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识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
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伯爵)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他建国于岐山之下。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 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公元前1046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时,追尊他为文王。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姬夋,又名姬夒)—弃(后稷,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
西周的官制
历史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历史
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一句,出自《诗·鲁颂·宫》篇,其云:「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土田附庸」是指附属在土地上作为仆庸的耕作者。分封制度下,封君拥有三批属民,一是担任官司的人,一是分配的殷遗民,一是附属在封地上的原居民。「土田附庸」即指其中的第三批。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西周灭商之后,基本上废除了商朝伪奴隶占有制度,将封建领主制(农奴制)推行于全国。国王(天子)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又是最高政治统治者。因之,《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当时最高原则,一切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都是在这一最高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或行事。学术界称这时的土地所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基本上是一种封建家长制统治。主要特点有三:(1)周王以家长制君临天下,是最高统治者;(2)政治制度与宗法制度相结合;(3)对土地的占有与对人民的统治相结合。
漫淡周陵
周陵通常指周文王之墓和周武王之墓,周公是圣人,他的墓也可以列入其中。周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逝世,遂使其近于文武而葬。那么周陵在何处呢?
我曾经按图索骥,索其大冢,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周陵村看到了周陵。它们一南一北,相距百米,南为周文王陵,北为周武王陵,皆有毕沅所立其碑。毕沅是江苏太仓人,以科举考试的形式为清政府录用,并为乾隆青睐。乾隆三十八年,就是1773年,任他做陕西巡抚。为官一度,除了处理公务,他走遍三秦山川河流,勘察胜迹,收集金石,撰以为书。其人并非附庸风雅,相反,他是真正喜欢学问,对经史诸子多有研究,终于著作等身。陕西几十座帝王之陵,无不有他所勒之碑。昔日守土之臣,往往比肩接踵,然而得以留名的总是十分寥落。凡流芳者和传颂者,当为立德立言之士,立功也可以留名,不过其功必是修路建桥或营造水利之类的`千秋万岁之功,急功短利是不行的。毕沅是尊重和维护文化遗产的人,而且颇为奥博,可惜他为周文王和周武王树碑有误。
毕沅之错是有缘故的。一直以来,方志野史或其他著作,皆认为周陵在毕,然而其毕有二,其一是渭河以南的杜中之毕,其一是渭河以北的毕原。毕沅显然放弃了杜中之毕,选择了毕原,他说:“文王陵在咸阳县北一十五里毕原上。”又说:“武王陵在文王陵北。”又说:“周公墓在文王墓东。”这便错了,而且以讹传讹,竟产生了乡名周陵乡和村名周陵村。所谓杜中之毕是司马迁所断,毕指终南之道。师古有言:“毕陌在长安西四十里。”诗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纪为基,堂喻毕道平正如堂。文王作丰邑,丰邑在镐水西,武王作镐邑,镐邑在丰水东,其去二十五里,这一带为周之本营,在兹向祖宗致祭非常合适,所以周陵当在斯地。遗憾毕沅不以为然,从而纰漏一处,荒谬几世。
经考证,毕沅所立碑之周文王陵,是秦惠文王公陵,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永陵。实际上自宋以降,如是两座秦王陵便误之为周陵,并建筑祠堂以致祭。,反复修葺,逐渐扩充,遂有文王坊、戏楼、献殿、过殿、后殿。规模宏伟,望之巍然。按礼,明清以来,朝廷以时会遣重臣率守土之臣向文武行祀。毕沅曾向乾隆皇帝报告:因为公务经过陕西各府,各州及各县,凡见帝王之陵必下车拜之。想来,他一定是要拜周陵的。可惜他拜的是秦王,别的大臣也都拜了秦王吧。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明清之臣,包括毕沅,显然不是向秦王献媚,不过若有灵在,那么文、武尴尬,秦王遂会窃笑的。
周陵在杜中,在丰镐一带,但一再探查并挖掘,它都迟迟不现。周陵应该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它究竟在哪里呢?
当年开凿昆明池,掏出了黑土,汉武帝很是困惑,便问东方朔。东方朔佯装不明白,答其西域胡人知道,可以询之,汉武帝遂再问胡人,胡人说:“劫烧之余灰也。”什么时代的劫烧呢?谁制造的劫烧呢?西域胡人又怎么知道是劫烧呢?丰邑和镐邑,或有周陵,皆在劫烧之中吗?当然也有论者指出,是昆明池沦陷了周的故都,并有周陵吧。还有论者认为,秦始皇在丰邑之间营造其宫就已经毁了周的遗存。总之有一点神秘——周陵消失了。
【周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识】相关文章:
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03-08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历史知识点09-06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作文06-14
有关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06-30
我想回到周朝作文12-21
英语作文:科学技术新发展07-02
古代商业的发展高一历史知识点09-07
历史知识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09-30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八年级历史知识点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