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

什么是英语阅读教学

时间:2024-01-27 12:00:08 毅霖 英语阅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什么是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英语阅读教学介绍,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什么是英语阅读教学

  什么是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学生阅读量增加、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的培养的意义已超出为了学生考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英语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呢?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对策

  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过程,而知识的传授和认知技能的培养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1.合理利用标题,预测中心思想,设定阅读目标。在初中英语教材中,每篇阅读课文都有标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标题往往不受重视,一带而过。事实上,标题一般就是课文主题的反映,对标题进行分析往往能预测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分清阅读材料的体裁,了解不同体裁的结构特征,多方位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中考英语阅读材料所选择的文章涉及记述文、论说文和应用文等多种文体,意味着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且要注重阅读材料的体裁。

  3.注意不同的阅读材料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英语国家的许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所注重的一个方面。如果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往往就会造成一些困难。因此,在阅读之前可向学生讲授一些与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消除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

  4.把握好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浅层阅读是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意和轮廓。这一步,往往采用泛读或略读的方式,即,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倾向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和大致的判断,为以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例如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以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吃透课文,精心准备。教师如果不熟悉或不理解教材内容,不提前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就无法提高阅读效率。要根据每篇文章的体裁不同、题材各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采用不同的教法。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英语材料的兴趣,做好阅读前的准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美国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和美国乡村音乐的片段,使学生产生英语阅读的欲望。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阅读效果才会更佳。因此,在教课之前,教师对课文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2.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目前,单靠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以每日两篇文章为底线。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的质量。教师每周可挑选出一两篇较好的文章,对文章的句子结构、用词、习语搭配等进行简单的讲解,以达到扩充学生语言知识的目的。

  3.对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初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上,选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为主。同时,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初二年级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如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及计算能力等。阅读范围可侧重于地理、生物、天文等科普性文章。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在继续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学生面对生词的心态。初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如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等,在注意广选题材的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和应考的良好心态。

  4.注重过程和节奏。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

  三、提高教师阅读教学素养,保障阅读教学顺利实施

  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理论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阅读水平和课本阅读材料、校本课程阅读材料的难易,制定教学计划,确立阅读训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有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和实践,师生如果都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英语阅读的重要性,我们的英语教学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上所谈到的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愿意和同仁们共同探讨,挖掘出更加丰富完善的方法来。

  什么是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英语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促进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整体提高人文素养。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课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也一直是主干课,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单元以对话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日常交际用语,接着阅读同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和学习语法和词汇,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好的发挥如上作用呢?

  阅读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阅读学习,获得外来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卡鲁尔等人提出了“现代图式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教学中,人们将图式区分为内容图式与形式图式。内容图式指读者对一篇课文的熟悉程度,即狭义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指读者对课文结构排列的熟悉程度,即通常所说的篇章知识。该理论充分揭示了阅读的本质,强调阅读实质是读者及其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所输入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对这种交互作用的两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阅读还受习惯、心理、技能、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对阅读是交际活动这个概念认识不够,因而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

  其二、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地重视语法,把阅读当精读,教学过程就是拼读生词,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语法等。有的甚至把阅读当课外阅读上,勾划词组,对对答案,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即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感到乏味,没有阅读兴趣,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三、教师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听课习惯、课堂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或者是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稍遇到阻力和困难就退步,失去信心,怕影响教学预案、教学进度,对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坏习惯一味地迁就,造成学生的坏习惯得不到有效制止。

  其四、许多教师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不够,实践不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五、阅读教学的量不够,阅读仅仅是体现于课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的训练,忽视课本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是用联系代替复习,再就是读过了就算学过了,学过了就等于学好了。还有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得不到保障,没有明确的教学部标、教学计划,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第一,必须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阅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阅读的速度、技巧及猜词技巧等作相应的指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设计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方式,每次进行5~10分钟即可,不宜太长,因为记时阅读,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是先记下开始时间,阅读完毕记下停止时间,即可计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随手记下,长期监场,必定收到明显效果。略读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1)印刷细节,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字、黑体字、脚注、标点符号等。

  (2)阅读文章开头的第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

  (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特别关注句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转折词和序列词等。

  寻读可运用下列技巧有效地进行:

  (1)利用材料的编排形式。有的资料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如词典、索引、邮政编码簿、电话号码簿以及其他参考资料等。有的资料是按日期和时间排列的。不管资料来源怎样,它都是按照某中逻辑方法排列的。

  (2)利用章节标题和说明。

  (3)抓关键词或与关键词相近、相反的词。猜词可运用下列技巧进行:

  (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

  (2)根据语法结构猜测;

  (3)根据构词法猜测;

  (4)根据定义、解释猜测;

