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时间:2023-04-20 09:55:18 毅霖 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很多初一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一直都提不上兴趣,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好要点知识,就能学好这门课。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4、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6、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7、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8、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9、民族融合的发展。

  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初一历史常考知识

  灿烂的宋元文化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两位杰出科学家:①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八百多年后,

  英国才采用相似的历法。②元朝时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3、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4、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是郭熙。

  5、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6、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7、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代表作是《秋郊饮马图》。赵孟頫也是元朝的书法家。

  8、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①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②设立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统治:①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进一步强化君权,继续执行削藩政策。③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的设臵,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初一历史知识总结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交往

  1、郑和下西洋

  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冲突

  1、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戚继光立志抗倭的决心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君主集权的强化

  (1)、女真族在明朝前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金”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1644年清军入关,灭亡了明末农民起义,迁都北京,皇帝是顺治帝,逐步建立对国的统治。

  3、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措施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为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4、文字狱的消极影响:

  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休采用明朝制度,设臵内阁和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拓展: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

  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2)推动教育发展。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和武举,亲自面试考生,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市:商业区和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3、画家:唐朝最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唐朝最富影响的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东渡失败,第6次才成功,双眼失明)

  二、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1)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

  A、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C、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四、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A、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才能对于国外产生辐射力和吸引力。B、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1、原因:A、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B、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C、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D、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人物: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

  3、结果和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唐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结果: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但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

  三、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影响: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下册知识要点归纳11-30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要点总结11-26

初一历史第八单元知识要点07-04

九年级下册历史必备知识要点12-01

初一英语下册知识要点归纳12-01

初一上册历史汉武帝知识要点07-06

历史商鞅变法知识要点12-20

初一上册历史昌盛的文化知识要点07-06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