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分网手机站

高中历史期末考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7-12-12 17:59:36 历史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期末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的历史内容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因此高中的历史考试也比较灵活,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就意味着平时的试题习题是不能少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2、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自由主义 C.重商主义 D.农商并重

  3、下表最能体现

  时期 春秋战国 唐宋元 明中叶后

  发展 出现 逐渐发展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B.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 D.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4、蔡邕在《独断》中说:“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皇帝制度建立 B.汉代继承发展秦制

  C.“天人合一”思想产生 D.皇帝独断局面出现

  5、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6、唐诗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而宋代这种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唐代文化政策开放包容 B.唐代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有效避免了个人专断 D.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理灭欲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8、余秋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9、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10、“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该材料主要论证的是

  A. 明清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社会条件

  C.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是经济繁荣

  11、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12、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由此可见在唐代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13、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也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乎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相对于荀子,董仲舒

  A.继承了荀子的天命观 B.强调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突出了天的神秘性 D.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权观念

  14、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5、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 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16、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与曾子的思想主张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最为贴切

  A.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主张 B.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D.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17、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18、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19、有美国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制对由名气大、能力强的人的统治不感兴趣,他们倾心关注的是保证每一个公民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发言权。这表明

  A.雅典非常注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 B.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制度

  C.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多数暴政弊病 D.雅典的民主制是排斥精英的政治

  20、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梭伦如此改革的动机,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分析,梭伦倡导的民主

  A.是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的手段 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最终目的

  C.主要是协调贵族之间的矛盾 D.旨在使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权力

  21、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这句话旨在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排斥农民的狭隘性 B.国家应由专业性的贤人治理

  C.公民必须从事生产劳动 D.太多财产影响公民从政的`积极性

  22、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如: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

  A.更好地保证司法的程序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司法部门以权谋私 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23、西塞罗说过:“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以下是《十二铜表法》条文,体现西塞罗这一法治观的是

  A.“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B.“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消前法”

  D.“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 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

  24、罗马法规定:“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对该规定的解读,正确的是

  A.保障了债务人的人身权利 B.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护

  C.不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D.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5、罗马共和国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自然已规定那些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治弱者。雅典人在某些时期成功地履行了公共职责,但他们的国家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却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材料表明,西塞罗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认为全体公民掌握权力是不公正的

  C.提出并捍卫了自然法精神 D.将雅典声誉受损归因于其民主政治

  26、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27、“(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放映了在古希腊

  A. 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B.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C.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D.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28、面对波斯人的人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该材料

  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

  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民族意识的形成

  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29、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0、“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历时一千多年,影响巨大,是中国不应忽视的一份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1896年《中国环行记》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衰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

  材料三 以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4分)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恩格斯认为,“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而且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或者就变为穷光蛋。他们在当时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后一条道路;由于他们数量很大,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关于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雅典灭亡的真正罪魁祸首。

  评材料中关于雅典灭亡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规定,“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这种优免特权,渐渐被滥用……弘治十五年(1502年),会计田土总额比明太祖时期竞减少227956487亩。与此相应,田赋征收也减少了2650091石。明朝原来的田赋征收例以本色(实物)征收,后来因为灾荒而不断改银征收,但白银的收入远远不足以应付财政上的用途。嘉靖以后,出现财政危机。万历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将赋役的各种名目加以简化,合并为一,“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条鞭”,推行于全国。万历十年,史称“帑藏充盈,国最完富”。“量地计丁”的方法,成为清朝“摊丁入地”或“丁随地起”的源头。国家将赋役对象侧重于田地而疏于丁户,又允许“以银代役”,给人民离开土地,提供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张居正推行赋役改革的原因和内容。(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影响。(8分)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B B D B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D D C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A B A A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标准);扩大官吏人才来源(范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方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作用)。(4分)

  (2)关系:蒙古统治者的文化低落导致了元代科举制的衰落;一些文人便把创作的热情转移到戏曲上,客观上促进了当时文学艺术的繁荣。(4分)

  (3)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6分)

  32、(12分)观点一:奴隶制导致雅典灭亡。

  随着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大批自由公民的日益贫困和堕落导致雅典社会矛盾激化;公民的战斗力以及甘于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逐渐丧失。

  观点二: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

  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狭窄,享受公民权利的 只是少数人,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雅典民主是比较原始的直接民主,易受私欲影响,容易为少数野心家所操纵,导致雅典的混乱和内耗。

  33、 (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官宦优免特权滥用,威胁封建统治;政府所征白银不敷使用,出现财政危机。

  内容:简化赋役名目,统一征收白银;(6分)

  (2)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奠定清朝赋役制度改革的基础;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人口的大量增长,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使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8分)


【高中历史期末考测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2.高中历史期末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3.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4.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5.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6.六年级语文期末考测试题及答案

7.初三历史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8.初一语文期末考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