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研考生该如何做理性决断
我们在进行跨专业的时候,作为一名考研考生,我们应该做理性决断。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跨专业考生的理性决断指导,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跨专业考生的理性决断
在考研变得异常火热的今天,报考专业的如何决断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重要的问题。有人因为本科专业不够理想,希望通过考研来选择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有人因为专业就业前景,希望选择报考一个热门专业促进就业……
原因各有不同,但同样的都面临着本专业与相对陌生的跨专业之间如何取舍的现实难题。选择的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到考研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今后的一生。
近期我收到过很多学生关于跨专业考研的咨询,下面是其中之一,相信同样的疑问可能困扰着无数的考研学子:
案例:
学生:关于是否跨专业考研我挺犹豫的,因为我本科期间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现在想跨考会计学。但是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是我学习了四年的本专业,毕竟有一点点基础,如果本专业考研难度可能会小一点,但我自己对本科专业并不是很有兴趣;另一方面跨专业报考会计的话,会涉及数学这一门新的学科,会计对我来说也是一门新的学科,但我自己对会计很感兴趣,而且就业的话会计也相对前景好一点,我很想跨专业可是又担心时间不够学不好。这个疑问困惑了我很久,时间一天天过去,但一直没有最后决定,想听听老师的意见。
解答:
考研学子中,跨专业考试已经不是少数了,有很多学生都面临案例中的困惑,其实考研辅导终究是外因,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内因,所以对于这个学生,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请你回答我的几个问题:
第一,自己是否为了考研而考研。如果只是说为了让自己是一个硕士学历,专业及学什么不重要的话,那么考一个有点把握的本专业可能会比较简单;
第二,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会计这个专业。如果喜欢,我相信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只是自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因为喜欢这些是值得的,也因为喜欢这些学习是有兴趣的、不枯燥的,更是因为喜欢我相信你会成功;
第三,自己是不是只喜欢,而没有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毕竟会计涉及的数字比较多,起初或很长一段时间你可能会觉得困难,但如果真的心理准备充分的话,这些不算什么。
如果这些你都能肯定的回答,那么我支持你跨专业考试。
专业基础不牢考研慎跨专业
据了解,在选择考研专业时,部分考生一味追热门专业,而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相关专业基础。从往年情况看,有些考生在复习几个月之后发现难度太大,不得不放弃考研。
选择考研专业,考生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较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如果基础较差,要尽可能地补充。有些跨专业考生认为研考初试仅考1至2门专业课,只要认真备考这两门专业课就可以了。实际上,复试在研考中越来越重要,招生单位加大了复试的权重,以便全面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跨专业考生不但要为初试做好准备,还要为复试环节的综合考查打好基础,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考研过来人杨娟认为,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评估自己现有的专业基础。比如,考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数学基础又不好,跨专业报考计算机专业就不是很好的选择。其次要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理工科专业会感到非常吃力;如果记忆力不强,报考历史专业也非明智之选。
解读最苦的考研人群:跨校跨专业考研人占60%
跨校、跨专业:懂策略者赢
“再来一次”,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措辞,对于不满意自己本科院校或专业的广大学子而言,跨校、跨专业、跨地区考研 成了他们千载难逢的“再来一次”的机会,每年有近百万人选择跨考,占考研总人数的60%,大部分名校研院的外校录取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70%……但机会总是与风险并存,选择跨考也意味着要比考本校本专业冒更大的风险,而科学理性地跨考将为你带来更大胜算。跨考的难度究竟有多大?你适合跨考吗?“三跨”成功之路能复制吗?本期独家正在揭晓。
跨考大势鉴:
热度逐年提升,交叉学科受追捧
早在数年前,报考中央财经大学 的外校生就占到84.9%;北京大学每年跨校考研人数过万……巨大的跨考群体的背后,是残酷的竞争趋势: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低于5%,分母中大部分为跨考生,越来越多的跨考生也正在挤进分子之列。“跨考蛋糕”究竟多大?“跨考江湖”水深几何?
