宵形和圆形。孟轲在‘离娄卜章中举出两个能工巧匠的例子来避啊为政的道理,“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离娄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人,黄帝丢7玄珠、知道离娄能干百步之外明裳秋毫,于是请他寻找玄珠、然而像他这样以疆明著称的人、也要借助规矩才能找到索求的东西。公输子就是鲁班,中国术工的祖师。像他那佯挂艺超群的^、没有规和矩也做不出艺术精品。推而一之、为师也是一样、赘有一定的规范。就租难培养蹦真正的凡才。社会的“规矩”,必需从教育中柬,在教育中普噩。因此、饔戚社会之“方蹰”,必须重视教育。澄有这个“规矩”、社会不可能健全地发屉。
《孟子·离娄上》
33、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摩顶放(fang仿)踵:全身从头顶到脚后跟都因劳累而磨伤。放,到。这两句大意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有利,也干。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孟子评论墨子一贯主张“兼爱”,为了给天下人谋利益,不辞辛苦,四处奔走的。现在可引用“摩顶放踵利天下”形容有些人毫无私念,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也可只用“摩顶放踵”形容某些人为做某些事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
《孟子·尽心上》
34、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这两句大意是:眼睛对于颜色,有共同的美的感受。春花秋月,人所共爱:江山胜景,人所共赏。这种共同的审美情趣,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经察觉了。讲美感时可以引用。
《孟子·告子上》
35、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战国·孟轲《孟子》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的话,那就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了。
《孟子》
3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见《孟子·尽心下》。指:旨,意义。本句大意是:所说的话虽然很浅近,但意旨深远,这叫做“善言”。言谈、著文,首先要语言通俗浅近,令人易懂。在此基础上又能做到含意丰富深远,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后来人们多用“言近指远”称赞人们善于言谈。
《孟子·尽心下》
37、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战国·孟轲《孟子·藤文公下》。《春秋》:编年体史书,懦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叙事简赅,寓褒贬,别善恶。这两句大意是:自孔子著成《春秋》一书,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春秋》叙事,于行文中分别善恶,暗寓褒贬,善者褒之,恶者贬之,人们从中可以吸收经验教训,而那些乱国奸臣,祸民贼子则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心怀畏惧,这两句赞美了孔子的史笔,可用以褒奖正直的史官及其历史著作。
《孟子·藤文公下》
3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见《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劳力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做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做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里的“劳心者”,指的主要是统治阶级,而“劳力者”指的是从事生产的人民。这两句本义是说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劝导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职,而主要又是劝导统治阶级负起“治人”的责任,其含有抬高统治阶级,睥睨劳动人民的思想。孟子这些话是反驳墨子学派中的许行主张人人应当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国君和人民应当“并耕”的空想主义而说的。从原始公社制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有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少数人有时间从事科学、文化、治理等工作,这是奴隶社会的文化高出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张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应该说是进步的;而许行人为地否认这种分别,则是倒退的,也是不现实的。几千年来剥削阶级利用孟子这种社会观点,把~作为人剥削人的理论根据,说成劳动人民只能被人统治,使它长期起了反动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上》
39、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迷两句大意是:拔一根汗毛对整个天下的人都有利,也不干。这里孟子运用丁夸张的手法抨击扬朱的“为我”哲学,今天可引用以讽刺那些特别自利、自私、吝啬的利己主义者。
《孟子·尽心上》
40、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枉:曲,不正。这两句大意是:自己不正直的人,从来没有能够使别人正直的。孟子的弟子陈代想谒见诸侯,干一番事业,特向孟子请教。孟子举例子,打比喻,向陈代说明:诸侯若按召唤之礼来招致你,才可以与他合作。假若我们先屈辱自己的志向和主张,而去追随诸侯,那就错了,因为~。这两句现在可以用来说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己正者才能正人,自己不正则不能正人。
《孟子·滕文公下》
4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这两句大意是:“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人以知心相通。作为统治者,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说明他的情感与百姓息息相通,那么百姓也会为他的快乐而快乐。
