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积聚
预习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训练,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带来的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积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概说】
一、概念: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
积(癥积)-——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瘕聚)——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中医文献中的“痃癖”、“痞块”“ 癥瘕”,皆属积聚的范畴。
二、历史沿革:
1、积聚之名,首见于《内经》
2、《难经》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3、《金匮要略》将疟疾引起的癥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治之。
4、《景岳全书·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
5、《医宗必读·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三、范围: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
1、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
2、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以气滞为主,积以瘀血为主)
3、病位主要在肝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物可扪及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
2.辨积块的部位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未虚,以邪气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以正虚为主。
二、治疗原则: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时期,初——消散;中——消补兼施;末——养正除积
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三、证治分类
聚证
1、肝气郁结——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
兼症:脘胁胀闷不适,嗳气,矢气频多。 舌脉: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
兼症:便秘,纳呆。 舌脉:舌苔腻;脉弦滑。
病机: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代表方:六磨汤为主方
积证
1、气滞血阻——主症: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
兼症:脘胁闷胀。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气滞血瘀,脉络不和,积而成块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加减
2、瘀血内结——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
舌脉: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病机:瘀结不消,正气渐损,脾运不健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
兼次症: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黛黑,甚则面肢浮肿。
舌脉: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细弱无力。
病机: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化积丸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积聚】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肺痈05-27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咳嗽06-16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试题10-23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肺痨05-08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呃逆》相关知识01-0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10-12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模拟试题10-23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练习试题10-23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感冒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