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资格证

一级营养师考点之脂类

时间:2024-08-06 13:29:50 宜欢 营养师资格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级营养师考点之脂类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级营养师考点之脂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级营养师考点之脂类 1

  一、脂类的分类

  脂类一般可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

  1.脂肪:是指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又称为中性脂肪。

  一般所谓的膳食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即中性脂肪。通常,食物中脂类的95%是甘油三酯,而体内贮存的脂类中的甘油三酯可高达99%。膳食脂肪中有脂和油的不同,若在常溫下呈固体状态者称为“脂”;若呈液态者则称为“油”。脂肪分解后生成的脂肪酸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是脂肪发挥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

  膳食脂肪中的脂肪酸根据其碳链上相邻的两个碳原子间是否含有不饱和双键,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二大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又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分。目前,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一种经人为加氢后产生的反式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天然食用油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几乎都为顺式。

  脂肪酸又可按其碳链的长短分为,长链脂肪酸(14碳以上)、中链脂肪酸(含8~12碳)和短链脂肪酸(6碳以下)。其中,以中链脂肪酸为主组成的甘油三酯,在营养学中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这种脂肪更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并可经门静脉直接入肝脏代谢,它不会引起血脂增高和动脉粥样硬化,并能在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或机体有特殊能量需求时尽快被机体所利用,且不会增加渗透压或体积负荷。一般来说,碳链越短,不饱和度越高,其熔点就越低。这亦是脂和油的物理性质不同的物质基础。

  人类和哺乳动物自身都能合成多种脂肪酸,但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必从食物中摄取脂肪酸。因还有一些对人体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脂肪酸是不能合成的,如亚油酸和亚麻酸等。这些脂肪酸能由植物和海鱼合成,又是人类正常生长和维护健康所必需的。故营养学中将这些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故EFA在植物油和海产鱼类中含量较多。

  2.类脂

  类脂主要包括磷脂(phospholipids)和固醇类(sterols)等。

  ⑴磷脂: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磷酸甘油酯和神经鞘脂二类。磷脂中较重要的卵磷脂和脑磷脂都属磷酸甘油酯类。磷脂能和脂肪酸一样为人体供能,并是组织细胞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其还能帮助脂类或脂溶性物质等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如脂溶性维生素、激素等;而卵磷脂能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形成脂肪肝,促使胆固醇的溶解和排泄;脑磷脂则与血液凝固有关。

  ⑵固醇类:是一类含有同样多个环状结构的脂类化合物。其中,重要的固醇类物质有胆固醇和植物固醇。胆固醇是一些人体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如维生素D、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又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内90%的胆固醇存在于细胞中,其中有部分形成胆固醇酯。这些胆固醇酯中的脂肪酸通常含有16~20个碳原子,且多为单烯酸或多烯酸。人体中常见的胆固醇酯为胆固醇的油酸酯和亚油酸酯,并在脂蛋白、肾上腺皮质和肝脏中大量存在。

  人体中的胆固醇只有小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大部分是由自身合成。肝脏和小肠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部位。一般人体自身每天约能合成胆固醇1~1.2g,其中的80%为肝脏合成。

  植物固醇的的环状结构与动物胆固醇的完全相同,仅侧链有异,如大豆中的豆固醇、麦芽中的谷固醇。其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但不能被人体吸收,却能阻碍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降低其吸收率,因而有降脂作用。麦角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供人体吸收利用。

  此外,血液中的血浆脂蛋白是脂类转输的载体。通常,血浆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四种。

  ①CM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亦是餐后血清混浊的主要原因。其中,85%以上为甘油三酯,及少量的胆固醇及磷脂;

  ②VLDL的成分仍主要是甘油三酯,当其中的甘油三酯移去后,即分解为LDL;

  ③LDL中的胆固醇亦相应增高。故其浓度增高即预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危险;

  ④HDL主要含有大量蛋白质、磷脂和少量胆固醇、甘油三酯。其浓度比较恒定,一般不受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影响。HDL可防止脂质在动脉壁沉积,从而可起到维护心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二、脂类的理化性质

  脂类不溶于水,经长时间震荡,可与水形成乳状液,但不稳定。加入乳化液可使脂肪变成极细微粒与水混合均匀呈乳融状。脂肪的这种乳化特性对其消化十分重要。人体摄入的脂肪就是经胆汁酸盐的乳化作用变成微滴而极易于被水解,有利于人体消化。

