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

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时间:2024-05-21 19:06:20 思颖 报考指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为帮助考生们更好、更有准备地复习自考《经济思想史》科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重要的一些知识点,以下是关于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供参考学习,欢迎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李嘉图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发展到了最高峰。

  一、李嘉图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李嘉图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产业革命,李嘉图处在产业革命发展扩大的时期。产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旧有的阶级结构,激化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最终形成和确立了。

  2.阶级斗争:工人、资本家、地主三大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尖锐:关于谷物法存废和货币改革的争论。

  产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从谷物输出国变为谷物输入国。地主阶级利用谷物法,维持和提高谷物价格,获取好处。但是,这却提高了工业品的成本,相对减少了资本家的利润,极大地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此外,限制外国谷物进口,也造成了英国工业品输出的困难。于是,谷物法的存废问题就成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激烈斗争的焦点。当时英国在长期的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为筹措军费,曾经发行了大量银行券。这在英格兰银行停止兑换后,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扩大对外贸易,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张制止通货膨胀,进行货币改革。围绕货币改革问题也发生了激烈的论战。李嘉图积极参加了这些斗争,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斗争的最终结果是处于上升时期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就正是在这些斗争中产生的。

  (二)李嘉图的著作——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三)李嘉图的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

  1.李嘉图的社会历史观:李嘉图的思想建立在边沁功利主义哲学基础上,宣扬资产阶级经济自由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自然的和合理的。

  2.李嘉图的方法论:批判斯密方法的二重性和不一贯性,坚持用抽象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但把抽象法推向了片面,从而使逻辑和历史相矛盾。

  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一)李嘉图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

  1.不同意斯密关于财富就是能够得到的权力和支配的权力的观点。

  2.反对斯密关于价值决定于商品能够买到和支配的劳动量的规定。

  3.批判斯密关于谷物的价值不会改变的说法。

  4.根本不同意斯密关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规定不适用于雇佣劳动制度的观点。

  5.始终批判斯密价值决定于收入的错误观点。

  (二)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1.李嘉图关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看法

  他继斯密以后更加科学的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于交换价值虽然是不可缺少的,但绝不能成为估计价值的尺度,固然,一件商品必须有效用才有价值,但它生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它的价值的真正尺度。在这里,他已经接近于理解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此外,他对价值和交换价值作出初步的区分。认为:价值是内在的,是劳动决定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是价值的表现。

  2.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1)价值的决定: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他们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2)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量,必要劳动量不是个别劳动,是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商品所必须耗费的劳动

  (3)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三)李嘉图关于不变价值尺度的看法他否定了不变的价值尺度。未分清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

  (四)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矛盾

  1.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

  (1)价值规律和利润规律或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

  (2)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相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利润平均化规律或生产价格规律的矛盾。

  2.李嘉图为什么会产生这两大矛盾:把劳动等同于劳动力,把生产价格等同于价值,又把自然价格等同于生产价格。

  (五)对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的概况评价-价值理论的优缺点

  1.优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最高峰和最高成就。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的强有力的武器。

  2.缺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未能克服整个古典派的根本缺陷,即不懂得使劳动和劳动时间表现为价值和价值量、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特定的社会形式。

  三、李嘉图的货币理论

  (一)李嘉图对于货币理论的科学贡献

  1.李嘉图肯定了货币是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受同一价值规律支配,并批判了把货币看作特殊商品的见解。

  2.关于货币的职能:主要论述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两种职能,也研究了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对储藏手段职能论述不清。

  3.关于支配通货数量和价值的规律。流通手段的数量首先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所需要的货币量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其次还认识到一国流通手段的数量决定于流通中的商品额。二者成正比。

  4.李嘉图赞成使用纸币,认为纸币具有节约昂贵货币金属材料,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其数量的优点。

  (二)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观点

  1.关于通货的国际平衡观点

  (1)全世界的贵金属是根据流通的需要按一定比例分配于各个国家的。这种需要取决于各国的实业和财富,从而取决于各国的支付数目和频率。

  (2)一国内如果黄金产量增加,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黄金的相对价值就会下降,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3)纸币发行量增加也会引起相同的结果。只是纸币不能进入国际流通和平衡。

