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小结
历史被认为是高考文综科目中最难的一门,其实历史高考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恐怖,备考期间我们主要把基础的知识点弄懂。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小结1
1、分封制的影响
(1)西周初期对当时的影响
①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②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影响
(1)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及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
①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祖等社会习俗。
③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特点、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5、从时代背景角度说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张的特点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愿望;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 ,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一种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6、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评价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8、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的差异
(1)概念内涵:先秦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权。
9、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汉代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小结2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答题术语]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题术语]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答题术语]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答题术语]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答题术语]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答题术语]
(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答题术语]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小结3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小结】相关文章:
高考重点理科知识点归纳10-01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08-24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08-24
生物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分享11-08
高考历史高频基础知识点归纳01-21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01-22
小升初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12-19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11-12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归纳09-19
高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