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08-20 11:14:39 淼荣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精选5套)

  期末考试就快到了,高一学生要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准备呢?对于必修一的知识内容,我们在记忆之后,还需要做份试题来加以巩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精选5套)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1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

  A.道德规范 B.宗法关系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2.《红楼梦》中有两位贵族青年兄弟:贾宝玉和贾环。弟弟贾环内心对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十分妒忌,但是表面又对他非常惧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贾宝玉长相俊美,性格乖巧,深得祖母喜欢

  B.贾环性格阴险狭隘

  C.贾宝玉年纪长于贾环

  D.贾宝玉是正室夫人之子

  3.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

  秦始皇陵    秦长城    阿房宫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工匠水平的高超

  4.“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7.下面这幅漫画描述的是古代雅典(  )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实行“陶片放逐法”

  8.“军人和一切公职人员都由国家支付薪金。这样,一般公民也能当军人、法官、议员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

  A.雅典城邦形成时期 B.梭伦执政时期

  C.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D.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9.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10.假如你是英国人,想当选英国首相,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①成为英国某一政党的领袖 ②要得到议会2/3议员的投票认可 ③所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④得到国王的任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1.下表为1854年美国国会议案表决情况,该表主要反映了(  )

  党派赞成的议案

  非赢利志愿协会公司(10项) 公立学校(15项) 社会改革(监狱改革、收容所改革等) 反对蓄奴制 商业公司(49项)

  共和党 71% 68% 66% 82% 77%

  民主党 37% 47% 41% 10% 39%

  A.两党势均力敌 B.两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尖锐

  C.共和党在选举中占全面优势 D.两党分歧日趋缩小

  12.德国1871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的基本原则,这包括(  )

  ①联邦制原则 ②君主立宪政体 ③君主权力受法律约束 ④权力制衡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下图所示是1860年在战争中被掠走、流失海外的圆明园中的物品鼠首和兔首铜像,近期被法国拍卖。侵略者掠走该物品是在哪次战争(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黄海海战 B.台湾保卫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5.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始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17.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的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中华民国的成立

  18.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19.“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李宗仁先生的这一段话应该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有感而发(  )

  A.北伐战争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20.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揭开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二、非选择题(21题19分,22题11分,23题20分,共50分)

  21.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请回答:

  (1)依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两图显示的明代政府架构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明代政府架构有这样的改变?(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特点。(3分)

  22.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百度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 (5分)

  23.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4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分)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2分 )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红军此次“远征”中,中国共产党在哪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如何?(5分)

  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了什么抗战路线?(2分)

  ④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3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答案

  1.B 2.D

  3.C [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搞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4.C

  5.D [内阁、军机处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们距离皇帝的寝宫越来越近,反映出其愈来愈服务于皇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6.B [雅典民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梭伦改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体制;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民主政治。]

  7.D [克利斯提尼统治时期,如果在陶片上对某人的反对票超出半数,此人便要被赶出国门,以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8.D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政府发放参政津贴,保证了下层民众的参政权利。]

  9.B [从材料可以看出罗马法修改的方向是力争实现贵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故排除D项。]

  10.A [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首相;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名义上首相需得到国王的任命,但不对国王负责,而对议会负责。]

  11.B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党在“反对蓄奴制”这个问题上分歧最大,体现了两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尖锐。]

  12.A [1871年宪法的内容体现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但德国宪法赋予德国皇帝巨大的权力,议会无法通过创制法律的形式约束其行政权,因此,达不到权力制衡的目的,所以③④错误。]

  13.B [根据时间“1860年”可判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4.A 15.D

  16.B [从材料信息“国家统一支配”,“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可以看出是绝对平均主义。]

  17.C 18.D 19.B 20.A

  21.(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3)区别:改制前,保留了宰相,由宰相统领六部,处理国事;改制后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原因:加强君主权力,削弱相权。

  (4)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间矛盾、中央与地方间矛盾。主要特点:皇权至上。

  22.(1)特点:直接民主。

  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

  不同:英国、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等。

  23.(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2)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②遵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③全面抗战路线;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2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 B.等级制度 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 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右图是江苏画家刘元1938年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此画表达的宗旨是(  )

  A.反映了敌强我弱的抗战形势

  B.反映了国共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反映了中共抗日的游击战术

  D.反映了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9.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

  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

  10.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在浙江丽水地区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它建立的主要依据(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政协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12.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③《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13.关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有权利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尼西阿斯说:“男人就是城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享有公民资格的多是雅典城邦的成年男子

  B.男性公民,可以参与公民大会,拥有城邦权力

  C.排斥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的民主权利

  D.公民的出现表明政治上血缘关系开始取代地域成分

  14.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罗马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15.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根本要求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6.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

  A.法国不断地对外扩张 B.它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D.责任内阁制的高效运转

  17.朱自清在《论标语与口号》中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当中,有现实性的必要的。”与标语“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临时革命政府万岁!”相关的“战斗”是(  )

