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又称为发热。下面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的最新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发热,供大家参考。
一、概述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障碍,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仍正常,只是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进行。
但对于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来说则不同,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等。这属于被动性体温升高,又称为过热。
另外某些生理情况下,体温也会升高,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发热通常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再经过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发热激活物又称为EP诱导物。
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1)细菌:
①革兰阳性菌是最常见的发热的原因。主要是葡萄糖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致热物是全菌体以及代谢产物。例如葡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A族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以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等。
②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致热物为全菌体、胞壁所含肽聚糖、最突出的是胞壁所含的脂多糖(LPS,也叫内毒素ET)。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ET反复注射可耐受。
③分枝杆菌:结核杆菌。致热物—全菌体及胞壁所含肽聚糖。
(2)病毒:流感病毒、SARS等。致热物为全病毒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病毒反复注射液可导致耐受性。
(3)真菌:致热因素是全菌体及菌体内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钩体内所含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等致热。回归热螺旋体—代谢裂解产物致热。梅毒螺旋体—所含外毒素。
(5)疟原虫:裂殖子和代谢产物(疟色素)。
2、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二)内生致热原
1、种类:
(1)白细胞介素-1
(2)肿瘤坏死因子
(3)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白细胞产生。与发热有关的是IFNα和IFNγ。所致发热有剂量依赖性,可被PG合成抑制即阻断。与IL-1和TNF不同的是,IFN反复注射可产生耐受性。
(4)iL-6: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释放。作用弱于TL-1和TNF。TNFα和IL-1β能诱导Il-6产生,而IL-6可下调TNFα和TL-1β的表达。PKC激活途径和cAMP依赖途径对IL-6基因表达有重要调节作用。
2、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细胞与发热激活物结合后,即被激活,从而开始EP的合成。
LPS激活细胞有两种方式: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LPS首先与LBP(血清中LPS结合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LBP将LPS转移给sCD14(可溶性CD14),形成LPS-sCD14复合物→该复合物作用于细胞上受体,使细胞活化。
在单核/巨噬细胞—LPS与LBP形成复合物,在于细胞表面CD14(mCD14)结合,形成三重复合物,从而启动细胞内激活。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体温调节中枢:包括正调节中枢和负调节中枢。
2、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2)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3)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3、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分两类: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1)正调节介质:
①前列腺素E(PGE):PGE合成抑制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具有解热作用。
②Na+/Ca2+比值:Na+使体温升高,而Ca2+使体温下降。Na+/Ca2+比值改变不直接引起调定点上移,而是通过脑脊液中的cAMP来起作用。发热时,CSF中的cAMP明显升高。
③环磷酸腺苷(cAMP):发热时,cAMP升高与发热效应呈明显正相关。但高温引起的过热期间(无调定点的改变),CSF中的cAMP不发生明显改变。
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主要分布于室旁核和杏仁核。CRH可能是一种双向调节介质。
⑤一氧化氮(NO):机制包括三方面—作用于POAH部位,介导发热时的体温升高;刺激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活动导致产热增加;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2)负调节介质
①精氨酸加压素(AVP):下丘脑神经原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特点是在不同环境温度,最体温调节效应期产生不同作用—在25℃时,AVP的解热效应主要表现在加强散热;在4℃中,主要表现在减少产热。
②黑素细胞雌激素(α-MSH):解热作用于增强散热有关。内源性的α-MSH可以限制发热的高度和持续时间。
③膜联蛋白A:又称脂皮质蛋白-1。一种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
4、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少,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增高。此期热代谢特点:一方面减少散热,一方面增加产热,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因而升高。
(2)高温持续期:体温升高的调定点水平,不再上升,高峰期或稽留期。皮肤温度上升,不再感到寒冷,有酷热感,皮肤,口唇干燥。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发汗中枢受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大汗。
三、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1、糖的分解代谢增强、糖原贮备减少,乳酸产量增加。
2、脂肪分解明显加强。
3、蛋白质分解加强。
4、体温上升期,尿量明显减少,Na+、Cl-排泄减少。退热期,尿量恢复、Na+、Cl-排泄增加。
(二)生理功能改变
1、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
2、循环系统:心率增快。
3、呼吸功能: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增加,呼吸加快加强。
4、消化功能改变: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食欲减退等。
(三)防御功能改变
1、发热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免疫细胞功能加强。
2、EP细胞在发热时产生的大量EP,除了引起发热外,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3、急性期反应: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血浆微量元素改变(血浆铁、锌、铜含量降低)、白细胞计数增高。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治疗原发病
2、一般性发热的处理:补液、补充营养成分。
3、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高热病例(>40℃);心脏病患者;妊娠期妇女
4、解热措施:药物解热—水杨酸类:作用于POAH附近恢复中枢神经原功能;阻断PGE合成。类固醇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为代表—抑制EP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中枢效应。物理降温。
巧护理帮宝宝退热
发热是小宝宝最为常见的症状,也是父母亲最为担心的事情。关于发热,家长们如何应对最科学呢?
