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05-18 11:20:12 炜玲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经常跟试题打交道,试题是参考者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参考资料。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科学规范的试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 1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chuài)水 (jìnɡ)赛 (zhàn)酒 (lei)鼓助威

  B.跋(sha) (dǒu)峭 攀(dēnɡ) 餐霜饮(xiě)

  C.(shàn)良 谦(sùn) (pú)玉 不事雕(zhuó)

  D.荆(jí) 飘(bó) 青(tāi) 红(qī)雕花

  A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的常用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A项注音全部正确。B项中的“餐霜饮雪(xiě)”,应读“xuě。C选项考查了形声字的问题,“谦逊(sùn)”应读“xùn”。 D项中“青苔(tāi)”应读“tái”。 第2题的A项中的“凄婉惆伥”明显应该是“惆怅”,B项中的“精悍”,D项中的“典藉”也都比较容易识别出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B.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C.睿智 禀赋 崇高品质 趋善避恶

  D.辩难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C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汉语的规范字形的能力。A.伥—怅,B.捍一悍,D.藉一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____________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___________,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_______________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____________。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题的第一个空应该选“只是”,表示“仅仅”的意思。“而是”“却是”表示语意的转折,所以不选。“总是”表示每次都这样,文意并未体现。第二个空前边有“一层层”,可以看出是极力修饰,因此不会是“点染”和“浸染”,应该是“渲染”。 第②题中应该是“星斗”满天。首先排除掉“星云”,其次是“星汉”,因为“星汉”指的是银河。第二个空前面有“薄雾似轻纱”,所以应该选“诗意朦胧”,因此答案为 D。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C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选项是属于谓语缺失,应该在“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前加上谓语动词“构成”。C选项属于“结构混乱”,应该去掉“依然坚强”。

  D选项属于宾语缺失,“耐人寻味”是一个形容词,不能用“一种”来修饰,后面应该加一个名词作宾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B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识记能力。《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具有叛逆的性格,以他的叛逆,是不可能对“人情练达”这样的`对联十分喜爱的。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6.A 7.C 8.B

  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乡土性”这一概念在文章第一段“农业直接取

  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找到。

  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A项说的“从心所欲”在文中的表述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见“从心所欲”并非指人和人彼此了解熟悉后的自由。由此也可排除B项。D项在原文的表述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所以D也可以排除。

  8.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在原文中表述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原文说的“礼俗”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因此B错。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高考试题及答案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高考试题及答案。

  A.天将以廉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政事堂 诣:前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9.C 10.B 11.D

  12.(1)(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2)(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9.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浼:央求;请求;恳求。

  10.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首先要读清提干,圈定答案位置。运用排除法即可解答,从而选出“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选项。②⑤⑥选项均不是廉希宪的举止。

  11.第11题对文章综合信息的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段落,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很显然D选项错误,并未举荐给元世祖。

  1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1)“亿”“差”各1分,句意1分;(2)“展”1分;句意1分;(3)省略部分1分;“肃”“执”各1分;句意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13.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文言文断句

  要善于找出短文中的并列对举的成分,熟悉文言特殊句式,兼顾文言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解答此题要把握前后文及句意。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 2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

  第1题单选 依次在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得到了有效__________。

  ②然而,当地有关部门仍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__________ 在1998年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__________ 了一百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A.遏制 私自 修建

  B.遏止 擅自 营造

  C.遏止 私自 修建

  D.遏制 擅自 营造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在国内体育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B.美国政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里钻井的决定,引起国际环保组织怨声载道

  C.这部刚获得梅花奖的剧本深刻地揭示了新与旧、美与丑、文明与野蛮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工业经济海外联谊会第一批发展团体会员上百家、海内外理事近百人,已成为本市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众的社团。

  B.文章中间某些方位的说明仍欠模糊,如“土地上”的表述不明,应该为“画面上部右侧”,这才能把“挖井人”的位置确定下来。

  C.一条广告语的好坏,不仅在于文字的精致,构思的巧妙,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

  D.适度的自我批评,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越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衡。

  参考答案:D

  第4题单选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倍增(成倍地增长) 倍尝辛苦 股份 恰如其分(办事的做法正合适)

  B.毕露(全部显露) 毕恭毕敬 辨析 辩才无碍(泛指能言善辩)

  C.雏议(自己的议论,谦辞) 雏凤展翅 假寐 不假思索(无须假装思考)

  D.厉行(严厉实行) 厉精图治 精萃 出类拔萃(品德才能超出常人)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 选用下面的句子为文段填空,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湖上也好,山上也好,天空中也好,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到处都在动,都是不均衡,是离奇变幻,是光怪陆离的阴影和线条的无穷的混合和错综,而万物之中却隐藏着宁静、柔和、统一和美的必然性。

  ①没有一丝完整的线条②没有一个同样的瞬间 ③没有一片完整的色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参考答案:B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

  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第7题单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审美因素。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 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鲁迅路口(节选)

  张承志

  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是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

  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坐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阴道、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

  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避,他早就明言宁愿速朽。但是,毕竞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众多问题。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寻觅到了这里。

  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

  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我没有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能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因为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工夫。这么说,我寻思着,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捉摸着这里的线索。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

  第11题简答 作者专程来瞻仰鲁迅的故居,为什么过其门而不入?

  参考答案:城市在粉刷装修,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许多人以鲁迅为饭碗,使作者兴趣索然,全没有了当初的美好感觉。

  第12题简答 冬雨中的那一次初访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为什么两次写那次初访?

  参考答案:留下了新鲜而亲切的印象。两次写那次初访,一是为了与现实作对照,二是为下文由于失望而过鲁门而不入,结果获得了新的发现作铺垫。

  第13题简答 文章结尾一句“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从全文看,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面对鲁迅故居路口的变化,追寻他选择文学创作之路的原因。他认识到应当从鲁迅的留学经历中寻找答案,鲁迅的选择应当与秋瑾和徐锡麟有关。

  第14题简答 写出表现作者冬雨中初访绍兴时心情的词语。(至少写出4个)

  参考答案:令人愉快,盼着再重复,感觉非常新鲜,亲近的冲动。

  第15题简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探寻鲁迅的足迹,也思考鲁迅的同乡秋瑾与徐锡麟可能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以“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开头,以“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结尾,表现了对鲁迅故居路口变化的不快。

  C.文中对冬雨的那一次初访鲁迅故居的描写充满诗意,却不肯言明时间,是因为对作者来说时间并不重要,“那一次”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

  D.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小时代”是指鲁迅生活的时代,是相对我们生活的大时代而言的。

  E.文章的标题“鲁迅路口”有深刻的寓意。在“鲁迅路口”,最能照出人们心灵的善恶美丑,也最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 A C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第19题简答 自古诗人以梅花人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个“早”字,请说说作者是如何突出“早”字的?

  参考答案:寒”突出了早梅凌霜独开;“不知”和“疑是”是从人的感觉上写出此株梅花与众不同,早于其他梅树而“花先发”。

  第20题简答 有人说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本篇可谓异曲同工,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同:张、王二诗都是先疑为雪,后知是梅。

  异:张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王诗则从嗅觉上写出梅的香气,并由此判断出那不是雪。

  五、阅读下面苗得雨的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第21题简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

  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提问要求,既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又保守了秘密。

  请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略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4-02

天津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3-03

2017年福建高考《语文》备考训练题与答案03-16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04-02

福建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及答案12-01

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03-30

福建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3-07

2017高考语文考试巩固试题「带答案」12-09

福建高考英语口试试题集合11-18

2017年高考语文综合巩固试题及答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