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试题考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10-04 22:57:56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试题考试题及答案

  怎么样提高语文的成绩的呢,多做题是非常重要的。高考语文试题考试题及答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高考语文试题考试题及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 (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踹(chuài)水  竞(jìnɡ)赛      蘸(zhàn)酒     擂(l?i)鼓助威

  B.跋涉(sha)      陡(dǒu)峭      攀登(dēnɡ)      餐霜饮雪(xiě)

  C.善(shàn)良     谦逊(sùn)       璞(pú)玉       不事雕琢(zhuó)

  D.荆棘(jí)        飘泊(bó)       青苔(tāi)        红漆(qī)雕花

  A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的常用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A项注音全部正确。B项中的“餐霜饮雪(xiě)”,应读“xuě。C选项考查了形声字的问题,“谦逊(sùn)”应读“xùn”。 D项中“青苔(tāi)”应读“tái”。  第2题的A项中的“凄婉惆伥”明显应该是“惆怅”,B项中的“精悍”,D项中的“典藉”也都比较容易识别出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彷徨      愁怨      寂寥静默      凄婉惆伥

  B.顾盼      精捍      步履稳健      风神潇洒

  C.睿智      禀赋      崇高品质      趋善避恶

  D.辩难      商榷      典藉满架      旁稽博采

  C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现代汉语的规范字形的能力。A.伥—怅,B.捍一悍,D.藉一籍。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        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        ,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        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          。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①题的第一个空应该选“只是”,表示“仅仅”的意思。“而是”“却是”表示语意的转折,所以不选。“总是”表示每次都这样,文意并未体现。第二个空前边有“一层层”,可以看出是极力修饰,因此不会是“点染”和“浸染”,应该是“渲染”。 第②题中应该是“星斗”满天。首先排除掉“星云”,其次是“星汉”,因为“星汉”指的是银河。第二个空前面有“薄雾似轻纱”,所以应该选“诗意朦胧”,因此答案为      D。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C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选项是属于谓语缺失,应该在“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前加上谓语动词“构成”。C选项属于“结构混乱”,应该去掉“依然坚强”。

  D选项属于宾语缺失,“耐人寻味”是一个形容词,不能用“一种”来修饰,后面应该加一个名词作宾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有不少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语谨慎、行事敏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

  C.《狂人日记》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旧中国几千年“吃人”的历史。在狂人看来,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与人互相牵掣,结成一个连环,难以打破。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D.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B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识记能力。《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具有叛逆的性格,以他的叛逆,是不可能对“人情练达”这样的对联十分喜爱的。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高考试题及答案

  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6.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6.A        7.C          8.B

  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乡土性”这一概念在文章第一段“农业直接取

  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找到。

  7.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A项说的“从心所欲”在文中的表述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可见“从心所欲”并非指人和人彼此了解熟悉后的自由。由此也可排除B项。D项在原文的表述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所以D也可以排除。

  8.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在原文中表述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原文说的“礼俗”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因此B错。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高考试题及答案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高考试题及答案。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3分)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3分)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2分)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4分)

  9.C        10.B    11.D

  12.(1)(3分)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2)(2分)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4分)(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9.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浼:央求;请求;恳求。

  10.此题考查筛选信息,首先要读清提干,圈定答案位置。运用排除法即可解答,从而选出“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选项。②⑤⑥选项均不是廉希宪的举止。

  11.第11题对文章综合信息的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段落,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很显然D选项错误,并未举荐给元世祖。

  1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1)“亿”“差”各1分,句意1分;(2)“展”1分;句意1分;(3)省略部分1分;“肃”“执”各1分;句意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丁太夫人忧,希宪公率族亲行古丧礼,勺 饮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恸 辄 呕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结 庐 墓 所 诸 相 以 居 忧 无 例 欲 极 力 起 公,相与诣庐,闻公号痛,竟不忍言。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13.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辄呕血/扶乃能起/既葬/结庐墓所/诸相以居忧无例/欲极力起公。 文言文断句

  要善于找出短文中的并列对举的成分,熟悉文言特殊句式,兼顾文言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解答此题要把握前后文及句意。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高考语文试题考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考福建语文试题及答案05-18

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0-23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09-07

成人语文高考试题08-01

2014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0-25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及答案06-08

天津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27

高考试题及答案评分参考按绝密管理08-25

英语高考试题07-06

小学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