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伤寒
导语: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复习资料吧。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三、病机及病理
1、病机: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2、病理: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
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
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
四、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
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
2、极期:2-3周。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
4、恢复期:第5周以后。
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
(二)类型
1、普通型
2、轻型
3、暴发型
4、迁延型:病程5周以上。可伴有慢性血吸虫病
5、逍遥型:起病轻,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
6、顿挫型:起病急,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
7、复发与再燃
(三)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
伤寒的第一次菌血症相当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五、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病原学: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
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
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受病程及合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小。
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
尿培养:第2周后阳性
胆汁培养
3、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是病后第4周。
六、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细菌培养阳性。
七、治疗
抗菌 首选――氟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儿童
氯霉素――用于非耐药菌株伤寒
氨苄西林――慢性带菌者
【中西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伤寒】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试题:伤寒12-12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考点11-16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断学考点:心电图诊断03-31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断学基础考点归纳03-02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考点11-2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儿科学高频考点11-18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点冲刺题12-03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外科学》历年高频考点03-30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药理学考点:血液系统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