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合集
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期末考试临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整理了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合集,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吾其还也”应解释为: ( )
a.我们期盼回去啊 b.我们已经回去啦
c.我们还是回去吧 d.我们还要回来的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中“何兴之暴也”应理解为: ( )
a.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 b.他为何产生残暴之心啊
c.是什么让他暴跳如雷啊 d.为什么他要实施暴行啊
3.“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一句中“属”字通( )字。
a.阻 b.嘱 c.祝 d.助
4.“会当凌绝顶”后面一句是( )。
a.一览群山小 b.一览名山小 c.纵览江山小 d.一览众山小
5.成语“梨花带雨”见于谁的作品? ( )
a.孟子 b.王维 c.白居易 d.陶渊明
6.窦娥的三桩誓愿不包括: ( )
a.血溅白练 b.六月飞雪 c.三年亢旱 d.诛杀奸人
7.古典名著 《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 ( )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8.以下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 )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温柔敦厚。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d.思无邪。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句诗出自: ( )
a.《黑夜》 b.《黑眼睛》 c.《远和近》 d.《一代人》来自阳光大学生网
10.被曹禺认为“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
a.周朴园 b.周繁漪 c.鲁侍萍 d.鲁大海
11.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致大海》 c.《西风颂》 d.《我曾经爱过你》
12.作者鲁迅对阿q的批判态度是( )。
a.麻木不仁 b.哀其不幸 c.怒其不争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美誉的诗人是( )。
a.华兹华斯 b.歌德 c.普希金 d.雪莱
14.以下哪位诗人不属于现当代诗歌流派“朦胧诗群”的代表?( )
a.杨炼 b.北岛 c.余光中 d.舒婷
15.汪曾祺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
a.《受戒》 b.《邂逅集》 c.《羊舍的夜晚》 d.《大淖记事》
16.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收在哪本词集里?( )
a.《如梦令》 b.《易安居士集》 c.《漱玉词》 d.《声声慢集》
17.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 )。
a.《土地》 b.《泪水》 c.《我爱这土地》 d.《祖国》
18.以下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是:( )
a.哈姆莱特 b.威尼斯商人 c.亨利四世 d.浮士德
19.《变形记》的作者是:( )
a.格里高尔 b.尤奈斯库 c.卡夫卡 d.海明威
20.以下不属于英国“湖畔派”之一的诗人是:( )
a.华兹华斯 b.雪莱 c.柯勒律治 d.骚塞
二、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析汪曾祺小说《陈小手》的写作特点。
2. 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共20分;多答不会多给分):
1.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2.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a 3.b 4.d 5.c 6.d 7.d 8.a 9.d 10.b
11.c 12.d 13.c 14.c 15.b 16.c 17.c 18.a 19.c 20.b
二、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析汪曾祺小说《陈小手》的写作特点。
(1)短小,结构精巧:字少,但小说结构完整。散淡的开头,紧凑的“煞尾”,中间很从容。(4分)
(2)写人物的手法:多用侧面描写,人物对话不多。(3分)
(3)语言平实朴素,生活细节的片段给人以散文的感觉,随意、轻松。(3分)
2. 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普希金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战斗性,充满了作者抨击暴政、酷爱自由的主题思想。《致大海》正是作者屡遭流放囚禁的愤懑不平之作。(3分)
“大海”在诗中成为自由的`象征。诗人歌咏大海是同他对专制政治的愤懑反抗分不开的,也是19世纪20年代俄国反专制的革命情绪的集中体现。(5分)
全诗表现了诗人向往自由,忠于理想的情怀。(2分)
(简析题评分说明:学生答案应灵活对待,只要表达出以上答案的基本意思并能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不必要求字面上的完全一致。)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共20分;多答不会多给分):
1.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系统地阐明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学说,充分表现出曲折尽情、气盛言宜的特色,洋溢着波澜壮阔的气势美。(2分)
(1)论点深刻,论据雄辩。孟子针对现实矛盾,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总论点,并从王道可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王道何为(富民,教民)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这些观点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在孟子的这些论点面前,齐宣王暴露出爱牛而罔民的假仁、好战以求“大欲”的不义。针对统治阶级中的“民贱”思想,它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孟子用它来剖析事例,批判了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错误,论证了“推恩”的可能性与意义、“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祸害,使齐宣王理屈而屡陷困境。同时,孟子又援引多种比喻婉言晓谕,发出警告,列举虐政罔民、民不聊生的事实进行指斥,又使齐宣王难以置辩,不得不听取“发政施仁”的种种意见。(5分)
(2)论证严密,步步紧逼。孟子图全胜而不求速胜,以纵而后擒、诱而入套之法,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最终将论敌严严实实地罩住。对于敌论,在局部,他分割包剿,各个击破,逐城夺取;在总体,他边破边立,步步紧逼,穷追不舍。论辩一开始,齐宣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攻来,孟子敏察其意,虚与委蛇,避开其锋芒而又亮出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总论点。他由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肯定他有行仁政的基础,又以“百姓皆以王为爱”讽之,暴露其不肯“推恩”的错误,并引譬取喻,证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接着引征经典,论证“推恩”的意义与“不推恩”的恶果,然后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大欲”,证明这正是“不推恩”的原因;并经设喻类比,证明对“大欲”、“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这样就从根本上驳倒了齐宣王的霸道思想。紧接着,以一组假言判断推出“发政施仁”、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引得齐宣王表示有意图王,随即从分析“恒产”和“恒心”的关系入手,总提“富民”、“教民”的必要,进而阐述具体内容。(5分)