  2.稳定通货的方案李嘉图从其正确的货币和价值理论出发,提出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可兑换纸币制度。他主张发行代替金币流通的银行券要有十足的金币储备,以便随时自由无限制的兑换。

  四、李嘉图的分配学说

  (一)李嘉图分配学说在其理论中的地位

  李嘉图认为:社会产品在地主、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间进行分配的规律和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

  (二)李嘉图的地租学说分配论的核心主要是考察剩余价值如何分割为利润和地租的问题。

  1.李嘉图地租理论的主要来源:其理论受到詹姆斯·安德森和爱德华·威斯特的影响。

  (1)安德森的地租理论考察的是整个18世纪英国的地租情况。马克思说安德森是现代地租理论的真正创始人。

  安德森认为:是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而不是相反。地租同土地的绝对生产率没有关系,只与其相对肥沃程度有关。

  安德森是英国最早提出土地收益递减问题的人。

  (2)威斯特威斯特在不知道安德森著作的情况下,独立地阐述了现代地租理论。马克思称其《论资本用于土地》是一本“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威斯特认为:土地肥力会越来越差,级差地租就以这种情况为前提。

  2.李嘉图地租学说的主要观点

  (1)地租的性质: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或者报酬。

  (2)绝对地租及其形成的原因: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认为最坏的土地不能提供地租,最初的土地也不能提供地租。

  原因在于:

  第一,李嘉图如承认绝对地租,承认最坏的土地提供地租。

  第二,不存在土地所有权,是李嘉图地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第三,假定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入农业部门这是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又一出发点。

  第四,他否认绝对地租同他关于耕种序列绝对地从优到劣地推移这一前提,即所谓农业生产率绝对降低的规律有关。

  第五,他以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同为前提,否认农业劳动生产力落后于工业,这也促使他否认绝对地租。

  (3)级差地租:定义、产生的条件、级差地租的另一种形式

  A.定义: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B.产生的条件:土地数量的有限,土地肥力的不同和土地位置的差异。

  C.级差地租2: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同样会产生级差地租,但最后追加的资本不支付地租。

  (4)地租的发展趋势:

  从级差地租的观点出发,李嘉图对地租的发展趋势作出了估计:

  李嘉图认为:

  (1)随着资本积累和人口的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人们就会扩大耕种面积。

  (2)当有限的优、中等土地被耕种之后,社会就越来越多地耕种坏地,投入更多的劳动。

  (3)这样,农产品价值就会上涨,地租就相应地扩大和上涨。李嘉图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地租有上升的趋势。

  (4)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地租增大,又会使利润下降。

  (5)利润降低会影响资本积累。

  3.李嘉图级差地租理论的科学贡献

  第一,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家中最充分探讨级差地租问题的人。

  第二,另一个贡献是,指明了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比较价值”即生产价格。

  4.地租理论错误和局限性

  第一,地租范畴缺乏历史观点第二,把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当成了原因。

  第三,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是一条片面性的规律。

  第四,否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第五,忽视了农业中土地经营的垄断,从而认为农业中始终存在足够的资本。

  5.地租理论的社会意义

  是把当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谷物法”斗争的观点上升为理论,又反过来以这个理论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斗争武器。

  (三)李嘉图的工资学说

  1.工资的性质:把工资看作劳动的价格,把劳动看作商品。

  2.工资量的确定:劳动的自然价格决定于生产工人为维持本身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最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这种生活资料的价值则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

  李嘉图认为:劳动的“自然价格”不是指劳动者所取得的货币工资额,而是指用这些货币所能买得的食品及必需品数量和享用品数量。李嘉图区分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他认为:名义工资即劳动的“市场价格”是随劳动市场的供求变动而经常变动的;实际工资即劳动的“自然价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根据各国风俗习惯和传统确定的,它相对是稳定的,不易变动。

  3.支配工资变化的规律:货币工资上涨和谷物价格的关系。

  李嘉图认为:劳动自然价格是可以变动的。它随着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异和变化。

  4.工资变动的趋势:会逐渐趋于下降。

  5.相对工资和比例工资的学说:工资是按工人从产品总价值中所得到的比例来计算的,而不是按工人得到的生活资料的量来计算的。在既定的总价值中,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总是呈相反方向变动。

