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紫微宫的介绍名字由来

时间:2023-02-28 12:14:54 兴亮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紫微宫的介绍名字由来

  隋朝东都紫微宫,入唐改称洛阳宫,在东都洛阳城西北角。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紫微宫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紫微宫的介绍

  隋唐洛阳皇宫又称紫微城、紫微宫、太初宫,它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座规模巨大的皇宫之一,也是中国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的之一,历经了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北宋六朝,鼎盛时期是在隋唐两朝,它宫阙壮丽、规整大气,为后世王朝皇宫所效仿。

  紫微宫原意为天帝所居的宫殿。隋炀帝时期,设计隋唐洛阳城的杨素和宇文恺,使宫城、皇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都城之西北,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城”。

  紫微宫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唐称乾元殿)、大业殿(唐称贞观殿)、徽猷殿。三朝前后相重,以宫城正门应天门(则天门)为大朝(外朝),朝区正殿乾阳殿为日朝。寝区正殿大业殿为常朝。其中乾阳殿规模最大,其体量和面积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之一。乾阳殿不仅为上朝之殿,帝国每年的元日大朝会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举行。

  紫微宫的名字由来

  隋炀帝大业三年,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城 ,宇文恺在对洛阳城进行设计的时候,特别注意洛河点缀城区的作用,果断地改变了自魏晋单一宫制以来的左右对称都城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韵,并把城市的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 ,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银河, 位于洛河两岸的里坊区,象征着银河两岸的繁星,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紫微宫居洛阳城的西北角,象征着紫微星,即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称为“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城中轴线北起邙山,穿过宫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桥,外郭城的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这就是隋炀帝心中的中轴线,从此都城的中轴线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呼应和互动,从一座城市的地标含义,成为了一个王城的龙脉所在,这一理念也延续到了北京的紫禁城。

  这样,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突出了城市的气势。因此,唐人韦述说洛阳城“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茂,川原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

  综观隋所建大兴宫、东都宫的布局,和南北朝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宫墙由内外三环改为前后数重,自南而北分全宫为朝、寝、后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区主殿只有太极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东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尚书省由原在太极殿东南迁出宫外,自魏晋以来在朝区东侧由朝堂、尚书省、司马门形成的东侧次要轴线从此取消;其四,魏晋以来在太极殿举行的大典改在宫中正门承天门,在东堂和西堂举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动改在太极殿和其后的两仪殿,宫中象征三朝的建筑,由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形成的东西三殿并列,改为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形成的一门二殿前后相重。这些不同表明中国宫殿布局在隋唐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紫微宫的宫城规模

  隋朝东都紫微宫,入唐改称洛阳宫,在东都洛阳城西北角。宫城东西宽2080米,南北深1977米,主要分三部分。中部为大内,宽1030米,面积为4.09平方公里。相当于约六个故宫大小。(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东部为东宫,西部为西隔城,均宽340米。它们之外侧各有夹城,分别宽190米和180米。

  隋洛阳城不对称,这是由于洛水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导致城市西部宽阔;同时由于城北依山而建,受地域环境的制约,只能将广大的禁苑建在城西。这也便利了宫城与禁苑之间的交通。 宫城、皇城居于城市西北高地,城池坚固,内外砌砖,且宫城除了南面有皇城,北有圆璧城与曜仪城,东有东城,南面又有洛河,便于防御,城市的防卫更加严密。坊里的设置更加规整,注意利用自然条件便利城市交通,市场的众多以及水利渠道的设计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这些都是当时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上独具的特色。

  傅熹年认为:隋代洛阳城的宫城不居中,违反了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都城布局传统,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是因为隋朝洛水穿洛阳城而过的布局是效法南朝的建康城。而在宫城和皇城所处城市位置上,则是沿袭了北朝都城的旧规。因此,隋洛阳城的规划吸收了南北方都城建设的经验,是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的体现。

  从城市规划建设技术而言,傅熹年认为隋代修建洛阳城时采用了模数控制的设计方法,以宫城的中心部分——大内为基准,以宫城的长和宽规划全城。把它扩大四倍,即为皇城、宫城之总和,把它分为四份,则每份为一坊。换言之,全城以坊为单位,聚四坊为大内,聚十六坊为皇城、宫城之总和——子城。因此洛阳城是以宫城之广、长为模数规划全城,体现了这一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成熟。

