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如何正确认识语文试题

时间:2024-05-30 07:36:59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正确认识语文试题范文精选

  语文考试历史悠长。不管是科举时代还是现在,也不管人们怎样痛加挞伐,语文考试始终不能取消。有语文教学,就有考试;有选拔,更得有考试。但怎样正确对待语文考试,却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猜题押题,或“题海战术”,或闭门造车,或任意歪曲,或鄙夷不屑,等等。总之深入研究者少,语文考试的弊端改起来难,这倒是实情。

如何正确认识语文试题范文精选

  说弊端难改,并非命题者不愿改。在悠长的历史中,无论谁命题,无论命题者怎样殚精竭虑,如履薄冰,慎之又慎,但对试题众口称善的情形,似乎少之又少。除了“考试”本来就不惹人喜欢,大概对“语文能力”的认识歧见过多,是更重要的原因。近百年来,虽有人对语文考试不断研究,认识也不断深入,但还远不能说尽窥其妙。

  20世纪30年代,“顶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之托,为夏季入学考试代拟语文试题。陈先生积多年阅卷经验,以为语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征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枉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278----287页《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陈先生阐述了他对语文考试的三点主张:1.足以体现汉语文特性的形式测验应试者语文能力的程度;2.便于阅卷评分,且能保证阅卷客观公正,即“无甚侥幸,或甚冤枉之事”;3.单考一篇作文,或考“语法”,都流弊甚多,所谓“应与前此异其旨趣”的“前此”,就是指此而言。他的这些主张,转换成今天大家熟悉的话,就是要改革考试方法,要用符合汉语特性而且具有可靠信度、效度、区分度的题目来考。根据这样的主张,陈先生除出了一道题为“梦游清华园记”的作文题,还拟了“对子题”,给出上句“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句。参考答案是“胡适之”(据说考生有对“祖冲之”的,也很好)。

  陈先生以为,对子形式简单,不仅能体现汉语文特性,而且有四条检测功能:可检测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条理”。对陈先生来说,语文考试命题,不过是偶尔为之的“余事”,但他丝毫没有轻看这件事。他以对汉语文的深邃理解,拟出“孙行者”这一道对子试题,并专为这道试题写了近五千字的论文(即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而且事隔三十年(1965年),又为这篇专论写了一篇300多字的“附记”。渊博如陈先生者,对一道三个字的试题如此看重,而对这道试题指责批评者仍大有人在,足见语文考试命题之难。

  陈先生对待“试题”,尚改革,重研究,积极探索,这是真正人文主义的精神。可惜他在语文考试方面没给我们留下更多的遗产,有限的尝试毕竟不能充分揭示语文考试的规律。而今天,在语文考试方面,不研究、不探索、不学无术却喜欢说长道短的风气,却似乎有点时髦,实不能不令人遗憾。

  所谓语文试题,其实是语文能力“问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各类文章作品,则是语文能力非问题化(或“小说化”、或“诗歌化”、或“论文化”、或“报告化”等等)的表现形式。是否善于实现这种“问题化”,是语文教学能否具有启发性的紧要关节。设计一组好的思考讨论题,往往是一堂语文课取得成功的基础。拟出好的语文试题,则是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至于像语文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的试题,对一定年龄段的学生,更具有语文能力“量表”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一组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鉴赏以及作文的试题,理应具有从各个维度上准确衡量语文能力程度的作用。

  但恰当地实现语文能力“问题化”,是非常难的。如果这件事情容易,那令人乏味的语文课早就绝迹了。陈寅恪先生又何至于为一道语文试题而费那么多精力呢?

  因为至今,我们尚不能对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各个维度上语文能力的层级说得很清楚。就拿阅读来说吧,有人诵读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很一般,有人理解能力很强但诵读能力很一般,这大概可以说明,诵读和理解虽同属阅读能力,但却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而同是阅读理解,精通此类文献而对彼类文献一筹莫展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一位诗人,未必能一定读懂一份装修材料说明书;一位公务员能迅速准确地概括出上万字调查材料的内容要点,到要他概括短短一首现代诗所表现的意象,却可能不着边际。至于写作能力,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就更大了。写散文足以在报刊上发表的人,写一份会议简报却可能根本不能用。《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就曾有过“才冠鸿笔,多伤尺牍”的慨叹,意思是说,有的人虽有冠绝群论的文才,却常常在一般书信的写作上出毛病。凡此种种,都说明语文能力的结构很复杂,究竟该怎样划分语文能力的维度,怎样准确划分语文能力的层级,是很难的事情。

  但如果因为很复杂,很难,就认为这件事可以不必去做,那就大错特错了。整体来说很复杂,不等于每一个局部都不可知。局外者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每天躬身实践于其间的人却可能早就深谙其规律。如果把语文能力暂限定在“可以在大面积上,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对高中程度的学生进行书面有效测试”的范围之内----尽管这种限定有很大局限性,但在对一件事情的整体说不清楚的情况下,能够说清其一个局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节选)

【如何正确认识语文试题】相关文章:

如何正确认识工程总承包10-09

如何正确认识刹车优先系统10-17

新手如何正确认识手刹和脚刹09-08

小升初语文试题句子精选试题08-20

小学语文试题测试题09-06

精选小升初语文试题10-24

语文试题分析08-09

中考的语文试题10-19

的中考语文试题07-28

语文试题与答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