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咸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11-01 11:00:06 雪桃 语文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咸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检查参考者的学习能力和其它能力。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咸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咸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伧俗(cāng) 襁褓(qiǎng) 峰峦(lán) 广袤无垠(mào)

  B.踌躇(chú) 臆测(yì) 蓦然(mó) 消身匿迹(nì)

  C.芳馨(xīn) 拮据(jí) 招徕(lái) 忍俊不禁(jīng)

  D.稽首(qí) 嘉肴(yáo) 扶掖(yiè) 吹毛求疵(cī)

  【考点】字音字形

  【答案】B

  【试题解析】A峰峦(luán) C拮据(jié)忍俊不禁(jīn)D扶掖(yè)这是个整体认读音节,注意拼写。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腻烦 荫庇 慰藉 眼花瞭乱

  B.谮害 真谛 雷庭 根深蒂固

  C.帷幕 推祟 孪生 通宵达旦

  D.隔膜 骊歌 伫立 相形见绌

  【考点】字音字形

  【答案】D

  【试题解析】A眼花缭乱 B雷霆C推崇

  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长期的积累运用才可以夯实基础,少出错误。

  3.下列各项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获奖作文是他经过认真构思,反复修改后处心积虑写出来的。

  B.小明同学长着一张普普通通的脸,无论他走到哪个地方,都会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C.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不绝于耳。

  D.小军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考点】词语成语

  【答案】C

  【试题解析】A、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用在此句不符合句意。B、鹤立鸡群: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和句中“长着一张普普通通的脸”相矛盾。D、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用在此不符合句意。C、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在此句中可表示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一直不断,运用是正确的。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波浪高昂的战斗激情。)

  B.“挑衅”“炫耀”“目空一切”“油嘴滑舌”(这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同。)

  C.在5月到来之时,那千百年来蕴育过无数生命的大沼泽,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这句话中画线部分是主语。)

  D.荣获“最美乡村医生”称号的藏族医生洛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考点】修改病句修辞方法词语成语

  【答案】C

  【试题解析】C“大沼泽”是主语。“在5月到来之时”是状语,“那千百年来蕴育过无数生命” 是定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家》《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

  D.《伊索寓言》中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的人,《蚯蚓和狐狸》嘲讽吹牛皮说大话的人。

  【考点】文学常识

  【答案】A

  【试题解析】A《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不是“秦汉以来”。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稍远处是一重重长着青冈树的山岗,近处则是一重重种满玉米的丘陵坡地,波浪一般腾向远方。②我看清周围都是玉米地,密密的青纱郁郁葱葱,一望无际。③天渐渐亮了,西天起了一层厚厚的云,可是东边的山坡,涌出明亮的朝霞,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④西望,最远处是一派连绵青山,那是县城附近的西山,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⑤丘陵之间,蜿蜒着一条修好了很多年但迟迟未能硬化的乡村土公路,在夏天长满杂草,展现勃勃的生机。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④①⑤  C.③①④⑤② D.②③④①⑤

  【考点】语言的连贯

  【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前后句描写内容、观察次序及句子间的相邻关系来确定顺序。如:第4句的“最远处”和第1句的“稍远处”,第4句的引出“丘陵”和第5句的“丘陵”具体描写等等。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6~9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6.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7.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其境过清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无语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文阅读

  【答案】6.C

  7.D

  8.A

  9.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

  ②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试题解析】6、C毛:就是地面的草、庄稼等植物、植被的意思。深入不毛的意思是:深入不长草的地方。这里“毛”活用为动词翻译为“长草”。

  7、A.躬耕于南阳:在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从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以其境过清:因为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表并列连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连词

  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者都为助词,翻译为“的”

  8、A.对“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的原因理解有误。五次提到“先帝”表达出孔明对先帝与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道出了二人荣辱与共、君臣知遇的历程,也向后主言明他身为丞相忠君爱国、光复汉室的忠心。同时也能打动、鼓舞刘禅追念先帝的教导,奋发图强。

  9、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猥自枉屈”中的“猥”是降低身份的意思。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中“善”是“好”的意思;“雅言”指“正言”。

