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要点知识点归纳
高考在即,历史科目的复习很重要,我们要重视知识脉络的梳理,将琐碎的时间点串成时间轴,特别强调出每个事件之间的联。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
1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 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题术语]
(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l”号。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答题术语]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答题术语]
(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l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人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5)“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题术语]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题术语]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1978年十一届一中全会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高考历史要点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上海历史高考要点知识点归纳01-03
上海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归纳01-02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08-24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12-28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12-08
高中历史小高考知识要点归纳11-14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08-24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小结01-11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