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重点框架
因为高中的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了,很多学生经常会遗漏一些内容,准备框架,有利于帮助我们全面复习所学的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的知识重点框架1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高中历史的知识重点框架2
一、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4.5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
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高中历史的知识重点框架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
(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
(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
(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
(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
(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
(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高中历史的知识重点框架4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3)与会国:一战的战胜国
(4)主导国:美国、英国与法国
(5)三巨头及其意图:美国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世界和平的纲领”,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6)结果:签订《巴黎和约》(战胜国与德国以及德国原来盟国分别缔结的和约的总称),其中对德的《凡尔赛和约》为核心。《凡尔赛和约》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对德国实行严惩。
(7)影响:《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后欧洲(包括北非、西亚)的新秩序。
2、国际联盟:
(1)时间: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2)依据: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提出的建议
(3)主要机构: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
(4)宗旨: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5)结果: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30年代后期,名存实亡。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背景: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却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英、美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2、目的: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
3、时间: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
4、参加国:美、英、日等九国,由美国提议。
5、地点:华盛顿
6、成果:
(1)美、英、法、日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
(2)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3)九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势力。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
7、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三、战后世界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一战后的英国经济——债权国到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2)一战后的英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组成英联邦。
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高中历史的知识重点框架5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o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着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2)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产生:
①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③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
①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④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重点框架】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07-04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归纳09-19
必备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汇集11-08
小升初语文重点知识点考试必备12-20
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框架12-07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08-08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古代商业的发展06-07
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合同范本01-26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08-07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知识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