  三、默写

  8.默写古诗词。

  ①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②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 咏梅》)

  【考点】古诗文默写

  【答案】①但使愿无为②忽如一夜春风来③潭影空人心④只有香如故

  【试题解析】都是上下句默写,难度不大。千万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9.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①~②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考点】古诗鉴赏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行联接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②B

  【试题解析】①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时,从修辞手法入手,这两句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写出国家政治形势的动荡和个人的命运的凄惨无依,二者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二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

  ②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在零丁洋上慨叹自己的孤苦零丁。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的痛苦心情。

  五、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0.阅读《照相师》一文,完成12~15题。

  ①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②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二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可以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像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③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④于是,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也有搀扶着老人的。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

  ⑤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⑥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们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⑦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躲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她去屋子里。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⑧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间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一样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茴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⑨吃过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母亲笑笑,看着女儿。小茴低头不语。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睛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⑩她站到月季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料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一见面,她就把我我吸引了。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子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2.第②段中画线的两个"焦点”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完全文,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照相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段画线句有何言外之意?”照相师临时想出谎言"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引出下文对本文主人公小茴的描写。

  B.文中喜欢照相的女孩们和不喜欢照相的小茴形成正反对比,显示出两种类型的女孩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

  C.文中第两处画线句运用神态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茴害羞的神情.表现出小茴腼腆的性格。

  D.文中主要通过刻画喜欢照相的女孩们,表现了人们向往美好事物的主题思想。

  【考点】记叙文阅读

  【答案】

  12.不相同。前一个“焦点”是指照相师要寻找的喜欢照相的顾客;后一个“焦点”则是指照相师受到村里人的欢迎,成了村里人关注的集中点。

  13.敬业,对照相艺术一丝不苟;有良心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平;细心,善于观察;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富有爱心。

  14.暗示小茴人的美重在心灵美,只要心底善良,性格开朗,即使身体有点缺陷,也会令人喜欢。“照相师临时想出谎言”这一情节的作用是为了进一步唤起小茴的自信,同时也使照相师的性格特征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5.C

  【试题解析】

  12、理解词语的含义。“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寻找焦点的人指的是照相师寻找要照相的人,“焦点”在这里就指的是照相师要寻找的喜欢照相的顾客。“首先成了焦点”是指照相师的外貌、职业等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成了最受关注的对象。

  13、考查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结合人物的职业,从人物描写和人物相关事件去分析概括。第四段人物描写“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体现出照相师的专业水平高,敬业,对照相艺术一丝不苟;从1、发现小茴的疤痕2、给小茴搭配月季,认真巧妙的拍照3、对小茴“说谎”,鼓励她等等,都能概括出照相师是一个观察仔细、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

  14、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一见面,她就把我我吸引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即使有点缺陷,但只要心地善良、开朗乐观、自信,就会吸引别人喜欢。”“照相师临时想出谎言”是为了进一步鼓励小茴建立自信。在文章的人物塑造上,这一情节让照相师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

  15、A.”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一句通过转折引出下文对本文主人公小茴的描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喜欢照相的女孩们和不喜欢照相的小茴形成对比,是为了设置悬念。

  D.文中主要刻画的不是喜欢照相的女孩们,而是照相师。

  11.阅读《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一文,完成16~19题。

  ①英雄,是一个国家辉煌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但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诋毁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严重扰乱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应当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英雄被糟蹋,历史被抹黑,就会自毁根基乃至失去未来。我们必须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

  ②纪念英雄是人类的良知,也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美国拥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者显然离不开美国精神,而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自身历史的尊重和对本国英雄的崇敬。法国也有厚重的英雄历史、英雄文化和英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国人对英雄的纪念和缅怀都不会褪色。相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英雄,历史虚无主义就会趁虚而入,就会陷入国家向何处去的困惑。在这方面,苏联以及东欧一些国家有着深刻的教训。戈尔巴乔夫时期,受“新思维”影响和西方敌对实力蛊惑,苏联历史观发生了动摇。苏联解体后,处于历史变动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对某些重要历史问题没有形成共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度盛行,否定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与作用,否定苏军在战胜纳粹德国、解放欧洲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于是,苏联女英雄卓娅被描绘成一个精神病人,舍生堵枪眼的马特洛索夫被描绘成一个少年犯。否定本民族英雄、否定这段历史直接后果就是认为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人类文明大道,而放弃社会主义才是回归人类文明的正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对否定我们国家和民族英雄的错误思潮予以回击,高扬崇尚英雄的优良传统