(3)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全文紧扣论题,分别从有基础、有可能、有必要、有办法等四个部分,以层进式步步深入地论证求霸有害,施仁无敌。这样,不仅各个局部的内容都密切环绕中心,在文字上也前后贯通,首尾呼应。例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心足以王矣”──“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其若是,孰能御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技巧之一。王道与霸道总携全局之比。从开头以羊易牛引出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到“不为”与“不能”、邹人与楚人,直到结尾“明君制民之产”与“今也制民之产”等等,对比层叠展开,起到突出矛盾、揭示本质、阐明意义的作用,又收取章法错综开合回旋之功效。(5分)
(4)本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凝练传神,分析推断精辟确当又不乏含蓄委婉之处。句法灵活多变。简短者每句一二字,若清露滴梧;繁丰处妙语连翩,似鼓角齐鸣。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又兼用叙述、说明、抒情,语势富于变化。句子的语气类型陈述、疑问居多,杂有祈使、感叹,且随处衬用虚词,语气抑扬顿挫自然。散句与排偶交错,疏密相宜。(3分)
2.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1)简约与深细相依
本诗文字之精炼,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一字一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是主人公眼中之景。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思乡之情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7分)
(2)静与动、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相映
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7分)
(3)景色与情思相融(情景交融)
可感的深秋之景,与无形的凄苦之情相通;用有形表现无形,具体生动。“小桥流水人家”,是常见的景色,但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一处,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可谓情景妙合无痕。(6分)
(论述题评分说明:学生答案应灵活对待,只要表达出以上答案的基本意思并能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不必要求字面上的完全一致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2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 D )中叶的诗歌305篇。
A、战国 B、东周 C、秦汉 D、春秋
2、( B )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A、《诗经》 B、《楚辞》 C、《国语》 D、《史记》
3、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 )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4.《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 B )
A.于嵩读《汉书》事 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 A )
A.“顺民之天”以治国 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 C )
A.句句骈偶 B.通篇押韵
C.主客对话 D.借景抒情
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 D )
A.自然天成 B.因情造景
C.融情入景 D.移情于景
8、《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9、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10、《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 D )
A.山水诗 B.送别诗 C.悼亡诗 D.爱情诗
11、《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
A.正面刻画 B.侧面烘托 C.对比反衬 D.类比彰显
12、在元曲四大家中,( C )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郑光祖
13、《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B )
A 南、风、雅 B 风、雅、颂 C 雅、颂、南 D 颂、南、风
14、《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5、《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D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16、《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D )
A 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 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 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D 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
17、《汉书》所属的历史编纂体例是(C )
A 编年史 B 纪传体通史 C 断代史 D 国别史
18、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 A )
A 善于描写隐秘难言的爱情心理
B 政治上的讽谕与抒情相联系
C 借托史事,寄寓吊古伤今之意
D 以华美辞藻取胜,抒写艳情
19、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20、《爱尔克的灯光》中,引发作者对人生道路进行思索的是(A)
A.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B.爱尔克的灯光
C.姐姐的死讯
D.田野里的一线光、一个亮
21、唐代小说的主要形式是( B )
A.志怪小说 B.传奇小说 C.志人小说 D.话本小说
22、( A )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
A孟浩然 B祖咏 C裴迪 D杜甫
2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作者是( A )。
A王小波 B张贤亮 C史铁生 D贾平凹
24、( B )的诗歌是唐代社会由盛至衰的形象记录,故被称为诗史。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25、中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D )
A元稹 B卢仝 C孟郊 D白居易
26、( B )开创了豪放词派。
A辛弃疾 B苏轼 C晏几道 D吴文英
27、宋词的婉约与豪放自( A )开始。
A柳永 B李清照 C李煜 D晏殊
28、唐宋八大家之首是( C )
A柳宗元 B王安石 C韩愈 D苏轼
29、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 C )四人
A孟郊 B王维 C骆宾王 D杜审言
30、易安居士是( A )自号。
A李清照 B柳如是 C白居易 D上官仪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解释画线词。每词2分,共10分。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1)初: 从前