  A.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

  18.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19.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C.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D.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20.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发展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8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4分)

  (3)据材料三,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元首最大的不同点。(6分)

  22.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诗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丘逢甲《春愁》

  诗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诗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8分)

  (2)诗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2分)

  (3)导致诗三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4分)

  (4)诗四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

  材料二 第二条……考虑到由于巴黎协定的批准而在欧洲形成的局势……该协定……把西德拖入北大西洋集团,这样就加深新战争的危险,并对友好和平的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

  第四条: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材料三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材料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毕竟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我们必须领导革命……建立一个按照美国价值标准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原国务卿克里斯托夫说:“‘冷战’的结束正在使美国的领导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3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是怎样的?(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很多权力中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4)材料三、四中,反映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答案

  1.C [“拜高堂”,体现了“敬祖”,故是宗法制。]

  2.D

  3.B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

  4.C

  5.D [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这正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6.A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C 8.D

  9.A [从材料中“行程两万”可判断是在长征途中的事,从“挽国邦”进而可判断是遵义会议。]

  10.D 11.D 12.D 13.D

  14.C [《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的范畴。]

  15.A 16.C 17.B 18.A 19.D 20.D

  21.(1)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皇权独尊。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影响深远。

  (2)共性:中央(政府)机构间的权力互相制约与监督。

  不同:唐三省六部制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异同点:①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国家元首: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实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22.(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原因: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或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3)原因:左倾错误的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结果:三支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4)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23.(1)1949年。

  措施:1955年,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

  (2)两极格局。

  (3)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西欧、日本崛起;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4)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3

  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祠堂祭祖属“展亲大礼”,也称之为“报本之礼”,是宗族的头等大事。这种现象源自于我国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2.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侍中、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廷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 )

  A.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

  B.使内外朝权力平衡

  C.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

  D.告诫自己人外有人

  3.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止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孝文帝此举( )

  A.旨在推进民族融合

  B.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D.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

  A.汉朝、清朝 B.唐朝、元朝

  C.唐朝、清朝 D.宋朝、元朝

  5.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步取代满族贵族议政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它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这说明军机处( )

  A.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B.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C.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D.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

  6.“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旨在( )

  A.废除君主专制,防止清朝复辟

  B.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借鉴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结束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8.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一规定( )

  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

  D.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

  9.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察举制的推行 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科举制的设置 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10.明清时期,学校生员中超过一半是出身寒微者。通过选科举人,“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惜时勉学、自觉求学蔚然成风。这说明科举制( )

  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1.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这一变化( )

  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

  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

  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

  12.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 )

  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

  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

  13.宋代中央名义上的司法部门是刑部,但实际上大理寺、御史台甚至开封府都拥有复核的司法权,皇帝也经常参与诉讼案,另外还设立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理检院等机构受理直接诉讼。这一诉讼制度( )

  A.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

  B.强化了君主对司法权的控制

  C.根本目的是彰显法律的权威

  D.有力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15.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6.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 )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17.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18.《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皇帝权威

  19.唐贞观初年,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如突厥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大约50 000人左右),其中,除以政治目的而居留的官员外,以经商和贸易为目的安居长安者为数不少。这主要反映当时( )

  A.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

  B.长安居住的突厥人最多

  C.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D.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20.据史料记载,公元8—10世纪时,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超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专门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还出现了一些将舶来的商品进行加工的新型行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得到发展

  B.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C.中国的海外贸易地域更加辽阔

  D.广州外贸发达已成为国际化都市

  21.下表是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这说明元朝( )

  A. 汉族地主是重要统治基础

  B.民族关系平等友好

  C.中枢权力由汉族官僚把控

  D.中央地方分权制衡

  22.清朝在蒙藏地区册封活佛,笼络上层;在西南地区建筑城池,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实行改土归流。这些举措( )

  ①都由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统一办理 ②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的边疆政策 ③导致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一定压抑 ④都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3.南朝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另外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綖环五铢钱等小钱。而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劣币泛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24.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到明朝中期,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这主要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

  B.商业发展推动白银普遍使用

  C.中央的控制力遭到削弱

  D.白银等矿产被大量开采出来

  25.1935年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实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再拥有货币发行权。以后市场上的一切交易均以法币为限。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当时( )

  A.导致中国金银紧缺,工商企业大量倒闭

  B.促进物价回升,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引发严重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D.使中国的货币完全摆脱国际货币的影响

  26.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货币种类繁多,仅“四行号”发行的货币就有15个币种、136个券种。1932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这本质上反映了( )

  A.东北政局从混乱走向统一

  B.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C.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

  D.国家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

  27.北魏租调制是与均田制配套的措施,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规定每年向政府纳帛1匹、粟2石。这说明当时( )

  A.土地兼并得到有效遏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按照户籍人口征收赋税

  D.征税标准达到历史低点

  28.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 )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29.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

