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热点:伤寒
2017的执业医师考试还没开始,目前大家都进入了备考的紧张复习阶段,为此百分网小编为大家精选了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热点:伤寒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病理特征: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主要以小肠孤立淋巴结及几何淋巴结增生坏死显著。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革兰阴性,沙门菌属D组,具有菌体细胞壁脂多糖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对寒冷、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可在干燥的污物、水和食物中存活2-3周。
二、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带菌者或患者。典型患者在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
⑵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污染为主要途径,可引起暴发流行。
⑶人群易感性:未患过伤寒和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易感。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⑷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易患。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摄入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伤寒杆菌的数量和致病性及宿主的免疫力。(>105以上才引起发病)
四、临床表现:
★1、典型伤寒:病程4~5周
⑴初期(第1周)发热,3~7天后达高峰,伴有乏力、纳差、恶心等。
⑵极期(第2-3周)
①持续发热
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耳聋,重者嗜睡谵妄,颈项强直,昏迷。
③相对缓脉
④玫瑰疹:主分布在胸、腹及背部
⑤消化系统症状:腹胀,便秘多见,右下腹有深压痛。
⑥肝脾肿大,出血,肠穿孔常在本期出现。
⑶缓解期(第4周)
⑷恢复期(第5周)
2、其他类型
⑴轻型:多见于儿童,病程短,症状轻。
⑵暴发型
⑶迁延型
⑷逍遥型
3、特殊临床情况
⑴小儿伤寒
⑵老年伤寒
⑶再燃
⑷复发
五、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⑴血象:WBC↓,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⑵尿粪常规
2、细菌学检查:血培养、骨髓培养、粪便培养、尿培养等
3、血清学检查
①★肥达反应:多数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在病程第2周起出现阳性,第3周阳性率大约50%,第4~5周可上升至80%,痊愈后阳性可持续几个月;
②抗伤寒杆菌抗IgM、IgG体检测
六、并发症:
①肠出血;②肠穿孔:多在回肠末段;③中毒性肝炎;④中毒性心肌炎;⑤支气管炎及肺炎;⑥溶血性尿毒综合症;⑦其他:包括急性胆囊炎;
七、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八、治疗:
1、一般治疗:消毒和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2、对症治疗:降温不宜使发汗的药物,低压灌肠治便秘,腹胀者少食易产气的食物,腹泻者低糖低脂肪饮食,重者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病因治疗: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首选,儿童和孕妇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例题:
1、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 b )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后第2~4周 C.起病前1周
D.起病后第5周 E.起病后第6周
2、为伤寒病人做细菌培养,下列有关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 b )
A.病程第1~2周,血培养的阳性率最高 B.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
C.整个病程中,粪便均可培养出伤寒杆菌,但阳性者不一定都是现症病人
D.病程第3~4周,部分病人的尿培养阳性 E.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3、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b )
A.粪培养 B.骨髓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4、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化验是: ( c )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血培养 D.尿培养 E.补体结合试验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热点:伤寒】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伤寒08-15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传染病概论试题08-10
中医助理医师《传染病学》:霍乱09-06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随章习题08-11
中医执业医师试题09-13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练习题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