  ③铭记历史,坚决回击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的错误思潮。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三年以后,......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铭记历史,就要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铭记那些在反侵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我们要认清歪曲历史言行背后的真正图谋,有根有据、有理有力地揭穿那些污蔑英雄的不实之词,防止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造谣惑众、歪曲历史。

  ④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坚决追究损毁英雄形象者的法律责任。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在精神层面,应从法律上设立有关缅怀英雄的重大纪念日,建立或修缮纪念碑和纪念馆。2014年,我国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使纪念烈士成为法律规定的倡导全民纪念英烈的国家仪式,就是这方面的有力举措。在物质层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提高对英烈的奖励和抚恤标准。此外,要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惩处那些造谣惑众的“网络推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英雄形象。

  ⑤着力培训敬重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要形成人人崇敬英雄的良好社会文化生态,也要使这种社会文化生态更符合公众的价值标准,使英雄形象更接地气,更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比如,应客观理性地评价英雄。英雄首先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也有平凡的一面。不能因为其生活中平凡的一面就否定其英雄壮举,也不能因为其是英雄就不能有平凡的一面。

  16.下面句中加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诋毁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试分析第②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

  B.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一批抗战老兵组成方阵,接受检阅。这一事例也可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这是对歪曲历史、亵渎英雄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i额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

  D.文章第⑤段认为要客观理性地评价英雄,要营造崇敬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要努力维护英雄的完美形象,不允许对英雄的不足说三道四。

  19.生活中除了有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外,还有哪些对待英雄的不正确做法?请列举一例,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议论文阅读

  【答案】

  16.不能去掉。“大肆”一词用在这里表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诋毁英雄已到无所顾忌的程度,如去掉就不能体现这种严重程度。

  17.先提出“纪念英雄是人类的良知,也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的观点,接着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论证这一观点,然后得出“必须对否定我们国家和民族英雄的错误思潮予以回击,高扬崇尚英雄的良知传统”的结论。

  18.B

  19.示例:一些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出现了神化英雄的现象,其中有夸张、雷人的虚构场景,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被称为“抗日神剧”。这些“抗日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把英雄表现得特别神勇,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当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绘成唾手可得,恐怕现在人们就很难了解和反思为何这场战争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试题解析】

  16、这里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步骤:词语的本义+词语的语境义(表达效果)+去掉后的变化。

  17、第2段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句是分论点,中间是举例进行正反论证,最后是得出结论。概括时注意提炼要点。

  18、A本文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

  C.中心论点不能是“英雄”一词的内涵。必须是态度明确、统领全文的一句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必须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

  D.对文章第⑤段的论点理解错误。“社会文化生态”是要形成人人崇敬英雄的良好社会文化生态,也要使这种社会文化生态更符合公众的价值标准,使英雄形象更接地气,更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

  六、语言表达(共1小题)

  12.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日常交际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礼仪用语。请阅读下面表格中列出的集中交际情景中常用的礼仪用语,完成后面的题目。

  交际情景 礼仪用语 交际情景 礼仪用语 交际情景 礼仪用语 交际情景 礼仪用语

  初次见面 久仰 好久不见 久违 宾客来到 光临 请人别送 留步

  请人原谅 包涵 请人帮忙 劳驾 麻烦别人 打扰 托人办事 拜托

  小宇、小浩越好六点钟到小浩家集合,一块去打羽毛球。小浩因临时有事外出,来不及通知小宇,请爸爸在家等小宇并向小宇解释。小宇准时赶到小浩家。请你发挥想象,把二人见面的情景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运用上面表格中相应的礼仪用语(至少两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口语交际

  【答案】示例:“叔叔好!请问这是小浩家吗?”“你好!这是小浩家,我是他爸爸。你是小宇吧?欢迎光临!”“是的。叔叔,小浩呢?我们约好一起去打羽毛球的。”“小浩临时有急事出去了,来不及通知你,请多包涵。”“没关系。我们下次再约。”“好的。”“谢谢!请留步。再见!”

