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
先天环境的好坏并不足奇,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己之努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自汗、盗汗
【概说】
一、概念: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
二、沿革:
1、早在《内经》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的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2、《金匮要略》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病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
4、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5、王清任《医林改错》补充了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病因病机】
1、病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五个方面.
2、▲病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②由于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它疾病过程中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二、病证鉴别
1、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并常伴见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为病情危急之征象
2、战汗:战汗出现在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之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蕴症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二、治疗原则:虚证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三、证治分类
1、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动则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晄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肺卫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
2、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淡,脉细
病机: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
3、阴虚火旺--盗汗或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虚火内灼,逼津外泄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
4、邪热蕴蒸证--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病机: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紫斑与温病发斑
血热妄行证的紫斑与温病发斑两者在病情、病势、预后等方面均有不同.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鼻衄齿衄、舌质红绛等症,病情险恶多变.而内科的紫斑发病较缓,常有反复发作史,有的病人虽有热毒亢盛的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的特点.
虚劳
【概说】
一、概念: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委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二、沿革:
1、《金贵要略》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中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2、《诸病源候论》比较详细的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病证,对五劳、六极、七伤作了具体说明.
五劳: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五脏虚损至极所表现的证候.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3、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4、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5、李东垣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病因病机】
1、病因:禀赋不足,素质不强;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误治失治,损伤精气.
2、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损,
3、病位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因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五脏有相互滋生和制约的整体关系,可相互影响
4、气血以肺、脾为主.血虚以心、肝为主;阴虚以肾、肝、肺为主;阳虚以脾、肾为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他病证中的虚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郁证10-15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历年真题10-1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讲义:腹痛10-29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10-11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咳嗽06-16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肺痈05-27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哮病09-17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试题10-23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肺痨05-22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呃逆》相关知识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