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间:2023-03-02 17:49:59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2018

  一、(20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2017-2018

  1.用行楷书写下面的诗句。(3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选出给加点字注音和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答:( )(2分)

  A、带挈(qiè):提携。 热忱(chén):热情。

  B、尴尬(gān 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贿赂(lù):用财物买通别人。

  C、招徕(lái):招揽,招引顾客。 倏(shū)地:忽然,极快的。

  D、泰然处(chù)之:形容遇事镇定,毫不慌张。 臊(sào)子:肥肉。

  3、请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不要出现具体时间)(2分)

  去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在全 国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如今,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正在央视热播,唤起了观众对成语这一中国特有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此档节目4月18日始播,7月6日结束

  4、默写填空。(3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者贾祖章,著名生物科普作家。( )

  B、《巴东三峡》作者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 ( )

  C、《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北宋爱国诗人,字宋瑞。 ( )

  D、《水浒传》中,阶级压迫是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由于贪官的迫害,王进王明延安府,李逵刺配沧州道,杨志流落汴京城。 ( )

  6、下面一段话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6分)

  文化与修养共存,智慧与幸福同在。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护的。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③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④如果没有培养起对阅读从小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A、第 句语序不当,修改:

  B、第 句搭配不当,修改:

  C、第 句用词不当,修改:

  二、(40分)

  (一)阅读下面《自然的风》这篇文章,完成7——11题(15分)

  自然的风

  ①清晨,阳台那方的窗帘随一阵凉尽飘进来。想起昨晚友人从上海来电话,说酷暑难熬,真庆幸北京人的福份。

  ②不管白天没有树阴遮 拦的地方太阳多毒,晚上在树下乘凉,总有树顶微动的时候,“凉风下来啦!”还记得几十年前老人就这样欢呼。

  ③欢呼的是自然风。

  ④一年四季,早午晚夜,如果没有风,自然界能够如此生动么?如果没有风,就没有草花的摇曳、山岚的流动,没有“微风燕子斜”,天边落霞千姿百态的变化。

  ⑤如果没有风,就没有山雨欲来时,“风是雨的头”那种气势。至今城居无山,我也爱在阳台上看云盼雨,相信云龙风虎之说,更羡慕那些淳良的鸽手,平时漫步屋脊的竞也乘风展翅,绕着几十米高的烟囱飞旋,甚至不费力地蹲到烟囱顶上,是雨前的风使它们兴奋。兴奋的还有燕子,素常少见,不知道隐藏何处,据说气压低,逼得它们乱飞,那么它们吱吱尖叫着,该是在茫然中呼朋唤侣,就像马路上的行人,冒着突起的裹挟着雨丝和尘土味的风疾走,要寻个避雨的屋檐吧!

  ⑥如果没有风,暴雨也为之减色,只有风助雨势,雨助风威,才把千万道粗犷的雨线,刮得直注横飞,犹如千军万马,过处扬起滚滚烟尘。

  ⑦当然,倏忽而至的疾风猛雨,是自然界的动乱;更多平静的时候,风是轻的,柔的,缓的,如扇,扣拂,如吹, “吹面不寒”,比方阳历三四月,一阵风,加上几滴雨,草在不知不觉间绿了,或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纹如毂(hú有皱纹的纱),纸船也不愁吹翻。只是这种时候,除了有心人,都会忘了风的存在。此时风在帆上,“风正一帆悬”,想见千百里水程一帆风顺;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说风是无形的?你看窗上摇动的树影花光;该没有人说风是无声的,那催人笔墨淋漓作《秋声赋)的秋声,难道不就是风声么?

  ⑧“好大的西北风啊,……一二三四呼呼呼……”童年时这首快乐的欹,始终在耳边回响,不但在通红的炉 火边,听着户外的风声益觉得温暖的可贵;就是带着棉帽、裹着围巾迎风上学,西北风如刀片扎脸,手指冻僵,跳着脚前行,一哼起这歌儿,也就来了劲,来了勇气,乐观得热血奔流。

  ⑨天地间能够没有风么?能够只有“春风宜人”的温煦么?不,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也许因为年纪大了,易于怀旧,每逢擦抹窗台上的尘土的时候,总唤回少年时代的遐想,那是多么向往遥远的风沙,要出门投身向遥远的风沙啊。

  ⑩这我才懂得,为什么自然界那最诱人的叫做风景,叫做风光。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⑾说的是自然风。它是无可替代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是三百年前引出文字狱的两句诗;时过境迁,细心揣摩,这里面不是蕴着一种难得的情趣么?

  7、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正确的词语。(2分)

  (1)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2) :招呼朋友,呼唤伴侣。

  8、阅读⑤~⑧段,文章主要从哪四方面描写了自然风的力量?下面的概括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雨前轰轰烈烈的造势( )

  B.雨中风风火火的助威( )

  C.疾风猛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然( )

  D.冬日里寒风能带给人勇气,鼓舞人前行( )

  9、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表达了他的什么观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2分)

  答:

  10、联系全文,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从三级风到八级风,这才是自然界,这也才是人生”这句话?请按方框字数要求填空回答。(3分)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人生的经历不仅仅只是□□□□,少不了□□□□的时候。

  11、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从“雨”、“光”、“月”三个词语中任选—个,另写—个句子。(3分)

  例句:风在竹叶上,萧萧作响,在那听风声雨声的人,一枝一叶总关情。

  仿句 :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⑤段描写鸽子、燕子等动物在雨前的反常举动,展示了风带给自然界的变化和影响。

  B.第⑦段中作者借雨、草、叶等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将风写得具体可感。

  C.作者在文中引入和风有关的古代诗句、民间熟语,说明古人对自然风的研究十分深入。

  D.文章最后引用三百年前的两句古诗,说明作者领悟到了一种难得的情趣。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7题。(15分)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 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2分)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14、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吞”

  “啃”

  “品”

  15、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2分)

  16、第1自然段中“这个过程”指的是什么?(可应用原文,也可自己组织语言)(2分)

  17、对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的。(2分)

  18、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 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本文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8-20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3)小大之狱 (4)彼竭我盈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1)忠之属也 译文:

  (2)一鼓作气 译文:

  21、根据课文 内容填空。(4分)

  课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记述了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 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其中,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 的政治远见。

  第二段写战中,记述鲁军和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述了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了曹刿非 凡的 和卓越的 。

  三、作文。

  23、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捺,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捺,那么“人”字永远也组合不 到一起。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参考答案:2、D 3、《中国成语大会》正在央视热播 5、√√xx 6、A、④ 把“从小” 调到“培养”前 B、③ 在“养成”前加“能否’或去掉“能否” C、①“保护”改为“保存”

  7、时过境迁、呼朋唤侣 8、√√x √ 9、没有风会少了多少美的景观,这世界就不会这么生动。

  10、感悟(启迪、启示),风平浪静、疾风猛 雨 11、略 12、C

  13、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14、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 品:体悟(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16、 15、层递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16、盲目、不加选择的读书(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 17、下功夫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领悟精神,吸取养分 18、A

  19、参与 鄙陋、目光短浅 案件 充满 19、略

  20、得民心 深谋远虑 非凡的战略思想

  卓越的军事见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2-05

关于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1-16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06-08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含答案12-12

2017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二次月考试题03-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03-28

2017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12-04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5-25

初一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2-05

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