  【试题解析】此段情景对话要求注意的几点:

  1、人物身份和人物关系

  2、对话内容要清晰有条理

  3、礼仪用语要恰当

  4、情节完整

  七、语言文字运用(共1小题)

  13.希望中学正在开展“预防电信诈骗”综合性学习活动。材料组已收集了一些材料,请你阅读这些材料,完成①~③题。

  【材料一】诈骗分子用网络虚拟电话冒充公安局的电话,打给退休在家的张女士,自称是某公安局的警官。诈骗分子称张女士涉嫌犯罪,要求她把自己的银行存款打入指定的银行账户,以协助调查。半信半疑的张女士通过查询得知,某公安局的电话与来电号码是一致的。惊恐之下,张女士将十几万打入了对方提供的账户。等她意识到被骗时,痛悔不已。反诈骗专家说,公安机关执法期间要向老百姓了解情况时会当面询问当事人,不会电话要求你往银行帐户存钱。近年来,这类案件令群众的损失每年高达上百亿元,许多受害者除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承受着心理的痛苦。

  【材料二】电信诈骗是指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受害者对这类案件了解不多,缺少警惕,容易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透露身份和银行卡信息,甚至向陌生人的账户存钱。有些受害者接到这类电话,思想就被骗子控制了,不能及时询问亲友,或打电话给公安机关了解情况。我们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多了解这类骗局,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

  ①请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材料一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预防电信诈骗,增加对这类诈骗的了解,宣传组编写了一个知识卡片,请你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将其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洁,表意清楚。)

  预防电信诈骗小知识

  1.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

  2.接到不明电话要询问亲友或及时报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增强大家的防诈骗意识,请你编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综合性学习

  【答案】①电信诈骗让群众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带来心里痛苦。②要点:不要透露身份和银行卡信息,更不能向陌生账户存钱;要警惕自称是公安局打来的电话;公安机关不会电话要求群众往银行账户存钱;多学习防骗知识,增强防骗意识。③略

  【试题解析】①概括材料一的内容时注意是分总关系,用最后一句话提炼即可。

  ②知识卡片,材料中“受害者对这类案件了解不多,缺少警惕,容易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透露身份和银行卡信息,甚至向陌生人的账户存钱。有些受害者接到这类电话,思想就被骗子控制了,不能及时询问亲友,或打电话给公安机关了解情况。我们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多了解这类骗局,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除去已有的,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提炼。

  ③编写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用上下句(对偶的修辞),也可以用比喻、拟人等比较常见的修辞。如:

  1、增强防范意识 远离电信诈骗

  2、撕破电信诈骗的“外衣”。

  八、作文(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比”是一个会意词,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一类物进行比较。比,是生活中

  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之间有的比成绩,比品德;也有的比穿着,比享乐.....在社会上,有的比创造,比贡献;也有的比地位,比权势......

  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羁绊。

  请以“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拓展:

  中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方法及备考提示

  (一)语言运用【命题范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要“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根据上述要求,语言运用类试题命题的范围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如广告词、颁奖词、颂扬语、宣传语、发邮件等。

  【命题方法】

  语言运用类试题在命题上常见的方法:设计题干,提出要求,讲明事项。如2006年成都市中考题:

  四川旅游局决定于6月20日在成都召开旅游商品展览会,假如资阳市旅游局聘请你参加资阳参展的宣传方案设计,请根据宣传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请你为资阳的参展活动拟一个宣传主题;

  (2)请你确定宣传的主要手段;

  (3)请你为资阳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一则广告。(设计的广告语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备考提示】

  解答这类试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表达要文从字顺。例如为上文资阳的参展活动拟的宣传主题“旅游景点风光秀丽,土特产品物美价廉”就比较通俗,比较好理解。