  A.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30.至元二十一年,元朝政府实行“官船官本商贩之法”,就是说,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这个政策反映出元代( )

  A.实施“与民争利”的做法

  B.封建海关赋税过于沉重

  C.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态度

  D.私人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31.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2.西汉初年的《户律》规定,居民进行田宅买卖或者根据遗嘱分割田产,都要依法定籍(登记变更情况),并鼓励分割后独立建立户籍,如相关官吏故意为难拖延定籍,则给予处罚。这些规定意在( )

  A.加强官吏的管理 B.抑制土地自由买卖

  C.禁止农民的迁徙 D.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33.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的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34.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

  A.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B.遗产继承以和谐家族关系为出发点

  C.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35.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A.村民自治 B.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代表大会

  36.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依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

  37.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38.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39.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

  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

  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

  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

  40.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明,当时(  )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官场腐败威胁长治久安

  C.地方出现分离倾向

  D.国家治理机制需要调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A解析 祠堂祭祖是血缘宗族关系的表现,故选A项;分封制是指分封诸侯国,排除B项;世袭制是指世袭继承,是贵族政治的表现,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

  2.答案 A解析 汉承秦制,实施三公九卿,相权很大。为牵制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中、诸曹、给事中等内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重用内朝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而非使内外朝权力平衡,排除B项;汉武帝重用内臣最终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提高内臣水平使之独当一面,排除C项;汉武帝重视内朝是为了强化自身的权力而非警醒自己,排除D项。

  3.答案 B

  4.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前者为唐朝三省的职能描述,后者为元朝中书省职能的描述,故选B项;“汉朝”承秦制,初为三公九卿制,后实行内外朝制度,排除A项;“清朝”没有材料中所见到的“丞相”,排除C项;“宋朝”中书门下省合并为一起,不存在“驳正”情况,排除D项。

  5.答案 C解析 军机处的职能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有利于强化皇权,而它成为“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机构”更能加强皇权,有利于君主专制,故选C项;军机处的设立不能说明中央行政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军机处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不是取代,排除D项。

  6.答案 C解析 题干提及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辛亥革命更加明晰了中国的含义,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观念的具体化,政治观念范围更广,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反封建,排除D项。

  7.答案 B解析 “须得参议院之同意”“须副署之”可看出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故选B项;规定中所述针对总统权力所进行的限制,“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更能体现否定君主专制,而题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中所述应是借鉴了责任内阁制,且题中没有明确表述三权分立,排除C项;题中规定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D项。

  8.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要想到中央任职,需在地方上“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被举荐到中央,这样才能真正的考核出官员的真实能力和水平,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故选B项;士族垄断选官局面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述及的东汉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对茂才和孝廉能力的考查和考核,没有涉及其途径,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地方先对茂才和孝廉进行初步考查,而没有涉及地方选官的权力问题,排除D项。

  9.答案 B解析 “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九品中正制,故选B项;察举制的推行是在汉朝,排除A项;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始的,排除C项;“六世名德,海内冠冕”是由选官制度造成的,不是因为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排除D项。

  10.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故选B项;材料突出的是科举对教育和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排除A项;同理,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的公正与否,排除C项;同理,科举制确实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

  11.答案 C解析 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项;只有分化事权才能有效制约相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D项。

  12.答案 B解析 材料“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表明谏诤官与君主不存在较大的矛盾,故A项错误;同理,反映了统治者更加愿意听取不同意见,自律反省,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谏议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尝罪一言者”不能反映谏议制度的效能,故D项错误。

  13.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可知多个机构和部门参与司法审判过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司法审判的客观公正,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多重机构对司法权的制约,排除B项;根本目的在于权力制衡,维护君权,排除C项;对司法权的制约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材料不涉及社会秩序的稳定问题,排除D项。

  14.答案 B解析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说法正确,故选B项;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90年代确立的,排除C项;2010年,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D项。

  15.答案 A解析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念,故①正确;与民休息主张轻徭薄赋,不乱用民力,而材料强调保护生态文明,故②错误;兼爱尚贤是战国时期墨家观点,涉及的是人际关系和选人用人问题,故③错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16.答案 C解析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张法治,不主张德治,排除B项;人才荟萃与良好的吏治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

  17.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推动了儒家礼仪的大众化、世俗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使之更加简化易行”,更加体现了礼仪的可操作性,体现了等级尊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与材料“更加简化易行”不符,故D项错误。

  18.答案 A解析 根据明朝律法中如若判定为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可知是以防止吏治腐败为出发点,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宰相权力削弱,排除B项;C项中“完善”在题干中不能体现;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19.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说明唐代民族政策较为包容开放,故选C项;根据材料“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各民族的交往频繁,但这一现象从属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其他民族的居住人数,排除B项;民族间的问题不属于对外政策范畴,排除D项。

