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知识 百文网手机站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参考

时间:2021-06-08 18:36:53 会计知识 我要投稿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参考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参考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篇1

  浅析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摘要】文章分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强化和突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断探索适合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当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会计;管理;制度;电算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止错误和舞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一规定蕴涵了两层含义:一是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法定义务,必须履行;二是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健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要以手工操作环境为基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从形式上看,它改变了数据的核算手段,引进了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改变了数据的存储方式,导致账簿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分类。从效益成本来看,以更少的人员从事更多岗位的工作,节约了人力、物力,但同时也对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会计人员及岗位组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某些与审计线索有关的关键因素(如会计核算程序,数据存取方式、存储介质等),使得会计学家们研究已久的基于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环境下难以实施,给审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和信息输出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当前,掌握信息胜于掌握货币与财政,对信息的及时性、安全性、保密性要求给无纸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会计数据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尽管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强化和突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断探索适合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当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实行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电算化环境下存在电脑操作无形化和存储介质无纸化的缺陷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同时会计数据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直观性较强,不同的笔迹可作为控制的手段;而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此外,手工环境下,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而且磁介质很容易被改动,因此,如何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及如何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是电算化内部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电算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削弱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经营内容广泛、地理分布广阔、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如果采用传统手段,不仅速度慢且花费大。实行电算化后,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三)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有赖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及会计人员本身的操作水平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对会计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效果,传统会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而电算化系统中,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失去了发挥功能的土壤。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

  (四)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对内控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逐渐完善对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核心是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型会计软件较之传统核算型会计软件具有灵活性及自由度较大、个性突出的特点,而限于电算化及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在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业务的多样化,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考虑和制定上,总会存在没有涉及的地方。这使得内部控制存在没有触及的真空,减弱了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效果。

  (五)网络财务是电算化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赖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网络财务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网络财务与传统会计电算化不同的关键在于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数据存储介质的脆弱性等特点,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病毒、黑客、软件自身的缺陷都会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因此要加强组织控制。从组织机构上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专职部门:系统开发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系统开发部门承担系统的研制和维护工作,系统应用部门负责软件的日常应用,这两个不相容的职务之间应当分离,以保证系统内不相容职责的相互分离以及信息处理部门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相互独立,以有效减少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特殊行业和单位一般无须另外配备专门人员,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如系统管理员可以由会计主管兼任,系统操作员可以由除了出纳岗位以外的其他各岗位会计人员兼任等。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一)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

  无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其内部控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只是在电算化环境下,控制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控制的内容更加广泛。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1. 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看,内控制度具体包括:(1)组织控制,即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2)授权控制,就是规定电算化会计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3)职责分工控制,是规定同一人不能处理“职责不相容”的业务;(4)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就是规定有关业务处理标准化规程及制度;(5)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规定软件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6)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即规定数据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7)运行控制,即应用控制,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8)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和执行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调阅、销毁等管理制度。

  2.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1)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2)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以上是从控制方式和系统构成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内容的认识,下面将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探讨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普通控制)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制度,部门之间实施组织控制,部门内部实施岗位分工控制,明确部门内部各岗位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分工明确,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不能再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但可以兼任系统开发工作;会计软件维护必须经过批准并在监督下执行。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控制是为了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不同于一般控制,它是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批量数据输入时,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入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输入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是应用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硬件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本身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般由计算机硬件制造商进行设置。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输出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等。常用方法为检查输出数据是否准确、合法、完整;输出是否及时,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的信息;输出格式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的表示方式等是否符合工作人员的习惯。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了防止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和偏差以保证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审查线索,使系统设计合理、正确。系统开发控制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的控制和系统设计阶段的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单位实施的控制,在系统准备、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系统进行有效维护等所应制定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只有搞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控制,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或维护的系统能合规、合法,满足用户的要求,才能及时发现和修正错误及防止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对于直接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而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则可以不予考虑。

  4.系统的安全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如何采取有力的控制制度和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但是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制度也不可能天衣无缝,应顺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覃伟.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实施指南[M].