(2)寤生: 出生时脚先出来
(3)惊: 受到惊吓
(4)恶: 厌恶
(5)亟: 多次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诗经.氓》的主要情节和主要叙事特点。
答:本诗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反映弃妇命运的小叙事诗之一。这首诗意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女子自述的形式,写了她的恋爱,结婚,以及后来无辜被弃的经过,谴责了丈夫休弃她的负心忘义行为,态度决绝,感情色彩脓重。诗歌通过弃妇的不幸得家庭生活与婚姻悲剧,揭露“二三其德”的男子冷酷无私和对妇女任意欺凌,从而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为妇女的`低下的任人摆布的社会地位作不平之鸣,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和一定的民主精神。
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的紧密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叙事中包含感情,在抒情中有又能交待出时间的进程,运用寓意深刻而又浅显平易的比喻表现主人公的感受,主题鲜明。
2、《史记.项羽本纪》中选择了哪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项羽的一生?
答:《史记·项羽本纪》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为突出人物性格,作品重点选择了三个重大历史事件:
一是巨鹿之战,突出项羽在建立卓著战功过程中的英雄气概;
二是“鸿门宴”,着重揭示项羽英雄性格中的悲剧因素,如轻信于人,缺乏主见,沽名钓誉,怀疑亲信,从而失去人心等;
三是“垓下之围”,这是项羽最后失败的英雄悲歌,以“四面楚歌”为背景的“别姬”、“三胜”楚军的壮举,都充分显示其悲剧英雄的本色。
四、作文(40分)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内容切题,思想感情要积极健康
4、条理清晰
5、书写规范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3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1.“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出自 ( )
A.《韩非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2.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 ( )
A.《幻灭》
B.《虹》
C.《霜叶红似二月花》
D.《子夜》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3.下列诗句出自闻一多的《发现》的是( )
A.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B.啊,我年青的女郎!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4.《背影》为刻画一个慈父的形象重点描写的是 ( )
A.人物的语言
B.人物的行动
C.人物的背影
D.人物的画貌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5.《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 ( )
A.表演艺术家
B.文学家
C.美学家
D.语言学家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6.下列作品中属于四言诗的是 ( )
A.《从军行》
B.《国殇》
C.《关山月》
D.《短歌行》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7.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
B.李清照号青莲居士
C.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作诗最多的诗人
D.辛弃疾是宋词史上作词最多的词人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8.柳永《八声甘州》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的修辞方法是 ( )
A.象征
B.拟人
C.借代
D.比喻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9.《季氏将伐颛臾》所运用的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 ( )
A.虎兕出于柙
B.先王以为东蒙主
C.是社稷之臣也
D.且在邦域之中矣
20xx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试题:1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
A.杜甫
B.韩愈
C.刘禹锡
D.自居易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篇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季氏将伐颛臾》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治国以法、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C.隆礼重法、为政以德
D.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李白
D.杜甫
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 )
A.《季氏将伐颛臾》
B.《寡人之于国也》
C.《大同》
D.《郑伯克段于鄢》
4.《史记》中,用来记叙诸侯事迹的是( )
A.世家
B.本纪
C.列传
D.书
5.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A.《诗经》
B.《楚辞》
C.《乐府诗集》
D.《论语》
6.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 )
A.旧题乐府
B.新题乐府
C.绝句
D.律诗
7.在下列诗歌中富有理趣的是( )
A.《氓》
B.《蜀相》
C.《饮酒》
D.《从军行》
8.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
A.杜甫
B.李白
C.陆游
D.白居易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偶
10.下列哪位作家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
A.辛弃疾
B.苏轼
C.柳永
D.王安石
11.《报刘一丈书》是一篇( )
A.书信体记叙文
B.书信体议论文
C.书信体抒情文
D.奏章
12.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是( )
A.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B.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C.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
D.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1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
A.设景抒情、时空跳跃
B.设景抒情、多用比兴
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D.借景抒情、多用比兴
14.《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
A.帝国主义
B.中国的奴隶制度
C.资本主义
D.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15.《选择与安排》一文提出做文章最重要的是( )
A.搜寻材料
B.要有创作的灵感
C.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D.选择与安排
16.“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段话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对比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演绎法