  20.答案 D解析 由“广州出现了专门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还出现了……新型行业”可知,广州外贸发达,已成为国际化都市,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广州的发展,并未提及其他地区,故无法看出海上丝绸之路是否形成并得到发展,排除A项;广州一个地区的外贸发展,不能反映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中国本土一个城市的外贸情况,不能得出中国的海外贸易地域更加辽阔的结论,排除C项。

  21.答案 A解析 元朝中书省是统治核心机构,而材料中“汉族”占了一半,故A项正确;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与材料中“1262年元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应是蒙古族,与材料中“1262年元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不符,没有涉及地方,故D项错误。

  22.答案 D解析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西南地区不属于其办理范围,故①错误;上述措施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故②正确;清代民族政策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故③错误;册封活佛,笼络了上层,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促进蒙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3.答案 C解析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不论在南朝,还是在北朝,货币的发行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了货币混乱现象,甚至出现很多劣币,这势必会对社会形势造成极大影响,故选C项;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不是“大一统”局面,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在南北朝时期货币发行的混乱现象,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南北朝时期,货币发行非常混乱,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更谈不上其灵活多样,排除D项。

  24.答案 B解析 据材料“明初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明朝中期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已不可遏制”,可知明中叶以后,白银使用广泛,故选B项;依所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排除A项;依所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项;依所学,白银的流通主要得益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银矿开采无主要关联,排除D项。

  25答案 B解析 国民政府通过实行法币改革,使得货币的发行权统一,有利于政府对金融货币的管理,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同时也有利于防止白银的外流,这样就会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国民政府统一货币有利于市场的稳定,防止白银的外流,不会导致中国金银的紧缺,排除A项;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而不是币制改革,排除C项;“使中国的货币完全摆脱国际货币的影响”,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并且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国际货币的影响,排除D项。

  26.答案 C解析 通过题干中“1932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可知日本通过满洲中央银行控制了中国东北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命脉,从本质来看,这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东北政局的混乱局面,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体现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不利于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与国家干预经济无关,排除D项。

  27.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可知,北魏时期税收制度以户口为依据,进行帛、粟的征收,故选C项;均田制的实行是在朝代前期和社会刚刚稳定时期,土地兼并的有效遏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商人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北魏时期农民需缴纳人口税、地税等税收,负担仍然沉重,排除D项。

  28.答案 C解析 题干提及唐朝时期杨炎的“两税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稳定了唐朝时期的税收政策,故A项错误;两税法不是针对农民,而是针对唐朝后期,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故B项错误;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问题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存在,其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D项错误。

  29.答案 A解析 材料中明清的税制改革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轻,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项正确;材料中征税标准以财产税为主,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材料中税制改革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局,故C项错误;材料中更新了征税方式和标准并未对农民赋役负担有太大变化,故D项错误。

  30.答案 C解析 “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获得的利益,政府得七分,个人得三分”不是海关税收,故B项错误;“政府出本钱出船,然后招人去用官家的船进行海外贸易”说明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故C项正确;“政府出本钱出船”可见并非个人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31.答案 A解析 鸦片战争前后的关税从“标准是4%”调整为“值百抽五”即5%,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仅能看出关税的变化,排除C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非加深,排除D项。

  32.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加强田宅买卖的管理,鼓励分割田产后独立建立户籍,其目的在于便于税收,保证政府财政收入,故选D项;加强的是对户籍的管理,而不是对官吏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土地买卖的管理而不是抑制土地自由买卖,排除B项;材料对户籍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农民迁徙,而不是禁止,排除C项。

  33.答案 D解析 重视户籍管理有利于户籍的稳定,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进而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故选D项;防止人口流动是户籍管理的目的之一,但防止人口流动,而是担心影响赋役的征收,排除A项;抵御外族入侵并不是我国历朝的主题,因此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并非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只是其目的之一,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34.答案 B解析 题干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无法说明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依然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故B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只关注了题干中的“又有照顾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膳田’‘寡守田’”等这样的社会保障机制,故C项错误;“家族经济……逐步被分割”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35.答案 A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村民自治制度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村官自选,村民直接参加到村务的管理,扩大了基础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C、D都属于间接民主,故答案为A项。

  36.答案 D解析 “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仅仅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救济的一个方面,故A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弱势群体实行经济措施外,还要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这不是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对弱势群体进行经济和政治救助,没有体现公平理念,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弱势群体实行经济措施外,还要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救济的特点是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故D项正确。

  37.答案 B解析 根据土断的含义“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可知,土断制度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控制,故选B项;门阀政治的出现是因为豪强地主经营田庄,操控九品中正制等,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排除C项;根据土断的含义可知,应该是激化了国家与世族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38.答案 D解析 国家重视户籍管理,一定是从国家稳定和发展综合考虑,农民是国家主要人口,但不是全部,且造反和压迫农民只是部分事件,不具全面性,故A、C项错误;征集劳役和兵役只是户口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具全面性,故B项错误;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和物力具有全面性,概括出了户籍管理的作用,故D项正确。