  食用油脂在空气中暴露时间长,或受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可发生变质酸败,而产生刺鼻的臭味。变质脂肪中的维生素和脂肪酸被破坏,不仅营养价值降低,热量降低,且具有毒性,故不宜食用。

  三、脂类的吸收与代谢

  1.膳食脂肪中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中进行。其进入小肠后,在胰液和胆汁作用下,与胆盐混匀乳化。吸收后的油脂主要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与脂蛋白结合,输送分布到全身,成为血脂的主要部分。其中有一小部分短链及中链脂肪可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吸收后的脂肪大部分贮存于脂肪组织,作为能量储备。若需动用时,一部分可用于合成新细胞,多存于脑、肾、心、脾、肺等重要器官;一部分在肝内转变为磷脂和糖原进行贮存;还有一部分经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脂肪代谢不仅与膳食组成和机体的营养状态相关,同时也受神经、体液的调节控制。

  2.食物中的胆固醇及胆固醇酯须在胆汁和脂肪的存在下才能被肠道吸收,并在小肠粘膜处与脂蛋白结合,随乳糜微粒进入血流。血浆中胆固醇除来自食物(外源性)外,还可在肝脏和小肠粘膜等组织中内源性合成。

  经肠道吸收的胆固醇进入肝脏的量较多时,则肝内自身的合成量即减少;若摄入量较少时,肝内的合成量即反馈性增多,以稳定体内含量,并满足生理需要。

  一般而言人体对外源胆固醇的吸收是有限度的,当人体的代谢功能异常,胆固醇的合成、分解或排泄机能发生障碍时,就会造成血胆固醇值超过正常水平。

  食物因素对胆固醇的吸收与代谢的影响较明显。如豆固醇、谷固醇、膳食纤维和姜等均可降低胆固醇的吸收率;牛奶能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大豆可促使胆固醇的排泄;蘑菇维护血浆和组织间胆固醇的平衡。

  四、脂类生理功能

  1.供给热能

  脂肪是一种能量密度最高的营养素。1g脂肪可产9kcal(37.56kJ)能量,体内1kg脂肪可贮存7700kcal能量。一般在合理膳食方案中,由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

  体內储存的脂肪是人体的能量库,亦是能量的浓缩形式。当人体热量供应不足时,即可动用储存脂肪来进行补充。

  所以,人在短期饥饿或绝食数十天时仍可依靠体內储存的脂肪提供能量维持生存。一般正常人体内的脂肪约占体重的10%~20%,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称为储存脂肪,即是体内过剩能量的一种储存方式。因其储存量可随人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而增减,亦可以随年龄增长、饮食过量及运动量下降而增加,故又称为“动脂”。

  2.构成身体组织及某些生物活性成分

  脂类是人体组织重要的组成成分,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成年男女性的脂肪各占体重的15%~20%和18%~25%。其中,脂肪多堆积在皮下组织及腹部,不仅有储存能量的功能,而助还能有效保护脏器、组织和关节,即有“脂肪垫”功能。

  类脂约占总脂量的5%,是细胞结构的基本原料,一般不参与供能。如细胞膜就是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类脂层;脑髓及神经组织中含有磷脂和糖脂;固醇类物质又是体内固醇类激素合成的必需原料。通常,体内的类脂含量相当稳定,不受饮食和运动的影响,故又称为“定脂”。

  3.供给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因其必须由食物供给,又是合成磷脂及前列腺素的重要成分。故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可导致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前列腺素合成障碍等问题。必需脂肪酸还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密切关系,补充不足可致胆固醇代谢异常。此外,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亦是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受损及肝、肾、神经、视觉等多种疾病。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脂肪不仅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又可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若长期油脂或动物脂肪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从而形成病变。

  5.增进食欲,增加饱腹感

  烹调油脂可以改善食物的色、香、味等感观性质,以增进人的食欲,达到开胃的目的;同时,多量油脂有抑制胃液分泌,延长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等作用,使人的饱腹感增強,能有效减少进食量。

  五、来源与供给量

  1.来源

  人类膳食脂肪主要来源为食用油脂、动物类食物以及坚果类等。食用油脂中的脂肪含量为100%。其中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油中,亚麻酸在豆油和紫苏籽油中较多;其他类食物中尤以畜肉类的脂肪含量最高,且多为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如猪肉中的脂肪含量为30%~90%,牛、羊肉中的脂肪含量则为2%~5%,禽肉类的脂肪含量较低,多在10%以下。