  [2]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

  [3]李元.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北方机电工业学校.

  [4]张斌.对研究开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的评价及改进[M].上海会计,2001.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篇2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既包括原来的手工账务处理各环节的控制,又包括程序设计、电算化账务处理过程的控制。随着会计电算化及网络会计的普及与应用,以及电算化对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通过研究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对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工作是保证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可分为对系统开发与发展的控制、对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职能控制。

  1.系统开发与发展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与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其作用是保证每个系统在正式投入运行及每个程序在正式进入系统之前,都经过合法的申请、测试、审批手续,防止非法系统投入运行,主要包括:领导认可和授权、符合标准和规范、系统转换、程序修改控制等开发与控制。

  2.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主要包括: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等,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流程化控制:

  原始凭证→授权批准→财务审核→对合格凭证进行凭证输入(制单)→电算审核→计算机系统处理→账表输出→数据存储。

  (1)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相应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2)数据输入控制,它是减少差错的关键所在。有效的输入控制手段是加强凭证控制,即全面控制凭证的审核、自制、输入、传递、保管。记账必须先审后记,保证凭证的合法、真实、正确、完整;自制凭证必须经过会计主管签章才能有效,严禁操作员自制凭证或将未经审批的凭证输入;凭证的传递要严密签收手续,防止凭证的失落,保证输入的完整性。

  (3)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处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控制,其目的在于保证会计资料依照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并达到正确的会计处理结果。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检查数字、字段、记录的长度、代码、数值的有效范围及记录总数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的长度、标识及其是否被病毒感染等。

  (4)数据输出控制,是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而采取的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准确、安全、可靠的内部控制措施。

  (5)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是为了确保电算化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做好必要的标号,对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应附有书面授权证明并登记等内部控制措施。

  3.安全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体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人员职能控制等。

  (1)实体安全控制,主要涉及到计算机主机房的环境和各种技术安全要求、光和磁介质等数据存贮体的存放和保护,是一种预防性控制。做到对每天的业务数据采用双备份,建立目录清单异地存放,长期保存的磁介质存贮媒体应定期转贮。

  (2)软件安全控制,系统软件应尽量减少人机对话窗口,必要的窗口如凭证输入窗口应力求界面友好,防错能力强,做到不接受非正确输入,同时增强系统软件现场保护和自动跟踪能力,使其可以记录一切非正常操作。

  (3)网络安全控制,网络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比单机系统更高的要求:①用户权限设置:设置系统管理员、数据录入员、数据管理员等岗位,层层负责,对各种数据的读、写、修改权限进行严格限制,把各项业务的授权、执行、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能授予不同岗位的用户并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拒绝其他用户访问。②密码设置:每一用户按照自己的用户身份和密码进入系统,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在网络中传播数据前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接收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应的解密处理,并定期更新加密密码。③病毒防范:建立软盘管理制度,防止乱拷贝;安装反病毒软件及防火墙;定期检测并清除计算机病毒。

  4.人员职能控制

  会计电算化所要求完善的人员职能控制就是通过适当分工,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文件程序管理、审核记账等不相容职务予以分离,互不兼任,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二、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企业授权与执行、会计信息安全、内部控制方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难度大

  当前核算型财务软件已经成熟,但对于管理型财务软件开发力度较小,系统内部衔接性差,各子系统间会计数据不能完全实现系统内部自动转换数据,相当部分仍建立在直接使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系统模式尚未建立,这不仅增加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而且因为人工核算、人工输入等人为因素,必然增加出错机率,使得财会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