17.梁实秋早年参加的文学社团是
A.新月社
B.左翼作家联盟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8.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王不归罪于年成不好。
B.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向东眺望。
C.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私下认为那是过去的事了。
D.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诏书急切而严厉。
19.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 )
A.《骆驼祥子》
B.《断魂枪》
C.《茶馆》
D.《月牙儿》
20.曹禺创作的第一部剧作是( )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1~23小题:
有问之,对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从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21.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孳:
天:
爪:
离:
22.请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23.郭橐驼所说的“植木之性”是什么?(2分)
(二)阅读曹操《短歌行》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4~26小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燕,心念旧恩。
24.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沉吟:
枉:
存:
契阔:
25.请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译成现代汉语。(4分)
26.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三)阅读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7—29小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7.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4分)
28.分析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4分)
2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一)阅读《麦琪的礼物》结尾的一段文字,回答30~32小题:
德拉哭了之后,在脸颊上扑了些粉。她站在窗子跟前,呆呆地瞅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来给杰姆买一件礼物。好几个月来,她省吃俭用,能攒起来的都攒了,可结果只有这一点儿……
房里两扇窗子中阃有一面壁镜……
她突然从窗口转过身,站到壁镜面前。她的眼睛晶莹明亮,可是她的脸在二十秒钟之内却失色了。她迅速地把头发解开,让它披落下来。
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
她穿上褐色的旧外套,戴上褐色的旧帽子。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间,下楼跑到街上。
30.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揭示人物心理的?(4分)
31.这样的写法对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好处?(4分)
32.从前面文字中可以反映出德拉心理上的哪些变化?(2分)
(二)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33~35小题: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33.“悄悄的我走了”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34.“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姿态?(4分)
35.《再别康桥》最后一节诗与第一节略有重复,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往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36~38小题: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36.谈海的用意是什么?(2分)
37.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海具有怎样的.品格?(4分)
38.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4分)
四、作文:50分。
39.题目:团圆
要求:A.必须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B.不能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3.【答案】B
4.【答案】A
【解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世家是《史记》的编写体例之一。
5.【答案】A
6.【答案】A
【解析】曹操《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属于汉乐府《相和歌·平调曲》。
【错误分析与防范】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新、旧乐府诗的概念。如果只对乐府诗有一个大致模糊的印象,往往会对此类细节问题作不出正确的回答。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陆游的诗现存九千三百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
9.【答案】A
【解析】《无题》这首诗的末尾两句,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比喻忧愁的千古名句。忧愁本来是一种情绪,但作者将之比作一江东去的春水,连绵不绝,使这种抽象的东西有了可感知的形象,使读者受到直接的感染。因此A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宋词表现生活内容狭窄的局面到苏轼才开始有所转变,苏轼以其志向高远、托情言志、胸襟开阔、激情豪放的创作手法,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因此,本题应选择B项。
11.【答案】A
【解析】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宗臣(1525--1560),明代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一些无耻之徒奔走钻营于严府门下,趋炎附势,丑态百出。在这种情况下,宗臣在回复刘一丈的信中,借题发挥,尖刻地讽刺了明代官场中的丑恶现象。故本题A项正确。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A
20.【答案】A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07-20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09-26
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06-20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07-03
大学语文试题和答案09-12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04-23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07-14
2015年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精选05-21
2017年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