  综观隋所建大兴宫、紫微宫的布局,和南北朝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宫墙由内外三环改为前后数重,自南而北分全宫为朝、寝、后苑三大部分;其二,朝区主殿只有太极殿一殿,取消了左右的东堂和西堂;其三,朝堂及尚书省由原在太极殿东南迁出宫外,自魏晋以来在朝区东侧由朝堂、尚书省、司马门形成的东侧次要轴线从此取消;其四,魏晋以来在太极殿举行的大典改在宫中正门承天门,在东堂和西堂举行的日朝、常朝和日常起居活动改在太极殿和其后的两仪殿,宫中象征三朝的建筑,由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形成的东西三殿并列,改为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形成的一门二殿前后相重。这些不同表明中国宫殿布局在隋唐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紫微城(宫殿)

  洛阳宫(宫殿)一般指本词条

  紫微城,隋唐洛阳城·宫城,亦名紫微宫,是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徵, 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唐、五代、宋相继沿用,历经七朝,存世53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紫微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建筑形制惊世骇俗,影响到了东亚各国的宫殿建设。尤其在武则天时代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别具特色,成为世界奇观。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六倍。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

  1988年,紫微城所在的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洛阳市在紫微城遗址上建设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实施了明堂、天堂、应天门和九洲池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

  紫微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宫。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之範本,被宋代皇宫、元大都宫城、明清北京故宫紫禁城等后代皇宫所仿效,甚至还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紫微城

  外文名称:The heavenly palace、あまみや、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早08:30—晚21:30

  景点级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门票价格:全价120元,半价60元

  着名景点:明堂

  天堂

  应天门

  九洲池

  别称:紫微宫、洛阳宫、太初宫

  使用朝代: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北宋

  性质:隋唐洛阳城·宫城

  俗称:隋唐故宫、洛阳故宫

  隋唐洛阳城·宫城,名曰紫微城(一作紫微宫),位于皇城之北,唐、五代、宋相继沿用,陆续成为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北宋七朝的理政之所,存世53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隋乾阳殿)。明堂东西设有副殿,分别为文思殿、武成殿(正衙听政之所),明清紫禁城仿之而设有文华殿、武英殿。

  紫微城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紫微宫内有别殿、台、馆三十五所,乃唐两京皇宫之最(唐大明宫仅三十余所)。紫微城由四重隔城组成,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唐大明宫的1.3倍。

  紫微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用工170万,60日竣工,建成后“穷极壮丽,自古都邑莫与之比”。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忌其奢华过度而焚其则天门、乾阳殿。贞观六年(632年)号洛阳宫(存疑,《新唐书》记载改东都为洛阳宫,宫城未改号)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始幸洛阳,唯因旧宫,无所改制,从此到永徽年间,紫微城荒芜虚耗。自显庆二年(657年)建都洛阳后,才渐渐修补。龙朔年间,唐高宗诏司农少卿韦弘机再加修缮,重建则天门、乾元殿等。高宗常对韦弘机说:"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恆,卿宜善思修建。”至武则天称帝,遂定都于此,光宅元年(684年)号太初宫,造明堂、天堂,日加营构,而宫府备矣。天宝末年被安史叛军占据,后遭回纥军严重破坏。唐末为迁都洛阳而重修,后梁、后唐、后晋、北宋又相继增修。宋初,紫微城宫室合9990余区,宋徽宗年间规模扩大到"广袤十六里(8公里)"。公元1140年两宋之际,紫微城被金兵焚毁殆尽。

  洛阳市文物局声明,紫微城为官称,也可以称为紫微宫。但“紫微”并不等同于“紫薇”,故不能称为“紫薇城”。

  地理环境

  紫微城位于隋唐洛阳城西北隅,在皇城之北。隋炀帝听取宰相苏威的建议,将紫微城的中轴线南当伊阙(龙门)、北对邙山顶峰(翠云峰),略向西北倾斜。而千年后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亦偏向西北,与紫微城不谋而合,可谓旷世奇闻。

  紫微城南接皇城(太微城),北据邙山,西邻神都苑、上阳宫,东抵东城、含嘉仓城,谷水(涧河)贯其中。隋炀帝将谷水(涧河)引进宫城(紫微城),并依水建造了众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即是位于宫城西北隅隋代兴修的九洲池。

