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历史高考是考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死记硬背。这就意味着上海的考生在复习历史的时候,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重要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⒈、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⒉、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⒊、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⒈、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⒉、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⒊、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⒈、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⒉、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⒊、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⑴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⑵积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⒉、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⒈、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⒉、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⒊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
⒈、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⒉、变法的历史作用:积贫积弱局面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得到壮大。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1、新航路的开辟
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
B 、《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C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D、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E、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
F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A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端将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西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B 、1497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航路继续前进,最终到达印度。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的新航路。
C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D 、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同时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荷兰: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A、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殖民地。
B、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
C、在北美: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英国: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到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A 、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
B 、殖民争霸战争
①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权的地位。
②与荷兰争霸:17世纪中期,英荷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与法国争霸: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形成: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鄙手段。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2)影响: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和灾难。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
(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
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
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②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三.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度的工具。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原始部族色彩。
⑷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⑴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⑵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的反抗。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宗法分封崩溃,吸取诸侯割据教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⑶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⑷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⑸前提:秦的统一
发展历程: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发展完善:汉——元(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顶峰衰落:明清
【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高频基础知识点归纳01-21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11-24
必修2历史基础知识点归纳11-30
上海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归纳12-04
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12-02
山东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06-13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1-25
历史高考必备细节知识点归纳12-01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12-01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