  39.答案 A解析 “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D项。

  40.答案 D解析 根据“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取代僵化无力的‘保甲制’”,“内阁也出现了权力‘宰相化’的要求”可知,明代中后期,从地方到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走向僵化,国家治理机制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故选D项;内阁本来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中后期内阁出现权力“宰相化”的要求,说明专制主义受到了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场腐败威胁政治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某些地方的士绅力图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维护地方的稳定与繁荣”,这表明地方是通过自我治理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集权僵化的弊端,并不是出现分离倾向,排除C项。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4

  1.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伯利克里时代成为“希腊(雅典)内部极盛时期”的经济根源是( )

  A.对外交流 B.工商业较发达

  C.民主政治成熟 D.农耕文明发达

  2.英国的君主是国家的元首,但不直接管理国家,其必须任命一个首相,由这个首相直接管理国家,这个首相必须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是国家元首,掌握首相任免

  B.首相直接管理国家,对国王负责

  C.政党政治的发展,形成内阁制度

  D.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立法权

  3.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该内容协调了(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5.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C.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6.“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以下文献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如财产法、继承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权利法案》的颁布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

  C.《法国民法典》的颁布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

  7.1804年《法国民法典》诞生,法国人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法国“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主要是因为( )

  A.罗马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重要来源

  8.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 )

  A.有利于管理的科学化

  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C.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

  D.为科举制的发展提供借鉴

  9.有文章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宁肯方案复杂一点,事情麻烦点,办事效率低一点,也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这反映美国1787年宪法( )

  A.理念落后 B.完善了民主制度

  C.反对集权 D.实现了权力制衡

  10.在11、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们往往不是首先讲授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

  A.与《圣经》的地位等同

  B.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

  C.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D.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11.英国贵族于1215年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这些规定体现了( )

  A.臣民参与监督王国的政务

  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

  D.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12.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曾指出:英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如果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国家便不会进步,与此观点的表述符合的是( )

  A.13世纪英国贵族迫使国王在《大宪章》上签字

  B.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

  C.英国责任内阁的形成

  D.议会改革凡年满18岁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13.英国近代的《权利法案》重申了中世纪时期颁布的《大宪章》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将国王与贵族的权利分辨明晰。这反映了( )

  A.英国宪政发展一成不变

  B.贵族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C.英国宪政发展尊重传统

  D.国王变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14.“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宗教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这样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 )

  A.反对教皇的世俗特权

  B.反对因信称义

  C.反对教皇作为世界的宗教领袖

  D.反对宗教信仰

  15.有人认为:“人文主义这种富丽豪华的运动只能以富庶而闻名的意大利作为最适合的土壤,一旦跨越阿尔卑斯山,传播到贫穷的北方世界,它就由对优美的古典文化的考据和模仿运动演变成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是指(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16.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皇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17.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而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

  A.使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

  B.进一步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C.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表明罗马教皇已不再有昔日权威

  18.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一原则( )

  A.强化了德意志诸侯对臣民的人身控制

  B.加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C.使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D.阻碍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进程

  19.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与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将教产出售给支持者。由此可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 )

  A.典型地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民的.经济利益

  C.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基督教化

  D.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

  20.下图为某文件序言的节选,该文件最有可能是( )

  A.《国际联盟盟约》B.《联合国家宣言》

  C.《联合国宪章》 D.《布雷顿森林协定》

  21.《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7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这项规定旨在( )

  A.树立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B.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主权

  C.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2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发生金贵银贱变动,西方各国都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货币,而中国仍采用银本位制货币。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

  B.西方各国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C.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

  D.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3.1945年罗斯福在国会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合作的基石就是……关于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为此,美国推动国际社会( )

  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形成了平等国际经济秩序

  D.促成了世界贸易的体系化

  24.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与黄金脱钩。这说明( )

  A.经济滞胀加速美国衰落

  B.美日欧三足鼎立已形成

  C.美国着手实行“新经济”

  D.世界货币体系走向崩溃

  25.1816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用类似方法,马克、法郎、美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时兑换。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这可以说明( )

  A.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依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

  C.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

  26.有学者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制代替古典金本位制,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推动欧洲国家建立了欧洲统一货币

  C.有助于推动国际资金自由流动

  D.促使各国开始大幅降低关税税率

  27.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发布了曼彻斯特儿童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材料主要表明( )

  A.大纱厂普遍存在雇佣童工现象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英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D.工业化进程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28.19世纪中后期,巴黎人口增加了约3倍,房价和房租不断攀升。政府借旧城改造招商引资,将城郊一些土地收归国有并修建住房租赁给无房市民。此外,还立法规定免除贫困房客的房屋税。巴黎政府此举旨在( )

  A.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B.通过国有化促进经济增长

  C.彻底解决住房问题

  D.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29.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