  紫微城之所以位于都城西北隅,是因为洛阳盆地西高东低,东广西狭,而紫微城的中轴线又因对準伊阙而偏向西北;洛河在轴线以西为东北流向,难以营造里坊,在此自然因素的限制,使得紫微城处于都城西北隅而未能居中。而隋唐洛阳城的西北隅是全城的最高处,宫城选在此处可高屋建瓴,俯瞰全城,有利于宫城防御。

  宫名考义

  隋唐洛阳城“宫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宫,因以名。”(《河南志·卷三·隋城阙古蹟》)据此可知,紫微城是根据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命名的,理念来源:“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为突出皇宫的正规性、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达到“天人合一”,古人便将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由于人间皇帝自诩为“天子”,其居所应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宫,故名。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紫微宫即紫微垣,是天上星官三垣(太微、紫微、天市)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的位置,故称中宫,有“紫微正中”之说,符合“择国之中立宫”的规划理念。

  紫微城的命名理念为明清北京紫禁城所继承。

  历史沿革

  大业始建

  紫微城的营建始自隋大业元年,象徵着隋王朝政治中心的东移。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东京宫城紫微城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紫微城由将作大匠宇文恺规划设计,卫尉卿刘权、秘书丞韦万顷负责总监,一时布下兵夫70万人,60日便已筑成,工速之快乃历代皇宫之最。紫微城内诸殿基、墙院,又役10余万人,仅土工监便常役80万人,而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却再役10余万人,用工数量总计170万人,比秦阿房宫所役人数(70万左右)整整多出两倍多,乃世界历史之最。在营建东京时,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宇文恺巧思绝伦,将紫微城建造得奢华壮丽至极,紫微城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

  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开创我国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在东京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设九宾之礼。隋炀帝作《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

  大业六年(610年),各国遣使来洛阳紫微城大献方物,突厥启民可汗以下,皆是国王亲自来朝贺。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弒。六月,洛阳留守“七贵”在紫微城拥立隋炀帝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即隋哀帝。公元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自立为帝,国号郑,定都洛阳,占据紫微城,对其中部分宫殿、城门名称做了更改。

  初唐沉浮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李世民因忌紫微城奢华过度,令屈突通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废诸道场等。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将修紫微城,被戴胄以“户口单弱、帑藏空虚”为由劝止;次年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优势(洛阳土中,朝贡道均)又发兵修缮紫微城,但被张玄素谏言:“袭亡隋之弊,恐甚于炀帝。”李世民只好罢役停工。贞观六年(632年)号洛阳宫(存疑,《新唐书》记载改东都为洛阳宫,宫城未改号)“惟因旧宫,无所改制。”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始幸洛阳宫(紫微城),听说14岁的武则天“容止之美”,召入后宫封为才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驻跸洛阳,在紫微城仪鸾殿接见取经归来的玄奘。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在则天门旧址上,命司农少卿田仁汪、韦机更加营造。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下诏建都洛阳,改洛阳宫为东都,实行两京制;把紫微城当作自己的东宅,“式表宸居”,把紫微城由行宫提升为帝国正宫。

  麟德二年(665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在乾阳殿旧址上更造乾元殿,其高度与紫禁城太和殿十分接近,但面广与进深尺度是其1.5倍。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全面东移,紫微城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整,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达到顶峰。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于紫微城贞观殿。

  女皇定鼎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皇太后武则天将紫微城号为“太初宫”,同时改洛阳“东都”为“神都”。“太初”,表示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时代——武则天时代正式开始。而“神都”意为神州大地之都,也标示着两京制的废除。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春,武则天力排众议,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就其地创建明堂。

  垂拱四年正月五日(688年),明堂成,号为“万象神宫”。随后,武则天大赦天下,準许百姓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允许寻常百姓参观皇宫正殿,在整部世界历史上仅此一例。武则天又命薛怀义于明堂北造天堂(通天浮屠),高数百尺,共五级,至第三层可俯视高近90米的明堂。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于紫微城则天门登基称帝,定鼎神都;紫微城,就是女皇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武则天在紫微城中修建的明堂、天堂、集仙殿等建筑,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际线,使紫微城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正月十六日夜二更时分,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因失宠而放火密烧天堂,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俱毁。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重建明堂,天堂原址改作佛光寺。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号曰“通天宫”,改元万岁通天。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则天铸成九鼎,从玄武门曳入紫微城,令宰相、诸王率南北衙宿卫兵10余万人,连同宫中仪卫大牛、白象共同拖曳,将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于明堂(通天宫)廷内。武则天于此定鼎九州,标誌着紫微城正式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国家象徵。