认识发热
发热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而且不要急于给孩子用退热药,除非温度大于38.5℃。
家长需要知道的是,发热并不都是坏事,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优于体温正常时,包括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这些免疫功能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人恢复。所以过早的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存在退热药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并且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发热的热度、热程、热型各备不同,发热同时可反映病情变化,发热也是我们医生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小儿发热时科学护理很重要
1.量体温,如果温度不超过38.5℃,先不用特别处理,记得一定要给孩子多喝水。
2.观察精神和脸色,如果孩子发热时精神很好,能吃能玩,脸色不差,可以暂时不用退热药物,先选择物理降温。护好前后心,把四肢裸露出来。用低于体温的温水,擦拭头颈和四肢。不要选择酒精和冰块(对孩子刺激大,会有不适感觉)
3.给孩子喂葡萄糖水,少量频服,补充能量,帮助利尿,和输液作用类似。
4.准备开塞露一只,如果孩子发热当天或几天没有大便,即使近几天吃的不多,也要用一次,排除体内积存的食物残渣,利于退热。
5.不要给孩子吃油腻的食物,以清淡为丰。如果是小婴儿,不饿不要硬喂,可以暂时停掉辅食。
什么时候该用退热药
发热是疾病的表现,能使小儿神经兴奋性增高致烦躁、哭闹,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阶段,有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极度身体衰弱或患有严重肺炎或心血管疾病的儿童,会因发热增加氧耗量和心脏输出量而受到损害。发热高于42℃时,能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所以一般来说,临床上通常建议以38.5℃为界限。高于此温度需要口服退热药。
可是也不能完全要这样死板的处理,如果孩子有高热惊厥的病史,要及早口服退热药,刚感冒时就建议用。或者孩子年龄段偏小,虽然只有38℃,可是精神很差,也可以早点用退热药。如果孩子年龄偏大,精神还很好,超过39℃,也可以暂时不用退热药,先观察一下,物理降温效果不好再用药。
退烧药先择最安全的含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任何一种就行了,不要用其他药物。
退烧药只是对症处理的药物,孩子发热时,我们需要判定孩子发热的原因。
婴儿宝宝发烧物理降温时的注意事项
宝宝在半岁以后抵抗力下降,特别是七到九个月,很容易感冒发烧,那么如果宝宝发烧了,妈妈想给宝宝物理降温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下面具体说一下注意事项,为了宝宝的健康,一定要多注意才是。
方法/步骤
第一,最好不要洗澡。
最好不要洗澡,特别是热水澡。
热水澡容易使全身的血管扩张、使氧气需求量增加,造成缺氧,这样只会使病情更严重。
第二,不要用酒精擦身。
酒精最有强烈的挥发性,大人发烧时可用,但是婴儿不易使用。
表皮大量热量挥发,造成身体外温度暂时降低,身体内积聚热量,会造成病情判断错误,影响治疗。
第三,用温水擦身。
可以用接近正常体温的温水给宝宝擦身。
特别是腋窝、手心和脚心处,可以多擦几次,让体温降下来一些。
第四,冰袋不要给宝宝放太长时间。
宝宝发烧时头很热,妈妈们会担心烧坏宝宝的脑袋,所以会用冰袋给宝宝冷敷。
建议不要给宝宝冷敷太长时间,这样宝宝会感到不舒服。
宝宝睡着的时候也不要一直敷在头上,温度降的太快也不利于治疗。
第五,要配合药物治疗。
宝宝发烧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要查明原因进行治疗。
物理降温只是配合治疗的一种方式,不能只依靠物理降温,这样是不能痊愈的。
特别是宝宝发烧到38.5度以上,就要吃退烧药了,这一点请妈妈多注意了。
【最新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发热】相关文章:
2016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疾病的经过与转归09-13
基础医学理论《病理生理学》考点: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09-13
最新基础医学理论病理学考点:支气管扩张症04-03
2016基础医学理论病理学:大叶性肺炎09-13
2017基础医学理论基础必备知识考点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