  A.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

  B.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

  C.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D.统治阶级极力维护自身利益

  30.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其五个基本保障项目是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老年补助、未成年人补助。这项法律旨在( )

  A.恢复国家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扶助弱势阶层 D.调整劳资关系

  31.《美国总统经济史》评述到:“新政中流传久远的部分是积极利用财政政策来保证有足够的总需求,致力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分配问题,以及加强对某些经济部门的管制。”下列属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分配问题”的举措是( )

  A.开展蓝鹰行动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实行美元贬值 D.鼓励农民减耕减产

  32.自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7亿英镑攀升至615亿英镑,1951年至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达1209亿英镑。这表明福利政策( )

  A.严重制约了社会消费

  B.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

  C.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D.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33.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此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34.1881年11月,德皇威廉一世发表的《黄金诏书》宣称:“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进行镇压,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他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这反映出( )

  A.德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C.工业革命消弥了德国的社会矛盾

  D.政党斗争制约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35.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一项社会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 )

  A.恢复工业生产 B.开展以工代赈

  C.建立社会保障 D.保护劳工权利

  36.二战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家庭补助法》《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陆续颁布了《工资委员会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保障法》。这些法案的实施( )

  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②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生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④保障了低收入者的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7.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与工人斗争的诉求依次地表现为,在18世纪是“公民权利”,19世纪主要集中在“政治权利”,进入20世纪,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利”。“社会权利”的诉求主要表现为( )

  A.争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

  B.争取与个人自由相关的基本权利

  C.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D.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38.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所以“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 )

  A.强化政府的职能 B.废除社会保障体制

  C.维持一定的失业 D.反对降低福利水平

  39.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盛行,一些父母“很少从保护子女与子女福利的角度要求控制劳动时间,却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 )

  A.劳动力严重短缺 B.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C.价值体系的紊乱 D.倾向于立法保护童工

  40.下表是德国统一后,帝国议会通过的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案。

  上表反映了德国( )

  A.专制体制的完善

  B.社会保障体系臻于完善

  C.社会管理的进步

  D.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

  41.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42.学者研究指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以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经济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二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这种变化有利于( )

  A.杜绝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B.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政权

  C.保持社会经济稳定提升

  D.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

  43.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44.1854年,英国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工业革命引发社会变动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45.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这一变革(  )

  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雅典民主政治最繁盛的经济原因是工商业的发达,故选B项;A项属于外部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表述属于政治因素,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排除D项。

  2.答案 D解析 据材料“首相必须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并结合所学,得出议会掌握立法权,监督行政权,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选D项;据材料“首相必须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可知国王不能任免首相,排除A项;据所学,首相对议会负责,排除B项;据所学,政党制度晚于内阁制度,排除C项。

  3.答案 D解析 “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体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权力的划分,故选D项;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是在国会参众两院中体现的,排除A项;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是在对黑人奴隶人口计算上体现的,排除B项;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是三权分立并互相制约,排除C项。

  4.答案 C解析 不受党派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项;“两官分途”并非削弱精英政治的影响,与缓和两党矛盾也没有必然关系,更不一定会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A、B、D项。

  5.答案 B

  6.答案 C解析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是关于政治权力的规范,故A项错误;《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学术思想而非法律,故B项错误;《法国民法典》是关于处理民间经济纠纷的法典,故C项正确;《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的学术思想而非法律,故D项错误。

  7.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罗马法的世界影响的理解。根据“《法国民法典》立法完善性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反映的是罗马法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先声。

  8.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看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执政党的领导能力,B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过考试选用文官,不是民主自由选举,故C错误。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制定文官制度,不是为中国科举制提供借鉴,D项错误。

  9.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实践,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依据,故完善民主制度错误,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做到了“绝不让大权在握的人狼狈为奸,为非作歹”,并非仅仅停留在反对集权的角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故D项正确。

  10.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们往往不是首先讲授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罗马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反映不出罗马法与《圣经》的地位等同,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罗马法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想,排除D项。

  11.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臣民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强调贵族组成的议会而非选举产生的议会,排除B项;“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

  12.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确立了议会的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建立了近代君主立宪政体,故选B项;《大宪章》签订,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但依旧属于封建君主制的范畴,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属于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排除C项;议会改革属于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排除D项。

  13.答案 C解析 英国宪政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渐进性,不断进行调整,故A项错误;《大宪章》确立王在法下原则,是对王权的约束,与贵族势力遭受打击无关,故B项错误;英国《权利法案》重申《大宪章》的内容,可见英国宪政尊重传统,故C项正确;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才变成统而不治的虚君,故D项错误。

  14.答案 A

  15.答案 B解析 意大利的北方就是德意志,人文主义在德意志发展的表现是宗教改革,故选B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高潮在法国,没有体现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6.答案 A解析 据材料“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皇承认”可知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7.答案 C解析 材料中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捷克宗教改革家胡斯、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都主张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或用民族语言传教,这会推动欧洲各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但不会直接使欧洲各国建立民族国家,故A项错误;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或用民族语言传教,便于基督教的传播,会扩大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故B项错误;将《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或用民族语言传教,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欧洲各国宗教改革家均要求用民族语言传教,没有体现罗马教皇权威的大小,故D项错误。