  2.非法篡改现象严重

  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会计数据是绝对保密的。对财务软件的加密,财务软件公司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防止盗版,但对用户会计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涉及不多。会计数据基本上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关系数据库格式保存(如FOXPRO、ACCESS等)。只要懂得这种数据库操作,就能很方便地进入账套数据库系统进行非法篡改。这样,就算在进入系统时加上诸如操作密码、声音监测、指纹辨识等检测手段和操作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实际上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会计数据安全难如人意。

  3.企业对系统日常维护能力差

  系统日常维护主要解决在日常操作中计算机硬、软件的一些简单故障。尽管计算机硬、软件商家有较好的售后服务,但若不论故障大小都请商家派人维修必定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在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社会办学机构对财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电算化培训,但都只是最一般的电算化操作技术。财会人员上岗后,只能进行一般的电算化操作,很难适应日常维护、电算化管理、电算化组织与实施等高层次的电算化工作,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急待进一步提高,电算化高级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4.电算化管理制度与执行脱离

  有些企业为达到甩账目的,根据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企业内部电算化管理控制制度,在人机并行时,起到一定效果,但手工甩账后,这些制度不但没有进一步完善,反而弃之一边。主要表现为操作规程混乱、职责不清;在装有电算化的计算机上操作一些与电算化工作无关的内容;允许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电算化数据档案保管力度不够等。

  三、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下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处理出错几乎为零,但人为造成出错和舞弊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此外,有助于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1.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的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

  所谓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电算化部门内部必须把职责分工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会计电算岗位可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出纳人员、审核记帐、系统维护、电算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管理等岗位,同时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主要明确每个电算化岗位的职责,督促工作人员及时保证工作的完成并做好相应的纪录,保证工作质量、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工作人员的岗位安排除考虑个人的工作能力外,还应该保证按照“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如审核记账员岗位不得由出纳人员兼任,也不得审核自己输入的凭证;同时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这种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在电算化部门内部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会计电算化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2.加强会计核算控制

  会计核算结果是会计预测、决策、分析的基础。会计核算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核算环节把关,必须保证业务处理合法、有效,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规范性,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会计核算控制内容应包括:原始凭证经过审查,在录入处理前一切经济业务处理必须经过相应的权级审批,简明、准确、完整地填制与录入;不正确的业务更正与删除,待解报单的处理等都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充分保证计算机账务处理不错不乱;会计数据输出必须进行严格审核并签章,无论是静态审核,还是动态审核,都要仔细核对输出的账务凭证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一致。

  3.加强操作程序的控制

  会计电算化除了软件对操作方面作了一定的内部控制设计以外,单位制订并严格操作管理制度,将会有效地保证会计软件的安全运行,同时,也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会计电算化操作应严格遵照会计业务和处理流程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系统使用管理、上机操作规程、帐务处理程序,这些规定是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保证所有进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真实、有效。

  操作管理制度从内容上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1)操作人员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2)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输入计算机的措施,如规定原始凭证必须经有关审核人员审核并签章后才能输入计算机;(3)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核对而登记机内账簿的措施,如规定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需由审核人员核对并签章后方可登记机内账簿;(4)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制度,如规定用操作日志的形式记录每天的上机操作内容等。

  4.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加强系统控制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操作的工作内容和权限,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防止会计人员越权使用软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操作人员离开机器时,应执行相应的命令退出会计软件;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专人保存上机操作记录进行“日志管理”;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工作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所导致的计算机故障,以保障机器正常运行,主要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以及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等,例如计算机机房应采用单独专门供电系统,并且不定期检查电源、接地线的安全等措施,以保证机房环境安全。

  5.加强会计档案控制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包括贮存在软盘、硬盘及光盘等介质上的会计数据和书面形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资料。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以计算机打印的书面形式保存,保存的有关规定按《会议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2)全套会计电算化系统文档视同会计文档保管,保管期限截止至该系统停止使用或有重大修改后的三年;(3)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光)介质或其他介质的措施,如规定存有会计数据的磁盘应存放在防潮防磁的容器内等;(4)科学规定会计档案的有关权限,如规定查询以前年度的会计档案应经有关人员批准等;(5)保证会计档案安全与完整的措施。