  (5)通过对比关系来猜测。

  总之,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采用语篇教学法。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实现了连贯的语句,并不一定能够形成篇章,原因是连贯只能保证语句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能保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所必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逻辑的完备性。如果我们把语言基础知识从它的载体(篇章)上剥离下来,鼓励地教学一个个语言点,所理解到的知识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无助于阅读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知道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阅读教学时我们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阅读,达到对全篇文章的正确理解,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我们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要求学生要先粗读课文,理解总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词句的学习,观点的理解都在一个完整清晰的全篇认知图中进行,通过关键词、主题句有针对性地分析理解点,并以点带面,深化阅读。在阅读前作必要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己的过度到新的内容的教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前的要小到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利用图片、幻灯片、摄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的直观导入法,利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时间或故事导入法,利用自由交谈或讨论的导入法等。课文的导入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导入活动中,同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

  第三、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对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阅读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测……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因此,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易,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体温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提问可以唤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学生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诊断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失,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对背景知识的提问,对字面理解的提问,对文章内涵的提问和开放式的提问。前两种问题学要学生的低层次阅读技巧,通常的问题如下:

  The main idea of this text may be…

  Who/where/when/what/why/how…

  According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statement?

  后两种问题需要学生的高层次的阅读技巧,通常可以提出推断型的问题,如: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author implies that…

  第四、阅读后应利用对比、图表等手段再现文章的整体结构,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对语言知识加以巩固,阅读可以结合听、说、写来加强训练。如阅读材料可以作为听力材料,可以改为完型填空,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还可以当作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同时必须扩大课外阅读。目前,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完成,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常言道:“厚积薄发,熟能生巧。”没有大量的阅读输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运用性输出,更谈不上创新运用了,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丰富认知图式。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获得技能,最终是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扩大课外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音、电视、报刊、杂志等来达到,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的作品。

  最后,课堂教学要形成习惯。习惯的力量真是大得惊人,一旦形成,想改是相当难的。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习惯的力量,我们总要看眼已经停了摆的钟,似乎他还在走。”“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的确如此,我们身为教师,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去获取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应该看到在争取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其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教育习惯能培养出教师良好的教育性格。“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师的事业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总之,要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教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采用语篇教学法,阅读前作有效的导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设问贯穿整个阅读过程,阅读后加强训练以巩固,同时课外扩大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习惯,持之以恒。

  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在高考英语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另一方面是因为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是最大的,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阵地。

  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然过度关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授,忽视引导学生体会语篇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以及把握语言学习、文体结构和文章主旨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碎片化”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本文就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做简要概述。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简要概述

  1、学习活动的定义

  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学习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一系列交互行为(Mayes Freitas,2005)。它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梅德明、王蔷(2018)认为凡是能够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和发展的活动,都叫学习活动。对于课堂活动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Harmer(1983)认为活动是用来对课堂中学生将要做什么事作总体的描述。可见,Harmer在定义课堂活动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课堂行为上,而忽略了语言本身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Nunan(1989)从活动过程的角度来定义课堂活动,认为课堂活动涉及学习者用目标语言理解、操纵、产出和互动。同样地,Brown(1991)也强调,目的语的理解、产生和互动等过程通常涉及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

  Nunan 和 Brown都从活动过程的角度来解释课堂活动,强调目标语言在活动过程中的使用。Richards Lockhart(1996)认为课堂活动是一种旨在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活动。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研究者们对课堂活动的阐释各有侧重,但是也不难发现一些共同之处。比如,课堂活动的设计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重视目标语在活动中的使用等。

  2、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来源与发展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由“活动”这一概念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卢梭最早提出将教育与活动相联系,主张要重视儿童的积极活动,强调儿童应该在自然的体验中感知事物,获取经验。

  此后,杜威提出并实践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而活动教育正是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全部内涵体现为“做中学”。皮亚杰(Piaget,1970)基于其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主张在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第一次正式将活动课程引入中小学课程计划,首次从政策层面给予活动课程特别关注,形成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自此,有关活动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2005年,杨开城(2005)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了基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研究,并使之系统化,对后来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海民、刘鹏飞等人(2015)基于活动理论研究学习活动,认为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兼顾外部活动的必要性和内部活动的主动性,并且两者应当有机的统一结合起来。

  学者们对活动教学的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类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从整体来看,教师开展活动时很少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且活动工具的选择较为困难,这些都严重阻碍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3、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一些学者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夏谷鸣等学者(2018)从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入手,认为英语学习活动观体现了“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结构,并指出这种教学结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冀小婷(2018)从课程内容六要素入手,认为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学生整合语言知识与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要求教师采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并融合文化、语言、技能、策略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碎片化、教学模式僵化的现状。

  4、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课程内容六要素应相互关联,有机融合。即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语境,基于某一语篇类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对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提取、概括、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学习策略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

