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 百文网手机站

桐宫的介绍它的争议

时间:2021-06-08 11:42:38 历史常识 我要投稿

桐宫的介绍关于它的争议

  太甲即位之初,发生了伊尹放大甲于桐宫的事件。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桐宫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桐宫的介绍

  桐宫,商代桐地的宫室。相传为商汤陵墓所在地 。伊尹曾放太甲于此 。地望在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后“桐宫”也借指被贬的.帝王或幽禁帝王的地方。

  关于桐宫的争论

  传统说认为,伊尹放太甲的事件,是常被后世称颂之事,有史籍为证。《尚书.太甲上序》记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毫,伊尹作大甲三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则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后世儒家据此颂扬伊尹具有“大仁”、“大义”之美德。

  怀疑说提出,早在战国时就有人仔细推敲传统说,以为不可信。《孟子·尽心上》记载,公孙丑对此事提出了疑问。他说:“贤人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因可放与?”在古代社会,君臣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伊尹身为人臣而放其君,这种颠倒君臣关系的做法,除了依仗权势,有意篡夺外,在正常情况下是礼法所不允的。孙淼在《夏商史稿》一书中,也认为此事值得怀疑。伊尹是受儒家崇拜的贤人,岂能搞篡权活动?因而后世儒家竭力为之辩解,把伊尹篡夺政权说成是教训国君。公孙丑的发问,刺中问题的关键。

  否定说认为,所谓伊尹放太甲于桐宫是为了教训太甲的说法,掩盖了历史真相。据《竹书纪年》记载,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太甲潜出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中分伊尹田宅。《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也有类似记载,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乃自立四年。这样看来,根本不存在伊尹放太甲于桐官又迎立太甲子事。实际情况是伊尹废太甲篡位,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伊尹,夺回了王位。

  桐宫的文献记载

  《尚书·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左传》:宋城皆以所向之邑名其门,而北曰桐门,因虞城南五里有桐邑地矣,在亳城东亦数十里,即《孟子》所谓放太甲于桐者。汤自商丘迁亳,《孟子》谓:“汤地七十里。”《左传》谓:“宋居商丘,有旧墉及桑林之门。”《书大传》:“汤祷于桑林之社。”据此,桑林亦商丘地名,当即在旧墉之内,其地自契以来居之。有先人之庙社在焉,汤必不舍之而远徒。汤自商丘迁于亳,犹武王之去丰迁镐也。

  《史记正义卷三·本纪第三》引《括地志》云:“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按:在蒙,即北薄也。

  《纪年》:……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引杜预《春秋后序》略同)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太甲之书曰,王徂桐宫居忧。此古人庐墓之始。【雷氏曰】桐与汤墓无涉。桐,亳东之邑,即续汉郡国志所云桐亭。左传,凡宋城诸门,皆以所向之邑名之。北曰桐门,即因虞城(今虞城县利民镇)南有桐邑也。韩诗外传曰,汤葬于征。今扶风征陌是也。曾子问,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向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此古人祭墓之始。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四○第六十:《孟子》“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一段,玩其文义,自以伊尹放之于桐三年为句,于桐处仁迁义为句,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为句。盖太甲被放后三年始悔过,又三年惟伊尹训是听,盖凡六年始复归于亳,践天子位焉。亦犹孟子“昔者孔子没”一节,有两三年字。《史记·孔子世家》谓子贡凡六年然后去是也。虽《殷本纪》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首三年字指初即位后,不指被放之后,与《孟子》少异。要为六年之久,复辟亲政,则与《孟子》无异。古大臣格君非之难如此。伪作古文者,生于魏晋间,时皆以《书序》为孔子作,故所撰二十五篇尽依傍之。此《序》则云“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遂将放桐事撰于上篇中。三年复归事撰于中篇中。以合《书序》而不顾不合《孟子》。夫成王幼而即位,未闻失德若太甲比,然且一闻流言,听周公居东二年,罪人已得矣。又后《鸱鸮》之诗已见矣。犹未悟也,直至风雷示变,然后迎公以归。曾谓太甲固颠覆典刑者,才放桐宫,而即翻然改悟,有如是其易乎哉。

  按《殷本纪》注引郑康成曰“桐,地名也。有王离宫焉”似注《书序》之语。宫字则从《史记》得来,初不指桐,为汤葬地。魏晋间孔《传》出,始有是说。愚谓此说果真,是汉武帝时已知汤葬处矣。奈何博极群书如刘向告成帝犹曰“殷汤无葬处”乎。盖直至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案行水灾,因行汤冢,始得之。刘向固不知也。向且不知,而谓孔安国知之乎。其谁欺。

  又按赵岐注桐为邑,亦不云是葬地。余读后汉《郡国志》,梁国有虞县,有薄县。虞则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薄下注云:有汤冢。虽相去未远,判然各为一县所有,岂得指桐为汤陵墓地乎。缘孔《传》欲附会太甲居近先王,则训于义,至生此说。后儒见有居忧字,并谓桐宫乃谅阴三年之制,非关放废,显悖《孟子》,尤为怪矣。

【桐宫的介绍它的争议】相关文章:

《景阳宫井双桐》原文赏析06-20

《云居寺孤桐》介绍及赏析06-21

最受争议的高考专业介绍08-11

景灵宫的介绍12-13

《齐宫》诗词介绍06-20

大岩桐怎么养殖方法介绍12-02

青礁慈济宫与白礁慈济宫的介绍01-20

建章宫的介绍遗址的位置12-13

紫微宫的介绍名字由来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