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知识及时复习可以让自己成长的更快,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提供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大家可以参考练习,更多习题练习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篇1
第一部分(共2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①摩 (suō) ② (tuí)唐 ③占 (bǔ) ④
(xuān)然大波 ⑤ (yíng)系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4分)
不能自己 迷迷糊糊 晶萤剔透 声名远扬 恣情悲痛
精神抖擞 得意之作 设计新颖 变换莫测 别俱匠心
错别字
改 正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的《童年》,课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B.《一面》选自《鲁迅回忆录》,记叙了作者在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况。文中所写的事情极平常,但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
C.《我的老师》以感情的线索贯穿全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依恋、回忆、思念“我”的蔡老师。
D.《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记叙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的事迹,也向我们介绍了有关中国建筑文化方面的内容。
4.按课文内容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等。(3分)
(1)赵普(922—992),字则平, _____政治家。
(2_____,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既壮阔又生动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 。
5.《童年》是作者_____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_____ 。《童年》讲述的是_____(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外祖母是一个 _____、充满了童心的老妇人的形象,她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5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某校需制作介绍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信息卡,挂在物理实验室的墙上。请你从下列信息中筛选出三则有效信息。(只需写出序号,多选不给分)(3分)
爱因斯坦 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②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③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④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⑤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⑥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筛选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材料一: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试验中得来。”
材料二:爱迪生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第二部分(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赵普传》)
7.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两处)(2分)
(1)普明日复奏其人
(2)且刑赏天下之刑赏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
(2)碎裂奏牍掷地
(3)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4)久之不去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10.研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1)请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2)这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1.第一段“小的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1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3分)
13.家里“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我”想像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像?(3分)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必然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89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15.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共40分)
20.作文。(40分)
你的周围,或许有这样的人:崇拜的偶像、尊敬的长辈、仰慕的名人、倾心的朋友……这些人活泼,清纯;勤劳,淳朴;诚实,守信;热情,无私……请你选择其中某一个人物,把他(她)介绍给大家,根据上面的提示,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用具体的事例刻画人物形象,注意运用细节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篇2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迹罕(hān)至 肿(zhǒng)胀 荒草萋萋(qī) 轻捷(jié)
B.确凿(zuó) 骊(lí)歌 书塾(shú) 延(yán)绵
C.桑椹(shèn) 讪(shàn)笑 幽寂(jì) 花圃(pǔ)
D.来势汹汹(xiōng) 攒(zǎn)动 丑陋(lòu) 人声鼎(dǐng)沸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恐惧 博学 贮立 吐绶鸡 B.脑髓 瞬息 菜畦 叮嘱
C.篱笆 相宜 诱人 沼泽 D.嫉妒 绣像 忧郁 蝉蜕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师提议寒假期间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B.繁华的王府井商业大街上,旅游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富丽堂皇的卢浮宫、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他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4.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C.《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既叙写了爸爸对“我”责罚的严厉,也表现了爸爸绵绵的爱意。
D.《丑小鸭》告诉我们:只要有美丽而善良的心灵,为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一定会成功。
5.以下这篇寻物启事有四处毛病,请找出并分析。(4分)
寻物启事
本人乘2路公共汽车时,不慎将一个从上海买回的黑色提包遗失在车上,内有学生证、身份证和现金若干。有拾到者请与××学校七年级(3)班×××联系。
启事人:××× 联系电话:×××
×年×月×日
(1) ;(2) ;
(3) ;(4) 。
6.综合性。(8分)
你班开展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对于烦恼,班里的几位同学在网上留下了一些奇思妙语。也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网名,并留言。(2分)
网名:常青树
留言:我的烦恼是鞋子中的一颗沙粒,它虽然很小,却是我前行中的一大障碍。
网名:云中鹤
留言:我的烦恼就是夏天的骄阳,炽热下,我只好走在他人的阴影里。
网名:______________
留言: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与烦恼有关的名言,然后写下你的探究结果。(3分)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②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亨利门肯
③烦恼,人生必尝之苦茶也,源于思,始于忧,以宽处世,以雅待事,必淡之。
——佚名
④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无俗的人,那是莫把烦恼放在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那是莫把烦恼放在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 ——罗曼罗兰
探究结果:
(3)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呢?请你给同学提出一些合理、积极的建议。(3分)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7.选文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请概括一下。(3分)
8.选文第二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9.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析选文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10.“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句话说明“我”已经长大了,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抄写在下面。(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1分)
12.解释词语。(2分)
(1)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 (2)指物作诗立就______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 (4)或以钱币乞之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1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的语句回答)(3分)
1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秋 韵
宗 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嘚嘚”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应是银杏吧。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在香山,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让人觉得,这才是秋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刻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吧。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那就待来生吧,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重今世的。清晨照例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的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黄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风庐散记:宗璞自选精品集》,有改动)
16.第①段中,哪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3分)
17.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9.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分)
三、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份快乐与人分享,就成了两份;一份烦恼向人倾诉,就只有了一半。这句话告诉我们,欢乐要与人同享,烦恼要善于倾诉。
生活中有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短暂的阴云。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验呢?请把你遇到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争取给你的烦恼画上一个句号吧。
请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