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

时间:2024-01-11 11:35:00 晓丽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

  中考历史复习不能只是题海战术,考生应该从最基础的历史知识点开始复习,将每个知识概念都理明白,不能似懂非懂。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中考必考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36—1848年,英国工人为了取得普选全而掀起了宪章运动,颁布了政治纲领《人民宪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1844年,德国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相会,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4、《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解放而斗争。

  5、1871年3月,法国巴黎的工人起义,反对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人民,并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6、为了纪念巴黎公社,欧仁·鲍狄埃和狄盖特创作了《国际歌》。

  7、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美国南北战争

  1、背景(原因):南北经济制度的矛盾非常尖锐,双方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方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2、导火线:1861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3、内战爆发;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4、进程:

  (1)战争初期,北方军事上一再失利。

  (2)扭转战局:在南北战争中,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为北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结果:1865年北方获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5、意义: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2、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闭关锁国,封建落后;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外国势力入侵。

  4、1868年,以武士为首的日本改革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明治天皇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史称“明治维新”。

  5、“明治维新” 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运河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并连接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大运河的开通作用:

  ①加强了南北交通

  ②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③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二课 “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3、武则天及其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第三课 “开元盛世”

  1、唐朝的社会经济:

  (1)茶树种植:茶叶生产在江南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2)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3)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商业: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3、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四课 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时间:1953年~1957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

  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五四宪法特点:

  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兴起的时间、地点:14世纪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4、性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方式:

  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有继承,更有创新。

  6、意义或影响:

  (1)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

  (2)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但丁

  1、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

  2、代表作:长篇诗作《神曲》。

  (1)《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2)表达的思想: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级的情感与理想。

  3、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指的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三、达·芬奇

  1、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

  2、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指的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3、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四、莎士比亚

  1、文艺复兴向外传播时间及范围:15、16世纪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2、莎士比亚的成就及体现的思想内容?

  (1)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许多诗篇。

  (2)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3、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

  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在行纪中描述了东方的富庶,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的向往。

  3、商业因素: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

  4、客观条件:

  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导航技术及造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航海家及及航海成就:

  A、迪亚士和他的航海

  (1)时间:1487——1488年。

  (2)资助国:葡萄牙。

  (3)路线: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下,1488年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

  (4)成就: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B、达·伽马及航海成就

  (1)时间:1497——1498、

  (2)资助国:葡萄牙。

  (3)路线及成就: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C、哥伦布及航海成就

  (1)时间:1492年8月。

  (2)资助国:西班牙。

  (3)路线及成就: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等。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

  D、麦哲伦船队及航海成就

  (1)背景:

  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达到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

  (2)时间:1519——1522、

  (3)资助国:西班牙。

  (4)路线: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实现全球航行。

  (5)意义: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5、四位航海家航海顺序: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1)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3)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殖民掠夺的背景(目的):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

  2、时间:新航路开辟后。

  3、最早进行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4、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1)殖民地分布情况: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

  (2)贸易方式:

  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5、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1)16世纪,西班牙拥有“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2)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扩张的背景:

  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手工业尤其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

  2、扩张的开始: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3、殖民活动: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4、罪恶的三角贸易:

  (1)目的: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2)路线:

  出程:商船从英国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

  中程: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获利;

  归程:在美洲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

  (3)影响: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三、荷兰、法国、英国殖民争霸1、荷兰法国的殖民扩张情况:

  (1)荷兰的殖民地:

  一度控制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夺取了爪哇岛、马六甲、锡兰和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法国的殖民扩张:

  17世纪下半叶,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2、英国与荷兰、法国的争霸战争:

  (1)目的:争夺美洲、亚洲、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2)时间:从17世纪下半叶起。

  (3)结果:最终战胜荷兰和法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3、殖民掠夺的影响:

  (1)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财富,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2)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在此期间,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十八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军队被迫投降。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领先于世界的国家: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5、影响:

  (1)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5、重要战役:1916年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7、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8、启示: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战争悲剧不能重演。

  9、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十一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了显示人们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行乘飞机,私人汽车越来越多。

  5、就业: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6、社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发展。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07-21

中考化学的必考知识点归纳01-26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01-27

初中化学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01-26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要点归纳01-26

广西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06-27

人教版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01-26

中考物理必考公式的整理归纳06-12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总结06-08

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归纳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