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医学考点:呕血及便血

时间:2024-09-28 20:26:31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医学考点:呕血及便血

  导语:本单元如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成紫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在剧烈呕吐后继而呕血,应注意食管贵门黏膜撕裂。此外还需要熟悉呕血与便血的常见病因,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区别。

  一、呕血

  ***(一)常见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

  呕血的原因甚多,但以消化性溃疡引起最为常见,其次为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为急性胃黏膜病变。

  1.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裂孔疝及食管外伤等。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其次为服用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和应激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

  3.肝、胆道疾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底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恶性肿瘤、肝脓肿或肝动脉瘤破裂出血,胆囊、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囊癌、胆管癌及壶腹癌等。

  4.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合并脓肿破裂出血、胰腺癌。

  5.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霍奇金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等。

  6.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暴发型肝炎。

  7.其他:尿毒症、呼吸衰竭、肝衰竭等。

  ***(二)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及恶心,随后呕吐出血性胃内容物。呕出血液的颜色,视其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出血量多且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血色鲜红或混有凝血块,或为暗红色;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则因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血红蛋白(hematin),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棕褐色。

  呕血的同时可形成黑粪。成人消化道出血>5ml,可出现大便隐血。出血达50~70ml可发生黑粪(2006、2007)。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出血达250~300ml,可以引起呕血。出血量不超过400ml循环血容量的减少可很快被肝脾储血和组织液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ml、<1 000ml时,常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四肢冷、心慌、脉搏快等。若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30%~50%(1 500~2 500m1)即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频数微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三)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

  1.上腹痛:中青年人,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并带有周期性与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痛无明显规律性并有畏食及消瘦者,应警惕胃癌。

  2.肝脾大:脾大,皮肤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或有腹水,化验有肝功能障碍,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结节,血液化验甲胎蛋白(AFP)阳性者多为肝癌。

  3.黄疸:黄疸、寒战、发热伴右上腹绞痛而呕血者,可能为肝胆疾病所引起;黄疸、发热及全身皮肤黏膜有出血倾向者,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4.皮肤黏膜出血:常与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关。

  5.其他: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史、大面积烧伤史、颅脑手术史、严重外伤史的呕血者,应考虑急性胃黏膜病变;查剧烈呕吐后继而呕血,应注意食管贲门黏膜撕裂(20082。

  *(四)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区别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呕血:一般量较大,出血急,多为鲜红色,往往有诱因,如进食质硬性或粗糙的食物,偶因腹压增高而致,常有慢性肝病史或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疾病史,查体可见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黄疸等体征。

  2.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呕血:若出血发生于胃、十二指肠,一般呈咖啡色,量大时可呈晴红色,多与食物混杂,往往伴有胃、十二指肠相应疾病的表现;若出血发生于食管贲门,呕血颜色可鲜红,但一般量较小,易止血,无引起门静脉高压和肝功损害的相应表现。

  (五)出血量与活动性判断

  1.出血量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标准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的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应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作动态观察。如果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在l5~20mmHg及以上)、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l0次/分),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是紧急输血的指征。如收缩压低于8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即已进入休克状态,属严重大量出血,需积极性抢救

  2.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的估计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出血大部分积存于胃肠道,且呕血与黑粪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可能据此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

  3.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据此虽可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还受到出血前有无贫血存在的影响,因此也只能供估计出血量的参考。

  二、便血

  (一)常见出血病因及部位

  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称为便血。其常见原因如下。

  1.上消化道疾病 见呕血部分。

  2.小肠疾病 肠结核病、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Crohn病、小肠肿瘤、小肠血管畸形、空肠憩室炎或溃疡、Meckel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等。

  3.结肠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及息肉病、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等。

  4.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肛门损伤、直肠息肉、直肠癌、非特异性直肠炎、痔、肛裂、肛瘘等。

  5.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C及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等。

  (二)不同出血量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便血的颜色、性状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在肠道停留的时问有关。上消化道或高位小肠出血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故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近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便。

  若短时间(4h内)出血量超过1 000ml,则大便可呈暗红色;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一般为暗红色或果酱色;若时间较长(超过l4h)时,大便亦呈黑色;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者,提示为肛门或肛管疾病出血,如痔、肛裂或直肠肿瘤引起的出血;阿米巴性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的脓血便;急性细菌性痢疾为黏液脓性鲜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血样粪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

  (三)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3.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 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静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成紫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6.腹部肿块 便血伴腹部肿块者,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Crohn病等。

  历年试题

  1.成人出现大便隐血阳性时,消化道出血量至少大于(E)

  A.10ml

  B.9ml

  C.8ml

  D.6ml

  E.5ml

  2.成人发生黑粪时,消化道出血量至少达到 (E)

  A.5~10ml

  B.15~20ml

  C.25~35ml

  D.40~45ml

  E.50~70m1

  3.剧烈呕吐后出现呕鲜血的情况强烈提示 (D)

  A.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B.慢性胃炎

  C.消化性溃疡

  D.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E.食管癌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临床医学考点:呕血及便血】相关文章:

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综合考点:便秘03-29

2016年执业医师《公卫医师实践技能》考点03-30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突发公卫事件模拟试题03-22

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备考题03-29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营养与健康习题12-07

2024年公卫助理执业医师复习试题03-17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预防医学动态习题03-22

2017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训练题07-19

2017公卫执业医师《医学伦理学》章节考点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