  18.答案 C解析 A项表述与题目中“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教随国定’的原则”体现了世俗权对教权的胜利,并未牵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相符,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是对德意志统一起到促进作用的,故D项错误。

  19.答案 A解析 由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结合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内容可知,这样做主要是要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表明是强调王权而非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与材料中“与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不符,故C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但与材料中“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条约和国际法”可知该文件是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为《联合国宪章》序言,故选C项;《国际联盟盟约》是一战后国际组织,与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无关,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时期宣言,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协定》是1944年成立的货币组织,与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无关,排除D项。

  21.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中《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7款规定,可以推断出该规定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规定联合国机构尊重主权国家国内事务,第二,联合国会员国无须将严格属于国内管辖权的事项提交联合国,以寻求和平解决之途径,据此可知,该规定主要反映了联合国不干涉各国内政的原则,其目的在于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故选B项;题干中所述及的规定反映了联合国不干涉各国内政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的组织机构之一,因而不能树立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排除A项;题干中的规定反映的是联合国维护弱小国家的独立、主权,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C项;美国是成立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它不会限制自己的霸权主义政策,排除D项。

  22.答案 C解析 根据“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可知中国已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西方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说世界金融金贵银贱,而中国的银本位相当于中国的货币贬值,故对外贸易可能会增长,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外商和洋务运动的示范作用,以及民族救亡使命的促使,与国际金融的变化关系不密切,故D项错误。

  23.答案 A解析 “关于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故选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支柱之一,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无法体现平等性,排除C项;世界贸易体系化的直接推动力是关贸总协定,排除D项。

  24,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低谷,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故选D项;1973年经济滞胀出现,排除A项;题干与美、日、欧三足鼎立无关,排除B项;90年代美国实行新经济,排除C项。

  25.答案 D解析 资本输出是增强而非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故A项错误;仅仅依靠金融手段不可能实现对世界市场的完全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单是英镑,马克、法郎都可以直接与黄金相挂钩,故C项错误;由英国开创随后各国纷纷跟进采用金本位制,这就充分显示出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26.答案 C解析 该体系突出了美国的特殊地位,故A项错误;该体系诞生时,欧洲尚未启动一体化进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制”,推动了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关贸总协定促使各国降低关税,发展国际间的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

  27.答案 D解析 “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没有明确指出大纱厂普遍存在雇佣童工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没有涉及阶级矛盾尖锐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没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故C项错误;“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传染,这类传染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表明工业革命引发社会问题,故D项正确。

  28.答案 D解析 扣住题干中“19世纪中后期,巴黎人口增加了约3倍……政府……将城郊一些土地收归国有并修建住房租赁给无房市民。……免除贫困房客的房屋税”,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迅猛需要大量工人,故选D项;题干只是反映了社会保障,但形成体系是在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排除A项;法国政府此举是解决住房困难的市民的问题,会增加财政负担,排除B项;政府此举只能缓解,不能彻底解决住房问题,排除C项。

  29.答案 C解析 “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故选C项;材料的内容是关于社会保障,没有普鲁士专制传统,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保护,没有涉及统治阶级极力维护自身利益,排除D项。

  30.答案 C解析 本题以罗斯福新政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分析可知,其目的是扶助弱势阶层,故C项正确;A项是金融方面措施的目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工业方面措施,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劳资关系,故D项排除。

  31.答案 B解析 开展蓝鹰行动主要是解决盲目竞争,故A项错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分配问题,故B项正确;实行美元贬值是为了刺激出口,故C项错误;鼓励农民减耕减产是为了调整农产品价格,故D项错误。

  32.答案 C解析 福利政策可以刺激消费,故A项错误;福利政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福利政策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故C项正确;福利政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故D项错误。

  33.答案 A解析 从材料“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可知英国政府减少了福利政策的支出,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故A项正确;从材料“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可知社会保障的范围缩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缩减福利开支,不能说明英国已经消灭贫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妇女地位提高,故D项错误。

  34.答案 B解析 据所学,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6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称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材料“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和“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说明工人运动催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1881年11月”和“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说明已经开展的工业革命并不能消弭德国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德意志统一,在政治和行政层面上正式整合为单一国家,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与材料“1881年11月”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5.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出失业金制度。失业金制度是工人失业后的保障措施,与恢复工业生产无关,故A项错误;失业金制度是工人失业后的保障措施,与以工代赈无关,故B项错误;失业金制度是工人失业后的保障措施,故C项正确;失业金制度是工人失业后的保障措施,与保护劳工权利无关,故D项错误。