《孟子·梁惠王下》
42、保民而大王,莫之能于御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莫之:没有人。御:抵御。这两句大意是:保护人民而称大王的人,没有谁能抵抗住他。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爱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所向无敌,殴有谁能够与他相抗衡。这两句是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名言,可用于说明执政者爱民的重要性。
《孟子·梁惠王上》
4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道:真理,正义及正确的治国之道。这两句大意是:掌握着真理和正义的人,帮助的人就多;抛弃了真理和正义的人,帮助的人就少。原文中,孟子的这两句话是针对当时各国国君而言的。后世引用,多“得道者”、“失道者”泛指正义的和不义的人或势力。本名句多用于说明正义的事业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倒行逆施,就会众叛亲离,导致失败。它适用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既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国际,引用率颇高。
《孟子·公孙丑下》
44、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见《孟子·粱惠大王下》。这两句大意是:以百姓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的执政者,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爱民利民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作为统治者,知道爱民,为百姓分忧解愁,当他有了困难时,百姓也会支持他,帮助他解决困难。可用于说明统治者为百姓解忧对于巩固自己统治的重要关系。
《孟子·粱惠大王下》
45、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见《孟子·离娄上》。不虞:意料不到。求全:要求完美无缺。这两句大意是: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苛求的责备。此二句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毁誉的。“不虞之誉”是指自已未曾意料到的赞美,是突如其来的称誉,自然应非常高兴。而“求全之毁”是指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的批评和指责,如言过其实,求全责备,自然令人非常不愉快。孟子在这两种现象前以肯定的语气词“有”暗示人们一各种各样的毁誉都有,应各有各种心理准备。可以此二句说明应正确对待毁誉,“有不虞之誉”时,切勿过于兴奋;遇“求全之毁”对,切勿太生气。
《孟子·离娄上》
4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社稷(jì季):国家。君:冒君。这几句大意是:人民最为宝贵,国家次于人民,而国君君的价值最轻。这是孟子著名的言论,知名度很高,讲人民、国家和国君三者的价值和地位。人民最为重要,国家次之,君又次之。因为无民即无所谓国,无国也无所谓君。这几句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论述民本思想及孟子思想时常被引用。
《孟子·尽心下》
4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下》君子的操行、修养自己开始,从而平治天下。孟子很看轻那些“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放弃自己的田地却去耕耘别人的田地,要求别人的很多,要求自己的很少)的人。孟子认为作为君子,应以“修身为本”,大家都从自己“修其身”做起。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下平。在“修其身而天下平”这个意义上,孟子奉劝大家从“我”做起,在今天仍很有启迪意义。
《孟子·尽心下》
4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战国·孟轲《孟子·腺文公上》。上:在上位的人。好(hào号):爱好。这两句大意是:在上位的人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厉害啊。这两句后被概括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用来说明上行下效的重要性道理,强调上层人物对下面的人影响很大,不仅下级会跟着上级学,而且还会层层加码,超过原来的程度。现在可用来说明领导者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下面造成影响,身居领导岗位的人要严于律己,言行都要审慎。
《孟子·腺文公上》
49、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战国·孟轲《孟子·腾文公上》。屦(ju据):鞋。巨屦,指做工精致、质量好的鞋子;小屦,指做工粗糙、质量低劣的鞋子。贾:通“价”。这两句大意是:好鞋、坏鞋卖一样的价钱,人家难道肯干吗?这两句以出售鞋子为比喻,说明了在商品经营中以质论价的原别,可供论述商品生产、销售中质量的重要性时引用,也可引用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不能等量齐观。
《孟子·腾文公上》
50、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诛:杀。一夫:独夫民zei。纣:商代最后一个君大王,因荒淫残暴而国亡身死。弑(shI示):封建时代张臣下杀君为“弑”。这两句大意是:只听说杀了一个独夫民zei纣,没有听说是弑君。孟子以“诛”与“弑”,“一夫”与“君”相分别,表示残暴荒淫、乱国祸民之君该杀,不能称为犯上作乱。可用于表示残暴的统治者该被杀,死不足惜。
《孟子·梁惠王下》
关于孟子的故事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轲对齐大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大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轲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孟子的名言】相关文章:
孟子经典的名言01-24
孟子的名言精选06-20
孟子名言09-08
孟子的名言08-04
孟子名言的08-17
孟子的名言09-03
精选孟子的名言集锦02-03
孟子的名言合集02-05
孟子里的名言02-05
孟子的名言名著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