  关联性是指同一课时的学习活动应与主题一致并体现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每节课的活动设计都应围绕相同的主题语境,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连贯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借助语境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提升。

  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在于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应是相互关联的,表现为由浅入深、由输入到输出的学习过程。实践性是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而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和技能,提高能力和素养。

  二、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国内外研究

  1、关于英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于 20 世纪 60 年末在美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此,许多学者和专家便展开了一系列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在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方面,Gagne 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王小明等,2007)。

  Merrill 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科学型的技术。随着对教学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教学设计模式的探索。

  由此,教学设计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要素:确定目标、评估学习者已有知识、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开发教学、评价和修改。我国教学设计学者大多把教学设计视为一个过程。

  该模式的要素有: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技术设计、评价目标确定与方法选择、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关于英语教学活动设计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尽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速度以及学习方法各有不同,但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孙蕊,2009)。

  主体性体现为教师应明确学生应扮演活动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目标性体现为活动目标应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来制定,是一种可预期的结果。

  真实性体现为教学活动设计应基于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教学内容;有效性体现为教学活动设计应能够保证活动的内容、目标、方法、策略、媒体选择以及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综上,教师要正视自身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满足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活动设计要求,从而使学习者通过活动习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关于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作为当代活动教育的集大成者,杜威在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活动课程”,其全部内涵体现为“做中学”,主张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

  “活动课程”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学生生活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课程理论与实践。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还将“活动”引入外语教学研究领域,有关外语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迅速增长。

  哈默在对活动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平衡活动教学法(theBalanced Activity Approach),他将课堂活动分为交际活动和非交际活动,并强调语言输入、练习及交流输出三个环节在语言课堂活动中应保持平衡(Harmer,1983)。

  该教学方法的应用矫正了忽略语言形式的教学倾向,使得学生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开始注重语言的功能特征,对学生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葛炳芳和印佳欣(2020)指出要在阅读课堂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就需要教师在深入挖掘语篇的内在涵义和育人价值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围绕主题意义设计出层次分明、指向明确的课堂活动。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涉及课堂活动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阅读课堂活动设计的原则或策略等方面。

  《新课标》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以来,一些学者对课堂活动设计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是有关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情况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而教师对该理念的认识及实践程度极大影响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总结

  上述有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阻碍着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课堂活动设计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教师应主动了解并学习有关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并有意识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践行该理念,从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英语阅读有助于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英语阅读逐渐成为我国学生、研究者、企业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相互交流思想的便捷途径。阅读是人们最必要的学习工具之一,是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阅读是自学的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英语阅读在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以下几位中国英语教育界泰斗式人物所言:

  吴古华(清华大学):“从长远来说,大量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根本途径——大量阅读易上口的、地道的英语阅读材料或书籍,是提高口语的根本途径之一。”(《英语学习》2000年第10期)

  胡文仲(北京外国语大学):“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得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英语学习》1999年第8期)

  熊德倪(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老想找捷径的人是永远学不好的,要想学好,必须定下心来打一场持久战。”“不要忙于‘对口’(学专业英语)。如果基础没有打好,甚至英语还没有入门,想学好专业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英语学习》1999年第4期)

  李观仪(上海外国语大学):“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依靠不间断的大量阅读,而阅读又必须做到精泛结合,默读与朗读相结合,有了扎实的读与写的基础,听说跟上是不难的。”(个人访谈)

  何其莘(北京外国语大学):“用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英语学习》2000年第4期)

  以上5位教授都是我国英语界的著名学者,都有很深的英语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从不同角度异口同声地阐明了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如果说英语能力技巧可以分为听、说、读、写、译5个方面的话,读是最基础的,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听、说、写、译则会水到渠成。

  二、英语阅读有助于培养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文本是英语文化的主要载体,阅读文本则是了解融人英语文化的主要手段。语言的存在需要有一个环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阅读是文本创造主体和文本解读主体问的对话,是主体问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互动的一种过程。这种对话和互动的关键在于两个主体对同一种语言形式达成积极的思想和心理交流,这就要求读者不但要掌握语言,而且要了解文化。组成语言的词汇、语法和音系无不诉说着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因此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组成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思维的方式。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要理解其中一者必须同时理解另一者。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大量阅读文本,读者可以对目的语蕴含的丰富文化形成深刻的、理性的认识,逐渐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但如此,读者本身结合对本族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英语语言文化会自然形成对比和类比,了解两种文化不同的渊源、发展历程和本质特征,增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的意识,增强对产生这些差异性的根源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减少冈文化知识匮乏而产生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什么是英语阅读教学】相关文章:

高考英语阅读教学05-24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12-20

英语阅读教学目标03-29

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03-14

英语阅读教学随笔11-14

英语阅读教学反思11-19

英语阅读教学总结12-11

英语阅读教学心得12-31

英语阅读教学评课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