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资讯 百文网手机站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初试的真题

时间:2021-12-02 10:43:19 考研资讯 我要投稿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初试的真题

  历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我们在进行考研历史学的复习时,面对中国史初试的真题,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知识点。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历史学考研中国史部分真题详解,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初试的真题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初试真题解析

  一、统考更“偏”,自主更“热”

  2017年历史学考研,中国史统考名词解释时段分布均匀,古代、近代、现代名词解释各一个,古代史名词解释仍较为“偏门”。如今年的统考题名词解释,要求解释东晋南朝的“土断”政策和传教士于光绪年间创办的“广学会”。各自主命题的名词解释,贴近各校历年史学研究的关注热点,相较于“偏门”的中国史统考更为清晰。如陕西师大的魏晋玄学、黄宗羲、总理衙门,南京大学的十三行、万国公法、大生纱厂、两广事变等。各校自主命题显然是更看重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可以从统考的论述题与自主命题的简答和论述题对比可以看出。统考的论述题,阐述乾嘉学派产生的原因及成就,更为简易,甚至可以说有固定答案,而自主命题的中国史简答、论述更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识”,如南京大学简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运动”,“国民党正面战场情况”;陕西师大论述“导致封建小农经济破产的因素”,高中所学的历史思维以完全不能适应自主命题的“套路”,这种思维只能捡基础分,其抛出耳熟能详的名词,却意在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值得广大自主命题考生密切关注的。

  二、政策导向更明确,特别是西部院校自主命题

  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因此关于边疆史地和少数民族情况成为热点关注对象。尤其是西部高校,对中亚和中国西北部地区着力关注。如陕师大简述“两汉对西域的经营”,西北大学名词解释“五代十国”,“华夷之辩”等,而南京大学作为中古史重镇,对西域地区也极为关注,如其名词解释成吉思汗的“长子西征”,“均瑶”,“番汗和合掌中珠”,“东丹国”“呼韩邪单于”;人民大学的名词解释“土司制度”“五代十国”;云南大学简述“元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等等,都突显了各学校自主命题对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以及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也正是使众多考生“费神”的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历史学初试的难点所在。

  三、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考题

  历年统考和自主命题,都对古代和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抱以热忱。这也是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正在经历的。历史上的“和议”“改革”“新政”“会议”都是阶段性的转折,也是各种社会问题一齐突出、亟待解决的关键时刻,是各种社会制度和规则的检验期,更决定着社会机制的未来走向,因此改革问题经久不衰。如人大的名词解释“邮传部”,简述“甲午战后对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影响”等,西北大学论述“清末新政”,云南大学简述“两税法”和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首都师大材料分析“澶渊之盟”;四川师范大学论述“改土归流”和简述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此外还有苏州大学简述“吴起变法”,“一条鞭法”,南京师大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改订新约运动”,北大论述“结合史实评价袁世凯”。

  除此之外,还有“知识精英”救国和中日关系需要值得关注。如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去年的各校真题中频繁出现,今年的初试仍然在许多学校出现,透露出“知识精英”救国思路,如厦门大学的名词解释“乡村建设运动”,南京大学简述“知识分子乡村建设运动的两个实践”,云南大学论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的乡村改造实践”。对于中日关系考察也十分频发,如“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甲午中日战争”和“苏中、苏日关系”等等。

  2018年历史学考生,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统考的学校越来越少,而题目却越来越“怪”,自主命题的学校越来越多,而题目却渐清晰,但设计更“巧”。因此,参加统考的考生,更需要关注国家政策对历史研究领域影响,和要求考生能够对基础知识做到全面、细致的掌握,因此统考生,更因在知识点的“查缺补漏”上花精力,补充知识框架上的“盲点”;而参加自主命题的考生,更需要关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更大量阅读学术性论文,培养学术“思维”。

  历史学考研复习法

  第一种方法,知识框架记忆法。

  知识框架记忆法,就是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照前因后果的联系记忆。就是说对于一个历史事件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结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具备前因后果的.,通过记忆事件的前因、过程和意义,在记忆事件的过程要力求简洁,但是不可忽略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等因素。这样在类似的知识点面前才不易混淆。

  第二种方法,历史规律记忆法。

  历史知识都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历史发展的因果性也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产生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考生只需把握住这些因素,就能掌握好历史事件,并加强记忆。

  第三种方法,大声朗诵记忆法。

  大声朗诵记忆法,就是需要考生大声朗读知识点,并且要带有感情朗读。这样,当考生再次接触到这一知识点时,就会想起当时朗诵的情景。这样有助于记忆。

  第四种方法,互相提问记忆法。

  在考研的过程中,考生不要一个人埋头苦干,而是需要结实研友,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过程。只有具备团队精神,在考研的路上才能如履平地。找个志同道合的研友,制定计划共同复习,利用空闲时间,互相提问题,这样可以加强知识点的牢固记忆。并且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检查知识掌握的情况,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果。

  考生们可以根据以上几种复习记忆法进行历史专业课的复习,也可结合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复习,希望考生能在历史专业课的复习上取得更大的提高。

  考研历史学备考经验分享

  首先,历史不应该被单一的看成是被历史事件所组成的现象,那样就对指导人们实践失去了意义。历史应该被看成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共同发展的载体,又是这些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我的建议是,若想真正将历史学深、学透,就必须下功夫去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

  在考研复习尚且不太紧张的预备阶段,一定要多花时间博览群书。当然要带着目的去看,带着思考去看。我个人的方法是:比较学习法。我先从世界古代史开始看起,由于是预备阶段,不必去背一些具体的时间或地名,因为这会影响你看书的进度和思维的连续性。但是要做好读书笔记,笔记中要体现时间的顺序,这样可以方便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进行横向比较。我的方法是:将主要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大事时间表分别列出来,每个国家或民族空出几页笔记。例如,笔记的第一页列出希腊大事表,后空出两页再列出罗马大事表,中间空出的部分就用于写看希腊历史这部分时的心得(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等)。而在这个阶段,不应该只看历史,应“求甚解”,遇到任何关于这个历史对象的经济、军事、文化有不理解的地方应到图书馆去借这几个学科的书籍,配合着看,也就是以历史为主干,用各方面的知识为它添枝加叶,形成一棵完整的,各学科交织相连的“大树”。这项工程任务栏巨大,这也是不宜记具体时间与地名的原因。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初试的真题】相关文章:

历史学考研复习如何发挥真题的价值11-07

考研数学真题06-29

2015考研真题06-14

考研英语真题07-15

考研英语真题作文10-16

2015考研英语真题06-12

2015考研英语真题06-14

英语考研真题来源11-05

关于考研政治的初试客观题答题技巧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