  可见,动物类食物中脂肪的含量因其品种和部位而存在差异,亦可能受饲料、饲养条件及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异。

  植物类食品中的油脂含量也可因其品种、产地和生长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膳食配歺时应加以注意。一般坚果类,如核桃仁、花生仁、葵花子等中的脂肪含量可高达50%,且多以亚油酸为主,是人的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此外,如鱼、虾、贝等水产类动物食物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的含量相对较多。EPA和DHA都是ω-3脂肪酸,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作用;而蘑菇、蛋黄、核桃、大豆、动物的脑、心、肝、肾等內脏都富含磷脂;在动物的脑、肝、肾等内脏及蛋黄中胆固醇含量较丰富。

  2.供给量

  膳食脂肪的供给量可根根据年龄、季节、劳动強度和生活水平而定。一般成年人每日的供给量以不超过总能量的25%为宜;儿童因其生长发育迅速,耗能较多,故日脂肪供给量可占总能量的35%左右。其中,饱和脂肪酸的供给量不宜超过热能来源的10%。

  通常认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之间的合理配比为1:1:1;而胆固醇每天的摄入量则应少于300mg。据测算,我国成年人每天摄取的混合膳食中脂肪含量如能达到50g即可基本满足其生理需要。

  食用脂肪的消化率与其熔点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熔点高于人的正常体温值的油脂较难被乳化和消化,如在室温下为固态的脂,其消化率约为81%~88%;在室温下为液态的油,其消化率可达97%~99%;而黄油、奶油等乳融性脂肪,则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

  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升高。

  因此,限制和降低脂肪的摄入量,已成为预防此类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提倡多吃植物类食物和奶类,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取。食用油应选择品质好的植物油,并要尽量避免高温油炸。其中,经氢化处理的植物油及饱和度较高的椰子油、棕榈油等,若过量摄取亦对人体健康有害。

  一级营养师考点之脂类 2

  一、脂类:脂肪和类脂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脂类分类:

  脂肪 (甘油三酯) (贮存脂或动脂)

  类脂(恒定脂) :磷脂 固醇类 糖脂等

  胆固醇:体内必需,但不可过多(血液中的正常浓度为:150~280mg/L),它也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是人体内很多物质的合成原料,如胆汁、性激素、肾上腺素和维生素D等。

  二、 脂类的功能:

  提供和储存能量、构成机体组织、提供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及溶剂、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饱腹感。

  三、脂肪酸:

  分类:

  (1)按其碳链长短分类:长链脂肪酸(14碳以上)、中链脂肪酸(含8~12碳)、短链脂肪酸(6碳以下)。

  (2)按其饱和程度分类: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

  (3)按其空间结构不同分类:顺式脂肪酸(cis-fatty acid)、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

  怎样辨别食物中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以及如何避免?

  首先,看食品的配料清单,如果含有“人造奶油”、“色拉油”、“起酥油”、“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等,那么该食品就含有反式脂肪酸。其次,避免大量进食薯条等油炸食品。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种类:n-6系列中的亚油酸

  n-3系列中的α-亚麻酸

  功能: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胆固醇的代谢、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与生殖有关、保护皮肤免受射线损害。

  四、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1、消化率(决定于脂肪的熔点。熔点低,越易消化,脂肪的营养价值越高。脂肪的熔点在50℃以上,不易消化吸收,低于或接近体温37 ℃时消化率较高。)

  2、必需脂肪酸含量

  3、脂肪酸的适宜比例

  4、其它成分,如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五、脂肪适宜摄入量(AI):

  (1) 成人摄入脂肪占总能量20~30%。

  (2)饱和脂肪酸应低于总能量10%。

  (3)必需脂肪酸占总能量3%。

  (4) S:M:P=1:1:1

  (5)(n-6):(n-3)=(4~6):1

  (6)胆固醇<300mg

【一级营养师考点之脂类】相关文章:

一级公共营养师考点之水的生理作用03-22

公共营养师一级考点:人群营养基础03-27

2016年营养师考试一级高频考点03-16

2023公共营养师一级考点:婴儿的营养需要07-06

公共营养师一级考点:营养学概念03-27

一级公共营养师考点之人群营养基础03-22

一级公共营养师考点维生素E分析05-12

一级公共营养师复习考点维生素B109-12

一级建造师考点:五类砌体结构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