  36.答案 C

  37.答案 C解析 A项体现的是19世纪争取的政治权利,故A项错误;B项体现的是18世纪争取的公民权利,故B项错误;C项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权力,受罗斯福新政影响,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福利国家”,故C项正确;D项主要强调的是国家间的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38.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反映米瑟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并非强化政府的职能,故A项错误;据材料“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只是强调救济失业者可能存在的弊端并不是完全否定社会保障,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和“可能会变得更大”强调维持一定的失业反而会推动就业速度,故C项正确;据材料“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可知米瑟斯主张降低福利水平,故D项错误。

  39.答案 D解析 根据题意,针对童工现象,议会提出限制劳动时间,但父母却认为此行为剥夺了其子女的劳动利益,从侧面得出,议会倾向于用立法保护童工,A、B、C项表述属于脱离题意的人为联系,故A、B、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40.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可知,帝国议会通过了一些社会保障的法案,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进步,故选C项;德国在1871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是专制体制,排除A项;福利社会在二战后才走向成熟,排除B项;帝国议会独掌立法大权表述错误,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排除D项。

  41.答案 A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紧急救济法令》、《社会保障法》以及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指的是在民生方面采取救济与立法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措施,目的是应对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所以正确选项是A。

  42.答案 C解析 A项表述中“杜绝”太过绝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无法杜绝的,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利益得到改善,并非意味着积极参与政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中“根本上消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43.答案 A解析 “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体现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减少福利支出,故选A项;减少福利支出不是加强保障,排除B项;“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体现政府的责任,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不是扩大政府职能,排除D项。

  44.答案 C

  45答案 D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我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曲阜当地的风俗,孔氏的后裔要到其家族墓地——孔林扫墓,拜祭祖先。每年还有不少海内外游客,专程在清明节时到孔林拜祭孔子。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世袭制

  2.“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区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反映出 (  )。

  A.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诸侯争霸格局的形成 D.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3.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

  A.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D.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

  4.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虽然存在争议,但大多都肯定他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浓厚的部族色彩

  C.权力高度集中 D.严格的等级制度

  5.“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这位明朝学者的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建立法治社会 D.实行君主立宪制

  6.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政 C.朋党之争 D.农民起义

  7.永乐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自己纵然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的干工作,还是很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内阁。这反映出(  )。

  A.取消丞相从制度设计调动角度是不合适的

  B.明朝的内阁制完全是此前丞相制度的复制品

  C.内阁的出现完全是出于降低劳动强度的需要

  D.明朝丞相制度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8.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9.(原创题)芬利·胡珀在《希腊的现实》中指出:“在雅典,女人、外国人和奴隶都不允许参政。因此,事实上的公民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特定的一小部分人。”据此可知 (  )。

  A.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直接民主

  B.雅典民主政治的传统包含了平等的成分

  C.全体居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公民权利的体现

  D.雅典民主是享有公民权的少数人的民主

  10.(原创题)雅典民主制具有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特点,能够体现其“轮番而治”特色的机构与措施不包括 (  )。

  A.所有雅典合法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B.差额选举制

  C.采用任期制、议会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D.比例代表制

  11.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永恒梦想,古往今来,人类一直为此而努力。古代罗马人努力的方法是 (  )。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完善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

  12.(原创题)“英国国王的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国教会,直接依附于国王者不可担任下院议员,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都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大臣签署后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应由议会决定,被议会定了罪的人国王不得任意赦免等”。材料反映出 (  )。

  A.英国议会内部实施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

  B.英国议会表示承认和尊重国王个人的自由权利

  C.英国议会已经成为真正能够反映民意的政府机构

  D.英国国王的权威受制于议会,议会立法约束王权

  13.(原创题)《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仍然被看作是平民的胜利。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它 (  )。

  A.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度

  C.使司法可以按律判决和量刑 D.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1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012年12月18日出席了英国内阁会议,成为200多年来第一位在和平时期出席内阁会议的英国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目前可以履行的主要职责是

  A.任命首相 B.制定宪法

  C.领导政府 D.代表国家参加各项重大活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6分,第16题18分,共44分)

  15.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14分)

  (2)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例加以说明。(12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克服专制王权”的措施,并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条件。(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成果体现?(9分)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C2.B3.C4.C5.B6.A7.A8.B

  9.D10.A11.C12.D13.C14.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6分,第16题18分,共44分)

  15.(1)宰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2)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秦朝实行廷议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制约。

  材料三: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16.(1)措施:①颁布《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②成立责任内阁,君主“统而不治”。

  说明: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2)修补:①国家干预;②福利制度。

  体现:建立欧洲共同体。

【高中历史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03-28

高中必修一政治试题及答案02-20

高中化学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08-17

高一物理必修2试题及答案201510-16

2017税务师考试税法一测试题和答案12-04

2017税务师考试税法一测试题含答案12-04

2016高一必修三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11-30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05-12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古代商业的发展01-02

地理必修二试卷及答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