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自学考试《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章节复习题
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生们在复习完所学知识点后要及时做题巩固,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学考试《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章节复习题,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一、是非题
1.药物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
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
3.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
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
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
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
9.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
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软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
二、单项选择题
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
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
C.无饱和性 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
2.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人体总体积 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3.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h
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
A.能透过血管壁 B.能由肾小球滤过
C.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
E.能透过血脑屏障
5.以下错误的选项是
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
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C.大分子药物易于向淋巴系统转运
D.A、B、C都不对
E.A、B、C都对
6.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
A. W/O/W型>W/O型>O[W型 B. W/O型>W/O/W型>O/W型
C. O/W型>W/O/W型>W/O型 D. W/O型>O/W型>W/O/W型
E.O/W型>W/O型>W/O/W型
7.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 B.膜孔转运
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
E.胞饮、内吞
8.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
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E.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无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
9.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
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
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
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
10.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
B.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
数,萁大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
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
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
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11.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
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
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
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
D.可以经肝脏代谢
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
12.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4般药物与组织结合是不可逆的`
B.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
C.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
D.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争结合作用将使药效大大
增强或发生不良反应
E.药物制成制剂后,其在体内的分布完全与原药相同
13. 一般药物由血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
A.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
B.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肝、肾
D.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肝、肾>肌肉、皮肤
E.肌肉、皮肤>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
三、填空题
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 运送至 的过程。
2.某些药物接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____,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______。
3.人血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
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与药物的______有关。分子量在______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
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______性,另外药物与____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
6.粒径小于______μ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______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
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______、增加微粒表面的______及其______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
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______作用,可延长______。
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因素有关。
10.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______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______。
11.当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则表观分布容积V将比该药物实际分布容积______。
1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这种置换作用主要对______表观分布容积、______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故华法林与保泰松合用时需调整剂量,否则易引起______反应。
13.延长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和______。
14.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____,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更强的药物,应注意______问题。
15.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______,有______现象,只有______型才能向组织转运并发挥药理作用,组织结合高的药物,有时会造成药物消除______。
四、问答题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
2.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何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5.为什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延长仅由肾小球滤过药物的肾清除率,但不影
响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药物的肾清除率?
6.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作用强度?
7.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8.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9.为什么微粒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在血液中循环时间?
10.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习题答案】
一、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题
1.A 2.D 3.A 4.D 5.D 6.A 7.D 8.A 9.B 10.E11.B 12.C 13.B
三、填空题
1.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
2.慢,蓄积
3.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
4.分子量,5000
5.脂溶性,蛋白的结合率
6.7,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
7.亲水性,柔韧性,位阻
8.贮库,作用时间
9.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与病理状态差异
10.全部药量,总容积
11.小
12.低,高蛋自,中毒(不良,出血)
13.改善表面亲水性,减小粒径,表面荷正电
14.小,安全性
15.可逆的,饱和,游离,缓慢
四、问答题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和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较快。
2.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它不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而是通过实验,根据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容积,它是真实容积在实际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值,所以称为表观分布容积。通过表观分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计算。
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3.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理作用将受到显著影Ⅱ向。由于药理作用主要与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如一个结合率低于70%的药物,即使结合率降低10%,体内游离药物浓度最多只增加15%,而一个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0%,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5倍,这时可引起疗效的显著改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5.由于只有游寓型才能被肾小球滤过,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降低药物的肾小球过滤。对于仅由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则导致其肾清除率延长。对于同时存在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的药物,由于肾小管主动分泌一般不受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因此其肾清除率基本不受影响。如青霉素G尽管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很少被肾小球滤过,但主要由近曲小管分泌排入小管液,只需通过一次肾血液循环就几乎完全从血浆中被清除。
6.由于作用强度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变化,可能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变化,因而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如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1.5倍,可显著影响作用强度。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对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影响不明显,因此不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
7.在血浆pH 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说来,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
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 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g.Og%,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min-l和0.078min-l。
8.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9.常规设计的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因此半衰期很短。通过改善微粒的亲水性,增加微粒的柔韧性及其空间位阻,干扰吞噬细胞对微粒的识别过程,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表面修饰技术,该技术系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将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以共价结合的方式引入到微粒的表面,既提高了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又明显增加微粒的空间位阻,使微粒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从而达到长循环的目的。
10.(1)细胞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自学考试《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章节复习题】相关文章:
自考《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同步练习题05-21
2017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章节习题08-06
自学考试《方剂学(一)》章节试题:绪论07-12
2017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章节复习题07-05
2024自学考试《电子测量》复习题与答案09-20
自学考试《方剂学(一)》章节试题:泻下剂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