  6.工资学说的合理性:比较客观地说明了资本主义下的阶级利益关系。

  (四)李嘉图的利润学说

  1.李嘉图利润学说的特点:

  第一,李嘉图考察的利润往往和剩余价值相混同。

  第二,没有独立完整的利润学说,即没有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直接论证利润的产生和存在。

  2.影响利润量的因素:

  第一,利润同资本成正比。

  第二,地租和工资影响利润量。由于利润是余额,变动的主要方面是工资。

  3.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他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出发,说人口和资本增长、土地不够、粮价、地租都会上涨,这既使工资相应持续上涨,又使社会积累受一定限制。

  (五)李嘉图的利息学说

  1.利息理论的特点:是对斯密的直接继承,没有提到利息的本质。

  2.利息率和利润率的关系:赞成斯密的观点,认为利息率取决于利润率,同时,利息率还会由于货币资本供求的变动而发生暂时变动。

  五、李嘉图的资本和积累理论

  李嘉图对资本的本质的认识甚至还不如斯密。他比斯密更缺乏历史观点。他认为,物品、劳动资料等都是资本,而且在早期社会就有了。他把资本关系看成永恒的自然史上的关系。

  他进一步区分了两类资本:维持劳动的资本,投入工具、机器的建筑物上的资本。

  (一)李嘉图的新见解: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别与不同资本周转时间相对比,并从不同的流通时间引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别。

  (二)李嘉图的积累理论

  1.积累资本的方法:增加收入或减少消费

  2.资本的构成:资本每有增加,其中就会有越来越大的部分用在机器方面。资本增加时,劳动的需求也会增加,但其增加率是递减的。

  六、李嘉图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

  (一)李嘉图再生产理论的特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界限是利润量。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存在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障碍。

  (二)李嘉图对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看法

  李嘉图是否认经济中存在真正的经济危机论的。这是因为:

  1.接受了萨伊定律的观点,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

  2.接受了詹姆斯·穆勒关于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购买量和销售量之间经常的和必要的平衡的观点。

  3.接受了斯密关于需求无限,因而生产和资本的使用也无限制的观点。

  4.他歪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性质,把它变成自然经济、简单小商品生产,来否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5.源于其错误的再生产理论,他认为储蓄总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因而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七、关于财政学说的观点:

  (一)李嘉图对国家经济作用的看法: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

  (二)李嘉图的财政观点

  1.财政观点:最好的财政计划是支出很少的财政计划,最好的赋税是税额最少的赋税。

  2.赋税观点:赞成斯密的税收四原则;此外,对地租税、工资税和利润税做了考察,认为,地租是最合适的课税对象。

  3.关于公债的看法:公债并非是好事,会使人们不知节俭,使国家贫穷,陷入困境。

  4.关于公债的归还:还债应在平时努力偿还,还债基金只有来自政府收入超过政府支出的余额时,才能达到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支出,产生预算盈余。

  八、李嘉图关于国际贸易和分工学说

  拥护斯密关于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思想。

  (一)关于国际间自由贸易的好处

  1.可增加本国国民收入所能购得的商品的数量和品种。

  2.有助于资本和劳动获得最好的使用。

  3.保证和自动调节贵金属的国际平衡。

  4.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或促使其上升。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1.比较优势原理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他的态度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英国对外贸易当时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由于他反对谷物法,推动本国工业发展,也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还由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其学说至今还有重大的意义。

  2.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认为:参加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这样,参加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节约了社会劳动,并能消费和享受更多的产品。

  3.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模式:

  李嘉图采用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简单国际贸易的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该模型的假定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英国、葡萄牙,进行贸易的只有两种产品:毛呢和酒考察的条件:劳动和资本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不考察运输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技术变化等因素。(参见教材P190)

  这样,李嘉图就从比较劳动量的角度说明,比较优势的基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可以有比较优势价格。

  4.国际分工模式:李嘉图根据这一原理提出了一个国际分工模式。他说:“葡萄酒应在法国和葡萄牙酿造,谷物应在美国和波兰种植,金属制品及其他商品应在英国制造。”

  5.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评价:

  优点是:

  第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第二,李嘉图说明了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的差异,实际上是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第三,该理论既反映了当时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状况、地位,也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缺点是:

  第一,该原理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推理,它丢掉了经济关系中的历史和现实因素,把英国为支配国、其它国家为被支配国的分工贸易格局加以合理的肯定,似乎这是最理想的分工。

  第二,该理论的不彻底性使之未能解释和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问题。

  第三,尽管李嘉图区分了自然优势和人为优势,但往往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和超历史的。

  (三)关于劳动价值论在国际间的作用问题

  1.李嘉图在国际贸易中对价值规律的理解:错误地认为适用于国内贸易的价值规律在国际上不适用,失效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调节商品交换比率的规律已经不是价值规律而是一种有别于价值规律的规律,也许是利润的平均化规律。

  2.李嘉图这一观点的错误原因:

  第一,李嘉图没有正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第二,李嘉图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

  总结:重点掌握李嘉图和斯密的思想和观点。

  一、李嘉图的经济理论背景(历史条件、李嘉图著作、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对斯密的价值理论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李嘉图体系的两大矛盾。

  三、李嘉图的货币学说。

  四、李嘉图的分配学说。重点是级差地租理论。

  五、李嘉图的资本和积累学说。

  六、李嘉图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

  七、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和分工学说。重点是比较优势原理。

  拓展阅读: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19世纪初期经济论战

  一、19世纪30年代的经济学论战

  1.论战的性质:是李嘉图学派和以马尔萨斯为首的反对李嘉图经济学说的经济学家之间的经济学理论论战,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方面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实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反映。

  2.论战的核心:围绕拥护还是反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的。

  3.论战的特点:围绕价值概念的确定和价值对资本主义的关系展开论战。具体是针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利润论。

  4.论战的社会背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居于幕后,但已经潜在地威胁资产阶级。李嘉图的经济学说揭示了这一矛盾,成为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武器。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感到李嘉图的理论是充满矛盾和威胁的学说。

  5.论战的结果: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和其他学派的得势。

  6.李嘉图体系中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一,是价值规律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第二,是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二、论战双方的主要观点

  1.反对派的主要观点:

  反对派的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贝利、斯克洛普、利特、朗菲尔德、托伦斯等。

  贝利从价值的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上来反对和攻击李嘉图,从而先否认价值为劳动所创造,再否认利润与工资的对立。

  (1)贝利强调价值的相对性。

  (2)贝利否认资本主义现实中存在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3)贝利把利润看作价格超过生产成本部分对垫支资本的比例。

  托伦斯主要是以斯密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原始状态的社会那种观点,反驳李嘉图。他认为,价值决定于资本的支出额。

  2.拥护派的主要观点: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是拥护者。

  穆勒注重在形式上和表面上保持与李嘉图体系的一致性。

  (1)他认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

  (2)对于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相交换的矛盾,他是以预支工资加以克服的。

  (3)用资本是蓄积劳动加以解释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矛盾。

  3.麦克库洛赫更向形式上的勉强一致方面发展。李嘉图学派在他手中完全解体。

  (1)价值分为“真实价值”和“相对价值”。前者由耗费劳动决定,后者取决于“商品所换得的`劳动量或任何一种商品量。”在自然的市场内,二者一致,劳动与资本也是等价交换。

  (2)对于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矛盾,麦克库洛赫通过庸俗化“劳动”的定义从词句形式上加以解决。

  三、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这次论战最终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和其它价值论的得势。从本质上说,论战双方都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结果上说,双方都促成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变化。反对派是企图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和其它价值理论来代替古典派的劳动价值理论,而拥护派则是以歪典和诡辩来直接改变了古典派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来说,拥护派的作用更重要些。而从对以后资产级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发展变化来说,反对派作用也许更重要些。

  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相关书籍

  在分析论述比较优势理论中,李嘉图赋予劳动以重要的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开宗明义就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进而,他也像斯密一样,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有用性不是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及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法则,即决定为了交换他种商品必须付出多少此种商品的规律,全然取决于在这些商品上所付出的相对劳动量”。

  国际贸易中各方的利益全然系于国际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即相对价格水平。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正好比“葡萄牙用多少葡萄酒来交换英国的毛呢,不是由各自生产上所用的劳动量决定的”一样。或者说,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打断了国际间利润率均等化的进程,因而使一国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地位。

  既然诸多原因决定了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其相对价值各异,那就给各国参与国际贸易获取贸易利益留下了可利用的空间。然而此处的前提必须是各国都能找准自己同他国比较的有利之处,即确定它们各自的比较优势。

  基本原则

  李嘉图也像斯密一样,采取了由个人经济行为推广至国家经济行为的办法,来分析论证他所说的比较优势以及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模型。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对自己说来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其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难道不是对于他们双方都有利吗?”