  命途多舛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明皇李隆基幸东都,于紫微城改明堂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平座上新建八角楼,楼上设有捧着火珠腾空而起的八条龙,改修下层为新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佛光寺火,廷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改元圣武,占据紫微城。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史朝义缢父自立,继续侵扰河洛。唐代宗请回纥登里可汗出兵讨伐。回纥军击败史朝义后,于十一月入东都,“焚东都宜春院,延及明堂,甲子日而尽”。于是,紫微城内,从宜春院至明堂的诸多建筑湮灭地下。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一月,宰臣王缙请求削减各道军资钱四十万贯,以修缮紫微城在内的洛阳宫室,唐代宗应允了他。虽再次修缮,但也无力恢复盛唐之气派。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蔡州秦宗权遣将孙儒攻击河南尹、东都留守李罕之,“据京月余,焚烧宫阙,剽掠居民”。

  再度中兴

  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前,朱温準备迁唐都于洛阳,乃命张全义“缮治洛阳宫城(紫微城),累年方集”。又命罗绍威等重修五凤楼、朝元殿。

  天复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请唐昭宗迁都洛阳,促百官东行,并驱徙士民。二十六日,车驾髮长安,命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成废,都。四月,朱全忠奏洛阳宫室紫微城已成,请车驾早发。四月十日,唐昭宗车驾至洛阳,御紫微城正殿,受朝贺。十一日,赦天下,改元天佑。

  同年八月二十八日,朱全忠谋杀唐昭宗,又矫皇后令,太子李祝于柩前即位,登基大典于紫微城五凤楼(应天门)举行,是为唐哀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

  五代沿用

  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都曾在洛阳建都并沿用其宫城紫微城。紫微城在唐末五代时相对来说破坏较少,所以朱温建梁后长期居住在这里,后唐又略加修复,后晋建都于此。

  北宋修治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作为太祖太宗的龙兴之地,有着不同于北京大名府与南京应天府的意义,所以北宋一代对紫微城有着前后多次修复,而以紫微城为中心的西京河南府也成为了北宋的文化中心。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以洛阳为西京,继承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和皇城(太微城)布局。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的宋太祖巡幸西京,下令修缮洛阳。修缮后,洛阳紫微城"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次年,“上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下旨"定鼎洛邑,我之西都",但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放弃迁都。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西京大内(紫微城)被损坏屋宇达4000余间,在次年春季修理时,“每二间拆创修之数一间”。可见宋哲宗前紫微城建筑基本因袭旧制,或稍修葺而无创建,甚或损坏严重而无力增修。

  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修治西京大内(紫微城),合屋数千间,尽以真漆为饰,工役甚大,为费不赀。于是,宫城紫微城规模扩大到"广袤十六里",并改变了以往的布局。

  毁于兵燹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兵南侵,"尽焚西京而去",于是,包含紫微城在内的隋唐洛阳城整体毁于战乱,前后历时530余年。

  宫城布局

  隋唐洛阳城宫城,位于皇城之北,“以象北辰籓卫”,名曰紫微城。“北辰籓卫”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中,“北辰”指的是北极星,即紫微星。因为北斗七星围绕着它四季旋转,故中国古代认为紫微星是众星之主。紫微星是北极五星中的帝星,紫微帝星。

  宫城範围

  紫微城东西2100米,南北1840—2160米,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唐大明宫的1.3倍。据《旧唐书》记载:“宫城有隔城四重”,从南到北依次是洛城、玄武城、曜仪城、圆璧城。

【紫微宫的介绍名字由来】相关文章:

子女宫持紫微诸星意义11-10

名字的由来作文06-16

名字的由来初中作文06-19

罗布泊名字的由来08-11

我的名字的由来作文03-10

我的名字由来作文05-18

我名字的由来作文06-02

勤得利名字的由来随笔散文07-20

名字的由来作文500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