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时间:2022-10-21 10:19:30 历史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大全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大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大全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1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一、诗歌、小说和戏剧

  (一)(18世纪)浪漫主义

  1、特点:

  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

  ②崇尚民主自由

  2、背景:

  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影响:

  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二)(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1、特点:

  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②暴露社会,批判现实罪恶

  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

  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19世纪中叶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2、俄罗斯高尔基:《母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

  1、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2、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一个明显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3、背景:

  ①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②人类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纪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③面对世界大站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茫和苦闷之中。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4、代表作: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2

  戊戌变法

  背景

  (1)必要性: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主张

  (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

  (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

  (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 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4)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及作用

  (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制:

  ①改订律例,

  ②裁撤冗员,

  ③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颁布新法:

  ①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②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颁布新法:

  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颁布新法:

  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改革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3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4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政制发展

  1.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5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o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着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2)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产生:

  ①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②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③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④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

  ①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④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6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第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领先世界,多种经营,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制度与维护自然经济的政策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演变

  ①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②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③商周:少量青铜农具,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锄耕”,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西周: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影响——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础。

  ④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国内史学界一般把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我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1、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耕作方法)。

  (2)西汉时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 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了时期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人力)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7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及其罗马法

  2、习惯法

  (1)含义: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

  (2)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3)影响: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

  3、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4、目的:限制贵族势力,维护广大平民的权益。

  5、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449年。

  (2)内容:法律的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5)评价:

  积极: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的利益。是古罗马成文法发展的起点。

  局限:还保留了一些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的法规。本质上是维护贵族利益。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

  (1)概念:从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2)特点:

  适用范围:罗马境内的公民。

  主要内容: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操作:程序繁琐、缺乏灵活、变通。

  (3)意义:平民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

  (1)背景: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原有的公民法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了。

  (2)概念: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即罗马境内的国际法。

  (3)特点:

  适用范围: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各族人民。

  主要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4)意义: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西塞罗与自然法精神

  1、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2、提出者: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3、意义: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四、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1、积极:

  (1)既是调动罗马公民爱国与参政的积极性,也是古罗马政权巩固、社会稳定、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法律保障。

  (2)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3)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2、局限:

  (1)维护贵族利益;

  (2)也是其帝国走向衰亡的原因。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 篇8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

  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B、性恶论;

  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

  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注】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即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

  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

  内心的自省达到良知。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纲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教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学务实。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思想):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②(经济)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要点】相关文章:

高考化学常考知识要点归纳10-27

高考政治常考知识要点总结10-21

高考化学与生活常考知识要点10-27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整理10-21

高中历史常考的知识点总结11-15

高考生物常考知识要点归纳10-23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要点总结11-07

初一政治常考知识要点总结10-20

高中历史必修三常考的知识点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