跨校、跨专业考研人数高达60%以上
据统计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60%左右。据笔者调查,在2013年考生就读的某辅导班里,选择跨校考研的学员占到90%之多,而选择跨专业考研的考生也达到了70%。跨校、跨专业考研无疑成了当今的一种趋势。事实上,跨校跨专业群体庞大的数字来源于一些客观的招生条件。在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有900余所具有研招资格,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更是仅有60余所,民办高校从2012年才开始有5所获得研招资格。这注定了大多数学子想要读研就必须跨考,想要读好专业也必须跨考。
据报道,早在200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校报考的考生就占到考生总数的70%~80%;当年报考中国政法大学的7000多人中,本校的本科生也只有900多名;而报考中央财经大学的外校生则占到84.9%;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相关负责人表示,北大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500人左右,其中北大自己的本科生约占1/3,并且近几年一直保持这个比例。“跨校报考我校并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大学,尤其是设立研究生院的55所高校,占了录取总数的70%。”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重点院校、重点研究院在研招时不再过分挑剔考生本科时的专业。中科院研招办主任告诉本刊记者,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近些年招录的研究生中,有很多是跨专业录取的。有基础学科跨应用学科的,也有应用学科跨基础学科的。这些考生凭着自己对跨考专业的浓厚兴趣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巨大学习热情,已经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甚至超越了本专业优秀考生的水平。“我们一贯的招生态度是,只要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就不存在本科专业歧视现象。”
传统热门专业与交叉学科成为跨考热门
据调查,2012年跨考的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等传统热门专业中。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财会、计算机、通信、管理科学等专业尤其得到跨专业考生的青睐,这些专业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本科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考生跨专业报考。
与此同时,大量非本专业的考生跨考热门专业,使得传统热门专业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低于5%。数学基础深厚让很多理科生扎堆跨考商科,大大提高了考试竞争的难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年的报录比分别低至24∶1、30∶1、52∶1;而大量中文、历史、哲学专业考生的报考,更是让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2011年的报录比低至198∶1,竞争异常惨烈。
热点前沿的生命科学、纳米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为中心,建立了以往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大门类横向联合的诸多专业,如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由于这些学科跨度大,对考生的背景知识要求高,方向又多集中在前沿研究领域甚至超前研究领域,因此尽管这些专业报考难度大,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跨度之内的优秀考生报考。
许多考生跨考“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学位属性,从纯理论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向经管结合型专业转变。比如许多理科专业的本科同学,诸如物理学、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同学纷纷向电子、化工、软件、航天、船舶等工科专业跨考;中文、历史、哲学向对外汉语、新闻、旅游、文化管理方面跨考。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有不少跨考同学认为,即使是要继续攻读,也不想让硕士阶段就把自己的专业限死,博士阶段还想继续观望,选择更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向。如政治学的同学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研究等方向,拉近与经济学的距离;矿业工程的同学选择数字矿山及计算机应用、安全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与仿真安全技术等方向,拉近与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距离。
兴趣和名校情结成跨考两大动力
因为高考 填报志愿时,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了解不充分,大部分学生高考服从调剂,不少人本科阶段读了自己本就不感兴趣的专业。对他们而言,跨专业考研也成了自主性更强的二次选择的机会。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决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对专业兴趣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非单纯图有趣,而是更多地结合自身长远的理想,将对专业的兴趣发展成“志趣”。本刊记者调查采访了某考研培训机构的集训营,调查显示,有近半数跨专业考研的同学表示自己“出于对报考专业的兴趣”而选择跨考。
同时“名校”成为跨考的另一内在动力。据统计,近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10个招生单位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微博 招生办)、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跨校考研人数常年过万。
名校如此受宠,与当今应届生的就业形势有直接关系,因用人单位掌握的信息有限,所以多数只能用学历背景衡量应届生的综合能力。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刘晓(化名)深有体会,刘晓因高考失利曾在某专科学校读书,后“升本”进入一家二本院校读法学专业,毕业求职时却在三个月内连在十家单位碰壁。眼看着一起应聘的名校毕业生被一线律师事务所录用,刘晓燃起了继续深造学业的斗志,决定报考人大并最终顺利被录取。
事实上,相对于考生的名校情结,近些年来许多名校在对待跨校考生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随着研究生教育公平理念的推进、研究生复试改革的日趋规范、成熟,“本科出身”不再成为名校录取的重要标准,甚至有的名校更偏爱从一般院校刻苦学习考进来的普通院校出身的学生,这无疑给了跨校考生巨大的信心。
特殊研院和特殊专业为跨考提供了必然性
跨考形势的火热,还与一些“特殊”的研究生招生机构有关。一些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的研究生院,由于自身不招收本科生,所以所有被录取的研究生都属于跨校考生。一场大型招生会,场面火爆,参加招生会的小陈说,他就读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十分热爱自己所学专业。中科院的微波遥感技术水平和科研设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因此他做梦都想进入中科院深造。他认为,考中科院的考生都属于跨校考研,不需要和“本校本科生”竞争,在公平性上要比考其他名校强一些。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学位项目的兴办,比如法律硕士(非法学),其招生对象就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这也造成了跨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多。例如,法律硕士在2000年开始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毕业生报考,当年全国的报考人数只有8000人左右,2004年报考人数增加到3.9万人。2009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在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新增法律硕士(法学)专业,招生对象为法学本科,但法律硕士(非法学)的招生对象依然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当年仅北京市法律硕士(非法学)报考人数就达到7494人。
【跨专业考研考生该如何做理性决断】相关文章:
跨专业考生考研复习08-20
考研跨专业考生暑期复习建议08-20
跨专业考法硕该如何复习11-01
关于跨专业考研复习攻略推荐03-14
自考生考研07-10
跨专业考法律硕士该如何复习10-23
考生该如何通过科目二06-27
报关员测试 跨专业的考生如何备考10-12
考研考生承诺书06-17
考研时要理性看待热门专业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