  6.加强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检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四、结论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范围,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工作强度,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健全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一套完整严格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内控制度和系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本身出错概率较低,若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如果企业一旦出现舞弊,损失巨大。因此,制定严格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内控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之,发展会计电算化,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及促进改革的重要保证。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各单位更好地组织会计工作,为单位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但是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制度也不可能天衣无缝,企业应顺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潮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提高电算化的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效益。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篇3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一、电算化会计的系统内部控制特点

  1.系统控制的重点

  (1)系统的开发控制。因为计算机只会按给它编定的程序执行业务与信息处理。为保证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合法、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处理,其功能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系统能有效防止和及时发现错弊行为,就必须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证系统开发出来的质量。

  (2)系统的维护控制。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后一成不变是鲜有的。实际上系统总要根据情况和要求的变化进行优化与改进。系统的维护情况直接关系到系统处理的正确性与合法性。如果不严格控制系统的维护,系统的软件或数据很可能被非法篡改,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3)系统的接触和操作控制。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正确与否,除了决定于系统的程序外,还决定于输入数据的正确性。系统的电磁信息具有易于被浏览、复制和不留痕迹的被删改的特点,因此应高度重视系统的接触与操作控制,以防系统被非法调用,数据被非法窃取或篡改。

  (4)系统的安全性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自动化、网络化的情况下,各项业务由系统处理,信息由系统提供,信息系统的安全将与企业运作休戚相关,所以一定要采取严格的控制,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2.系统控制的技术

  (1)内部控制程序化。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相当一部分原来的人工控制已写入相应的应用程序中,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由计算机运行时自动执行,例如,权限密码的检验、控制总数核对、平衡检验、顺序控制、数据合理性检验、操作日志的自动记录等控制措施都已程序化。

  (2)控制措施高技术化。建立在英特网(Internet)或企业内部网(Intranet)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性为电子商务的便利提供了条件,也为不法分子窃取企业机密信息、病毒的传播与黑客的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保持系统开放性的同时,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常要采取多种高技术的控制措施,例如,防火墙技术、对称与非对称加密技术、一次性口令、数字认证、数字签名、回叫机制和网上支付技术等等。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它们都能用来预防、发现、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使系统能正常运行;是系统提供可靠和及时的信息保证。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也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引入会计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

  1.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2.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来自国外的挑战

  3.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

  4.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系统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

  运用电算化进行会计数据处理以后,计算机数据化容易篡改而不容易留痕。完善的职能分割制度、管理制度和授权控制制度都是确保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对计算机文档的备份维护、防治病毒的侵害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健全的操作密码才能达到相互制约、合理分工、防治出现意外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数据处理系统和数据本身都要给与更多的重视,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职责明确。会计人员要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其目的在于确定他们的职责分工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与系统开发、计算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将这些职责分工予以分离。

  (2)安全控制。会计人员应该检查是否制订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输入和输出资料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该项检查除了涉及中央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以外,还应包括其他地点的小型机、计算机终端、通讯设施及其他外围设备。

  (3)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对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高级程序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技能培训。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也是占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也要相应的有所提高,这样才能符合现代会计所需要。如:程序编码控制法、程序追踪法、数据模拟检测法、平行模拟法、整体检测法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培养一批既懂财会和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内部会计人员是非常有意义的。

  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为了不让会计电算化功能与知识相对集中,我们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和组织控制规定,明确一些职责分工,不断加强组织控制。所谓组织控制,就是把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用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四、总结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在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开发与培养的同时也要相应的提供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的会计电算化专业队伍,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更多有效的保证。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论文01-04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12-20

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的问题论文11-28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论文06-30

高级会计师论文参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11-06

有关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毕业论文01-04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07-24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论文07-09

高会论文参考:内部审计对基建工程结算审计风险的控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