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研语文元明清时期的基础知识
考生们在准备GCT考研的时候,需要把语文元明清时期的基础知识了解清楚。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GCT考研语文基本常识,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GCT语文元朝基础知识
(1)政治。
13 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此后灭掉夏、金等政权。1260 年忽必烈即位大汗,1271 年正式建国号为大元,迁都大都(北京)。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后,元版图空前辽阔,是亚洲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远地区包括台湾和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我国的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
元朝建立后,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按照民族成份和被征服的先后,将全国居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蒙古人,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可以担任官吏,拥有大量土地。第二等级为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夏人、中亚各族人、东欧人等,有一定的特权,可以担任低级官吏,可以携带兵器等。第三等级为汉人,主要包括女真人、契丹人以及北方的汉族人等,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十分富有,但在法律上受限制较多,也有一些人可以担任较高职位。第四等级为南人,主要指南宋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汉人。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很富有,但却受到元朝法律严厉的制约。等级制度与诸色户籍制度结合,形成了元朝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网络。虽然有等级制度存在,但蒙古人中依然有很多贫困者,第三、四等级中也有大量的剥削者,阶级矛盾依然是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这种等级制度是阶级压迫与民族斗争的产物,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的具体体现。
(2)经济。
元朝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棉花种植的进一步推广,和 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兴盛。黄道婆在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元朝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大都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汇聚了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队和使节。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的困难,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发达起来。元世祖时开凿了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海运可以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河、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3)民族关系。
自两宋以来,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发展壮大,汉族地主的统治走向衰落,到元朝统一中国使这一过程达到高峰。蒙 古人入主中原,更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使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对外关系。
元朝的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来到大都,他们之中最闻名的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他写的《东方见闻录》不仅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富庶,而且还介绍了一些中国领先的科学技术。中外频繁的交往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了解,对各国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宋元时期的文化。
(1)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
宋元时期,结 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长期的混战局面,社 会安定。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元朝时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民 族大融合,各 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再 由于海运交通的便利,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比前代更加频繁,这 一切为宋元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点高,基础雄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宋元文化的特征及主要成就。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四 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其中三项发明于此时期。北宋平民毕 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 多年。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制造出了司南,到了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 宋时传到欧洲,为 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火药在唐朝时已经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四大发明造福于人类,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宋元时期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反映了这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沈括、郭守敬是宋元时期杰出科学家的代表。这一时期学校制度更加完备,中央有太学和国子学等,地方州、县学也很兴盛。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兴起,学习风气活跃。著名的书院有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等。《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名著,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司马光和西汉的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被并称为“史学两司马”。宋词和元曲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代著名的诗人是陆游,元曲作家的代表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绘画与书法艺术盛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表现市井风俗的绘画应运而生,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宋朝书法家代表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GCT语文明清时期基础知识
(1)政治。
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经济上则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缓慢发展,封 建的经济基础开始受到冲击。对 外政策上开始趋向闭关锁国。民 族关系上,各 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建立之初,为了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统治者认为必须加强君权,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从地方机构入手,废 除行省分设三司,三 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互相牵制,直属于朝廷,从而达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目的。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外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明朝政府采取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以禁锢人们的头脑,使读书人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由此可见,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已经强化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国家呈现比较安定的局面。这些措施也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扼杀了人们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明朝我国封建制度已经日益腐朽并渐趋衰落。清朝时期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统治者本身为少数民族,所以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护和巩固统治。此时我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衰落,反封建斗争日益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封建统治者采取防止封建制度瓦解的措施,集中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具体表现是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清朝初年还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加强对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迫害和压制。在君主专制加强的同时,封建制度却渐趋衰落。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对社会进步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明清之际,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东南沿海出现,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学说和具有近代色彩的自然科学都有所萌发,就 当时中国文化所达到的水平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平相差不远,但欧洲的社会改革和文化进步一日千里,中国则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2)经济。
因为农民战争的影响,明太祖认识到“民者,国之本也”,“民安则国安”的道理,从而实行了“安养生息之”的措施,主要包括: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军队实行军屯,作到“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推广植棉,兴修水利,提倡节俭等。清军入关前后,战乱持续了30 多年,土地荒芜严重,垦荒屯田是发展生产的主要措施,主要方法有:实行“更名田”,承认农民对所开垦土地的所有权;以劝耕的多寡为考核官吏的标准,“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改革赋税制度,放宽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明朝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主要是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棉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普遍衣料。清朝时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前代。明 朝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了一些商业城市,有些城市成为某些生产部门的中心。冶炼技术发达,采用焦炭作燃料,采矿已用火药爆破法。清朝时的发展表现为规模更大于前代。随着明朝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商品种类增多,商业城市以及手工业品生产交换中心增多,货币流通量大,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杭州、松江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许多以纺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劳动,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更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地区上、规模上、和行业分工上都超过了明朝。
除了苏州的丝织业外,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制盐业、台湾的制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多出现了雇佣关系。此 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大商人向手工业投资,这一过程即是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过程,商人也和手工工场主一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孕育了封建社会内部,从地域和行业上看都比较狭窄,发展都比较缓慢。从全国范围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它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农民因受到残酷的剥削而一贫如洗,几乎没有购买能力,市场的狭小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封建地租的剥削率相当高,所以“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再加上封建政府的压制,制定行会制度、广设关卡、征收重税、控制生产规模,以及闭关政策等,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封建制度衰落在经济上的表现主要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力。
明清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基本不适应了,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广大的农民失去土地,导致了封建统治的不稳定。封建专制的高度强化作用于经济时,起到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破坏社会生产的作用。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封建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形成了对外政策上的闭关自守。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渐趋落后,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都缓慢下来。
GCT考试语文常考关联词一览表
常用关联词介绍:
第一类: 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句子的几个分句或者陈述相关的几件事情, 或者陈述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常见的关联词: 既……也(又); 又……又; 一方面……一方面;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是……不是。
第二类: 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指在句子的两个分句中, 后一分句所表达的意思比前一分句或语意更进一层, 或范围更广, 或程度更深, 或情况更甚。
常见的关联词: 不但……而且; 不仅……也; 不但不(不仅不)……反而(反倒); 尚且……何况(更不用说)。
第三类: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指句子的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或几种情况, 表示要从中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情或一种情况。
常见的关联词: 或者(或是)……或者(或是); 是……还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宁肯)……也不。
第四类: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指句子中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 而是转了一个弯, 跟前面分句的意思相反, 或是对前句加以修改补充。
常见的关联词: 虽然(虽、尽管)……但是(可是、却)。
第五类: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句子中一个分句说明原因, 另一个分句说明这个原因所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说话人所做的论断。
常见的关联词: 因为……所以; 由于; 因为; 因此; 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第六类:假设关系
假设关系是指一个分句提出假设, 另一个分句说明假设的情况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常见的关联词: 如果(假如、假设、假若、要是、倘若)……就(那么、那、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哪怕、纵然)……也(还、总、仍然)。
第七类: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指句子中一个分句提出条件, 另一个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见的关联词: 只有……才; 除非……才; 只要……就;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还、也)。
第八类:取舍关系
表示在两种可能中,选一种,舍弃一种。
常见的关联词: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第九类:承接关系
几个分词依次说出连续发生的行动或事情。
常见的关联词:首先……接着……然后……;……以…… ;……就…… ;……然后……。
【GCT考研语文元明清时期的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08-16
语文基础知识及名著知识竞赛试题08-27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竞赛试题08-29
2016年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10-26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常考点201608-06
2017年考研这些分数线你分得清吗08-20
2016最新小学语文必会基础知识大全11-10
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及名校面试题11-15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03-30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记忆技巧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