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人物
导语:不知不觉间“春节”就到了 作为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 历来也是文人骚客笔下的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春节的历史人物,欢迎借鉴!
难忘是春节
唐朝诗人贾岛以刻苦认真著称。《唐才子传·贾岛传》记载,每年年底除夕之时,贾岛会拿出自己过去一年间呕心沥血创作的诗歌放置到案几上,焚香而拜,以酒浇地,说“此吾终年苦心也”,然后举杯痛饮并放声大歌。贾岛这种庆祝新年方式显得别开生面,他苦吟不辍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春节在梁实秋的笔下,无疑是很辛苦的。除夕要守岁,十二点之前是不允许睡觉的,这对于习惯早睡的梁实秋来说是相当的煎熬。春节期间,梁家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既有宫灯,又有纱灯。相比于其他爱闹的孩子,梁实秋却是害怕放鞭炮,别人放鞭炮他要躲在屋里捂耳朵。梁家的年夜饭是极为丰盛的,因为大过年的不动刀的缘故,所以年菜都是大锅菜。菜品有大锅炖肉加粉丝、蘑菇;大锅炖鸡加冬笋、番薯,此外还有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等等。
冰心因为父亲是海军的缘故而在烟台住过八年,在她的笔下那是段幸福而又快乐的童年时光,“过年”是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过年的前几天,冰心的母亲都会忙着打点她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继而在厨师和余妈的帮助下准备一家子半个月吃的肉,还会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冰心的父亲则为她和她的众多表亲哥哥们安排新年的娱乐活动。大年初一早起后,孩子们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再拜父母亲和长辈。冰心拿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大多是锃亮的墨西哥银元,便都请母亲代为保管。
在胡适的记忆中,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他的大哥是个败家子,吸烟赌博,到处欠下烟债赌债。于是每年除夕他家中总会聚集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离开。此时他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当当的都是灯笼和债主。胡适的母亲就当看不见,自顾自地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将近半夜了,他母亲请一位邻居本家过来为每一家债主发一点钱,好歹劝走他们。因为这是新年,要的是喜庆与和谐,胡适母亲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像是这样的春节,年幼的胡适过了六七次。
千秋家国梦
除夕之夜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古人所谓“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它有两种含义:长者守岁为“辞旧岁”,表达对光阴的珍爱;年轻人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民间有谚语称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唐人董思恭作《守岁》诗“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孟浩然有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大文豪苏东坡描述守岁的情景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除夕守岁诸如此类的描述不胜枚举。
“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特殊地位。每年除夕之夜之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和家人共同守岁是每个人的心愿,常人如此,名人概莫能外。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晚年罢官返乡后,不问时事,享受宁静的生活,有《甲午元旦》为证: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除夕之夜,诗人与家人围炉守岁,欢聚畅饮,其乐何其融融。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每年除夕团圆之夜免不了有远离家乡亲人独宿他乡的游子。戴叔伦的“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引起了多少人对家的思念?唐朝诗人高适有七言绝句《除夜作》流传甚广,诗曰: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独居旅店,借故乡亲友之思我而言我之思故乡亲友之情,故而显得含蓄精炼,寓意无穷。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与“家”在中国文化中是紧密相联的。公元1210年除夕前夜,爱国诗人陆游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这便是人尽皆知的绝笔诗《示儿》。陆游一生为恢复祖国大好河山奔走呼号,至死仍念念不忘。在除夕这个特殊时刻,诗人对儿子的谆谆告诫显得何等悲壮,对祖国的爱又是何等深沉。
文天祥于人生中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赋《除夜》诗一首,诗中有言道“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诗句平和淡然,异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激烈,体现了在新年氛围下作者对家与亲人的深切怀念,表明英雄也有柔情的一面。恰恰如此,反而更进一步烘托了文天祥甘愿舍弃个人幸福,以身许国、成仁取义的浩然气节。
习俗场景美
春节持续时间相当长。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便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各种习俗活动异常丰富。有歌谣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自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不惜笔墨的描述春节的种种喜庆场景,为我们留下来一幅幅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沈从文的笔下不光有美轮美奂的湘西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年庆风俗活动。他的家乡虽只是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县城,但过年时的狮子龙灯焰火在湘西各县却极为著名。初一到十二唤作“送灯”,全城各处敲锣打鼓。白天有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看的是谁家焰火出众超群。年幼的沈从文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焰火队伍到处奔走,快乐的时光消磨在炮仗焰火中。如他所描绘的:“玩灯不仅要有气力,还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那时沈从文年纪小,尚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有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的份。他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获准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好运气了。正是有幼年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的沈从文每每读起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往往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拓展:春节的历史起源
一、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人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2014年的春节是:2014年1月31日。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人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炮竹轰 ,于是有了燃炮竹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炮竹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二、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人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春节的传说
1、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人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3、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人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人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人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人间广为流传。
四、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人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人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贴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人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人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人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炮竹”。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新年吃盆菜的历史由来
吃盆菜象征合家团圆,满堂吉庆!
盆菜盘满钵满的形态,尽显繁荣兴旺之寓意!
“盆菜”由以木盆作为盛菜器皿而得名。据说,南宋末年,宋帝昺联同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南逃避难。当他们路经东莞县乌纱以及香港新界锦田一带的围村时,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在仓猝之间,村民找不到足够的器皿盛载食物,于是就地取材用木盆装盛菜肴,盆菜因此诞生。从此之后,每逢大时大节,村民都会享用盆菜。
古文的“盆互”一词实由盆食团结而起,故“盆互”等于团结,这是最主要的意义。其次,“盆菜”所用的盆子是圆的,代表团圆之意,是以凡喜酒都用盆食,象征团圆。其次是上下和睦,不分彼此。由于八款菜式,一层一层铺排在盆内,大家随意把筷子夹向任何一层,总之上中下各层次的菜,随各人喜欢夹来吃,不分上中下,不分彼与此。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春节的历史人物】相关文章:
历史人物的作文02-02
写历史人物的诗歌07-21
关于历史人物的诗歌06-21
历史人物的格言警句06-02
有关历史人物的作文05-24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05-22
喜欢的历史人物-韩信05-19
石达开的历史人物介绍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