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时间:2024-07-06 21:59:43 金磊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1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一、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补充:民族居住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一干部代表:孔繁森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以后,一针对一(最早)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门归还给中国(具体时间)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4)港、澳回归祖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变化;

  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③一八项主张;

  (4)港澳问题与一的比较:港澳问题是中国的.外交事务,需要中国与英国、葡萄牙平等协商解决,而一则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

  (5)对我国一的看法(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台湾回归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③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成功范例;

  ④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6)补充:近现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

  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②1949年一蒋介石退守台湾,直到今天。

  第五单元:国防的建设和外交

  一、钢铁长城

  1、新中国建立前夕,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

  3、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4、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空军发展历程:购买——仿制——自制)

  5、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建导弹部队(1957年)

  6、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二、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1953年底,中印谈判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经中印缅三国总理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美、苏、英、法、中)之一的身份参加。

  4、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5、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正常化。

  6、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新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

  7、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8、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P83图)

  11、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12、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2

  洋务运动

  1、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2、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前期(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后期(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

  4、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北洋,南海,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5、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

  2、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到9月慈禧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

  (2)内容: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3.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7.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8..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9.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南京。 人物:孙中山。

  10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 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

  2.“新世纪曙光”: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3、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兴起: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反清活动,1900年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杨村阻击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

  (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4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

  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五)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远远大于维新派。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光绪帝。

  (六)教训: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七)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或者说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2.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3.戊戌变法还是一场爱国救亡的运动。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12-08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12-18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06-29

【合集】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梳理02-08

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提纲03-27

仁爱版八年级下册英语知识点梳理12-19

五年级数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06-28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大全2篇)12-18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精华2篇)03-04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梳理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