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

时间:2024-08-04 16:46:21 自学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

  小编收集整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真题,免费提供给大家交流参考!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B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依德

  2.一个人有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这种意识状态属于( D  )

  A.白日梦状态 B.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C.睡眠状态 D.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下列关于暗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暗适应过程中,瞳孔会缩小

  B.暗适应过程中,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发生漂白过程

  C.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D.暗适应导致对光的感受性下降

  4.篮球比赛中,对于如何组织进攻、传球、上篮的记忆属于( D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5.人们习惯于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原因在于受到下列哪种因素影响?(   A)

  A.心理定势 B.功能固着

  C.无关信息的干扰 D.问题表征的方式

  6.下列智力测验量表中,哪一种属于团体测验?(  A )

  A.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B.斯坦福—比奈测验

  C.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D.比奈—西蒙智力测验

  7.社会性动机是人类特有的,它源于(  C )

  A.自然生理需要与社会文化需要

  B.精神需要与自然生理需要

  C.社会文化需要与精神需要

  D.社会文化需要与物质需要

  8.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B  )

  A.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某些知识来源于经验”的思想

  B.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C.1890年美国詹姆斯提出意识的功能

  D.1913年美国华生以“刺激—反应”公式研究心理

  9.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之为( C  )

  A.社会进步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去个体化

  10.下列关于心理健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心理健康是指没有精神病

  B.心理健康是指能和他人和谐相处

  C.心理健康是指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D.心理健康是知、情、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1.以下哪个观点不能解释“狼孩”、“豹孩”、“猪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适应的原因?

  (  B )

  A.人类个体早期经验的剥夺

  B.先天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

  C.个体心理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

  D.个体心理发展中存在关键期

  12.有些学生在高考前夜常常由于紧张而难以入睡,这样的失眠称之为( B  )

  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习惯性失眠

  13.过度学习能增强记忆效果。一般来说,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多少时效果较好?(  C )

  A.10% B.30%

  C.50% D.70%

  14.利用人工概念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方法是由谁创立的?( D  )

  A.布鲁纳 B.罗施

  C.马丁 D.赫尔

  15.下列关于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描述中,传统的看法是( A  )

  A.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 B.高智力必定产生高创造力

  C.低智力也能产生高创造力 D.创造力大小与智力高低无关

  16.研究发现,在简单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应( A  )

  A.降低 B.升高

  C.保持不变 D.无所谓

  17.对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的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  D )

  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18.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之为(  B )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中的角色 D.群体的领导

  19.“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描述的是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D  )

  A.否论 B.文饰

  C.退行 D.投射

  20.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  B )

  A.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22.个性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3.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24.焦虑障碍: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25.中年危机:中年期是一个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折和冲突。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了中年危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6.人在催眠状态下通常会表现出哪些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

  有些被试在催眠状态下甚至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感觉扭曲。

  3.解除抑制

  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按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

  27.长时记忆储存方式。

  长时记忆中的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晰的框架中,称为语义网络,它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扩散激活。通过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示

  28.信息加工观点对问题解决的描述。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不能构成问题解决过程,比如,回忆昨晚上吃的菜,通常不被看成是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例如,当你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骑自行车的活动不被认为是问题解决。

  29.举例说明情绪的基本状态。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例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

  3.应激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当遭遇歹徒抢劫时,人就可能会产生上述的生理反应,从而积聚力量以进行反抗。

  30.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1、从起源上讲,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的早期阶段;而性格是后天的,它是在人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从可塑性上讲,气质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可以能改变,但不容易;而性格可塑性较大,性格的改变要容易些

  3、气质所指的行为是他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31.如何正确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

  理压力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小题必答,第33、34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32.试述人格的本质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这一简单的人格定义,包含了许多的内涵,它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一)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环境、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固执性"这一人格特征,在不同人身上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作为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结果,这种固执性带有"撒娇"的含义;而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形成起来的固执性,则带有"反抗"的含义。这种独特性说明了人格的千差万别,千姿百态。

  (二)稳定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例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他不仅在陌生人面前缄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少言寡语,而且在参与学生活动时也沉默寡言。甚至毕业几年后同学聚会时还是如此。

  (三)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四)复杂性

  鲁迅曾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稿子牛。"这句话说明了人的复杂,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征。人格表现绝非静水一潭,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而使人格的表现千姿百态。每个人的人格世界,并非是由各种特征简单堆积起来的,而是如同宇宙世界一样,依照一定的内容、秩序、规则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运动系统。

  (五)功能性

  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们经常会使用人格特征来解释某人的言行及事件的原因。面对挫折与失败,坚强者发奋拼搏,懦弱者一厥不振。面对悲痛,一些人可以将悲痛化为力量,而另一些人则表现为消沉。当人格具有功能性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与成败;而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33.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以貌取人,或者根据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籍贯等去推测与判断他人的性格、能力等等,以至于发生错误。试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举自身或身边的例子阐述)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举自身或身边的例子阐述)

  3. 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社会刻板印象之所以会形成,主要的原因有:(1)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2)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3)接触机会的限制,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又由于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因而印象难以改变;(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常与人们的利益或价值产生关系,而且还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举自身或身边的例子阐述)

  34.某教师在甲班试用新的教法,在乙班用传统教法,一学期后进行比较,以验证新教法效果。在试验期间,他既不告诉学生,也不告诉班主任,不允许班主任参与任何工作。你认为该教师做得对吗?请用实验法理论加以分析。

  该教师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实验法,但是控制的还不是很完善。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剌激条件或实验条件。在这个研究中自变量就是它所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这个教师的因变量就是采用两种教学方法后,即一学期后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比较。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这个老师对被试——既是学生以及老师隐瞒了研究目的,就是一种很好的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同时,他在研究期间不允许班主任参与任何工作,也是为了防止班主任的工作带来的干扰。

  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无关变量这个老师没有很好的控制,就是甲班和乙班两个班在实验前的成绩没有保证一致,所以最后很难保证实验结果的差异到底是由于实验方法不同引起还是由于两个班本来就存在差异的原因。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相关文章:

2015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条件08-04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07-01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十大优势08-17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谈判与推销技巧的试题06-24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消费经济学试题10-30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公司法试题10-02

关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谈判与推销技巧的考试试题07-1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介10-0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介绍06-27

什么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