  既然国际间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打断了各国间利润均等化的进程,既然基于各种原因,每一个国家都可能有“某种具有优势的产品”,而且“这种优势还相当可观”,那么,“各国都更为合理地分配它的劳动资源,生产这种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将其用于相互交换,各国就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同斯密相反,李嘉图强调的是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两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所处优势或劣势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机会和贸易利益。因为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葡萄牙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2/3,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4/5),而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劣势较小(英国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1倍,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5倍)。就像生产鞋和帽子的两个工匠一样,只要葡萄牙致力于生产葡萄酒,英国致力于生产毛呢,然后进行相互交换,两国就都能获得贸易利益。

  由此可见,“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则。“正是这样一条原则,决定了葡萄酒应该在法国或葡萄牙生产,玉米应该在美国或波兰生产,而机器和其他商品应该在英国生产”。

  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刚刚开始进入经济学界的时候,英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限制谷物贸易的《谷物法》。李嘉图鼓吹自由贸易,但《谷物法》最终还是通过了。这促使李嘉图更深入地思考贸易问题,从理论上驳斥贸易限制的荒唐。

  他的国际贸易学说可以被称为“比较成本说”或“比较成本规律”。他模仿同亚当·斯密关于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处。假定制一单位布,英国需要50个劳动日,葡萄牙需要25个劳动日;制一单位酒,英国需要200个劳动日,葡萄牙只需要25个。可以看出,葡国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比英国绝对低,即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中表现出的优势更大,葡萄牙的制酒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制布成本相对高,处于比较劣势。而英国制布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放弃生产比较劣势的酒,专门生产比较优势的布。如此分工,两国合起来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国还可以用布换到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两国同时获得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好处。

  这种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是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

  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这种理论是从斯密那里来的,但经过了一些改动。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下面一句话:“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根据这个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我们看不到供给与需求的作用,一切都是某种神秘的因素所决定的。

  不过,聪明的李嘉图早就意识到了这种价值理论的内在矛盾,他自己曾经犯过嘀咕:“我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在地窖里贮藏了三四年的酒,或最初在劳动方面花费了也许还不到2先令,后来却值100镑的橡树。”后来,人们用水与钻石来概括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所面临的“价值悖论”:水对人极端重要,是生命的支柱,但在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低;而钻石是奢侈品,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没有任何用处,通常情况下价格却很高,为什么?

  李嘉图始终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到了1870年代,边际主义兴起,经济学家才能够解答这一问题。答案很简单:价值只能来自个体消费者的主观评估。我可能花了30年时间研究一种东西,但拿到市场上却没有一个消费者问津,那么,它就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不管我在这上面投入了多少劳动。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是消费者评估的结果,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由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评估和欲望之水平和强度所决定的。

  工资理论

  李嘉图认为,从长期来看,价格反映了生产成本,可称之为“自然价格”。自然价格中的人力成本,是劳动者维生所需的花费。如果工资反映人力成本的话,那么工资必须保持在可以维生的水平。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会高于勉强维生的水平。相对工资——能购买的食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劳动者维持自身生活以及供养家庭的能力,不应取决于其工资的货币数量,而应取决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实物和必需品的数量,即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利润理论

  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在论文《论利润》中他写道:“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

  此外,一个与李嘉图有关的思想是“李嘉图等价”:在某种情况下一个政府应该如何支付其开销(即税收,发行债券或财政赤字)的选择对于经济没有影响。讽刺的是,尽管这个思想被冠以其大名,他本人似乎并不相信这个理论。

【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相关文章:

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托·罗·马尔萨斯经济学说12-14

自考《经济思想史》知识点:纳索·威廉·西尼尔经济学说11-16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经验11-24

2014年自考经济学复习要点03-03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11-08

2017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03-17

2017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与意象03-17

2023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美育的目的08-14

2024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的分类02-19

自考《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