  2.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例如上文要求为资阳的风景名胜或土特产拟的一则广告,其中写龙泉、三岔湖的“龙泉美如画,三岔画中无”,语言运用就通而不俗。

  3.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例如给某理发店写的楹联“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中的“毫末”、“顶上”巧扣“理发”,语义双关;“顶上”(最好)一语,还道出该店理发师技艺的高超。

  下面题型也要注意。如2006年南京市中考题:

  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只消将下联中“深情怀旧”移到“周树人”后面,成“周树人深情怀旧”即妥。此题既考语言运用,又考对联写法,还考内容理解,一箭三雕。

  需要注意的是:

  1.语言运用要严谨而不要随意,可诙谐而不可轻浮,讲通俗而不讲寡俗。语言是不可以亵渎的,尊重祖国语言,就是尊重我们的民族,就是尊重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尤其是对待成语,在用谐音字等改动成语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有多逗笑,有多“惹眼”,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是否亵渎了语言。

  2.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要把握得当,不要一味吹捧。需知一切不实之词,既害人,又害己。

  总之,语言运用,最终是为实现“发展语文能力”的目的,又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要用、随时随地都用得上的,因而在中考试卷中,占分不多,却每份卷几乎都有,切不可忽视之。

  (二)语文综合实践【命题范围】

  语文综合实践类命题针对学生初中阶段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况,考查:

  ①语文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相关联系的内容。

  ②语文学科与生活的亲密关系的展示。

  ③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体现。

  【命题方法】

  ①给考生一次深入实践的机会,要求考生提出活动的题目,确定活动的主题。

  ②给考生提出活动的内容,让考生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

  ③考查学生在活动中显现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收集、观察、分析、体验、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

  【备考提示】

  将中外文学名著阅读积累融入语文综合实践类试题中,是2006年出现的新尝试。

  看2006年南京市中考题:

  活动初,大家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

  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2)你从《西游记》、《水浒》、《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

  1.掌握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题目、活动目的、活动方式的一般思路和技巧。例如上面这道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

  ①是谈读书的;

  ②是针对当今一些青年不读经典作品而言的。其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正面的观点:倡导大家阅读经典名著——这就是此次专题活动的目的。

  2.撰写阅读心语。只要符合所选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考生要注意的是,平时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不但要阅读,而且要有阅读笔记。对名著中的人物、内容、思想倾向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些内容原本是放在中外名著阅读板块中考查的,现在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中,是一个创新。

  关于语文综合实践类试题的备考,我想提出以下几点:

  ①教材内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要认真地准备。

  ②学校组织的活动要认真地总结记录。

  ③平时留意观察生活,留心周围发生的大事件。

  ④对家乡(本省)的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多做一些了解,多从语文角度给自己设一些题。

  ⑤对该项考查融入中外名著阅读测试内容的方式要努力适应。

  (三)作文【命题范围】

  中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他们的思想、情感、行动等。具体说,凡涉及自然、社会、人生之有关生命、生活、读书,爱、友谊,风尚、和谐诸方面,都在命题范围内。

  【命题方法】

  命题、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2006年半命题作文出法有创意;材料作文重新受到重视,与命题、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乎成鼎足之势,命题方式亦有创新。预计2007年还将延续这种趋势。

  【备考提示】

  一、初中生应考作文除通常出现在语言、结构诸方面的毛病外,还常出现以下问题:混淆文体,不伦不类;假、大、空、浮、旧;思想觉悟低下,价值取向有问题;幼稚。比如篡改名句,受时尚的影响,嘻皮不正经等。

  解决办法:

  1.突出一种文体,抓住文体特征。如写记叙文,就着重在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上下功夫,其他议论抒情则根据能力及需要适当运用;说明文一般不写全篇,只在读图读表时用。议论文相对难度大些,初中生的纯议论文比较

【咸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参考04-16

中考语文试题以及答案02-15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01-25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6-20

鞍山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6-15

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6-21

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11-04

趣味语文试题及答案04-02

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6-14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