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寄生虫病药
导语:寄生虫病可分为原虫病和蠕虫病,原虫病包括疟疾、阿米巴病、利什曼病等,蠕虫病包括吸虫病、丝虫病和线虫病等,因此抗寄生虫病药可分为抗原虫药(antiprotozoal drugs)和抗蠕虫药。
第一节 抗疟药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顺序调整。
1.氯喹——控制症状首选药。
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对恶性疟有根治作用。
不足:对红细胞外期的疟原虫无效——不能作病因性预防和良性疟的根治。
机制——
①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并使DNA断裂,抑制疟原虫繁殖;
②干扰虫体内环境,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
临床用于:
①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和根治恶性疟;
②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忌者;
③免疫抑制作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
2.青蒿素——控制症状——我国研制的首选抗疟药。
机制——通过产生自由基,破坏疟原虫的生物膜、蛋白质等最终导致虫体死亡。
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不足——对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无效。
临床用于:控制间日疟和恶性疟的症状,以及耐氯喹虫株;也用于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疟(易透过血-脑屏障)和黄疸型疟疾。
不足——
①复发率较高。
②疟原虫可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合用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可延缓耐药性发生。
3.奎宁
——和氯喹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多,主要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
4.伯氨喹——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的.首选药。
对红细胞外期及配子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不足——对红细胞内期作用较弱,对恶性疟红细胞内期无效——不能控制症状发作。
5.乙胺嘧啶——病因性预防。
对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
含药的血液被蚊虫吸入后,能阻止疟原虫在蚊虫体内增殖——病因性预防。
机制——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疟原虫叶酸代谢过程,阻碍核酸合成——你想起了谁?
与磺胺类或砜类合用,可阻断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性。
乙胺嘧啶
【马上小结】抗疟药作用及临床应用
药物作用应用
1.氯喹杀灭红内期;
根治恶性疟;
奎宁更适用于脑型恶性疟控制症状发作
2.青蒿素
3.奎宁
4.伯氨喹红外期;杀灭配子体控制复发和传播
5.乙胺嘧啶抑制红外期、蚊虫体内病因预防
抗疟药口诀【TANG】
乙胺预防伯氨传,
氯奎青青发作管。
进入疟区怎么办,
乙胺嘧啶来防范。
控制症状用氯喹,
根治须加伯氨喹。
伯氨喹,能耐大,
防止传播和复发。
(二)典型不良反应
1.氯喹、伯氨喹、哌喹
①常见——头晕、头痛、失眠、精神错乱、
面部和唇周麻木。
②“金鸡纳”反应(奎宁或氯喹)。主要:感官毒性——视野缩小、角膜及视网膜变性——最严重的反应——角膜及视网膜变性,常不可逆且可致失明。大剂量可致耳鸣或神经性耳聋(不可逆)。
③氯喹对神经肌肉接头有直接抑制作用。
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伯氨喹——急性溶血性贫血——特异质反应。
2.青蒿素——腹泻、腹痛、四肢麻木、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减低。
3.乙胺嘧啶——味觉改变或丧失、舌头疼痛、烧灼感及针刺感、口腔溃疡、食道炎所致的吞咽困难、腹泻。叶酸缺乏——巨细胞贫血、白细胞减少症。
(三)禁忌证
1.妊娠期、哺乳期。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性关节患者——禁用伯氨喹。
(四)药物相互作用
1.氯喹+伯氨喹——根治间日疟。
2.伯氨喹不宜与其他具有溶血作用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合用。
二、用药监护
(一)规避“金鸡纳”反应
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听力减退,严重者暂时性耳聋。24h内剂量大于4g时,可直接损害神经组织并收缩视网膜血管,出现视野缩小、复视、弱视等。
大剂量中毒——抑制心肌、扩张外周血管而致血压骤降、呼吸变慢变浅、发热、烦躁、谵妄等,多死于呼吸麻痹。
(二)应用前宜询问患者疾病史
(1)氯喹——肝肾功能不全、心脏病、重型多型性红斑、血卟啉病、牛皮癣及精神病患者慎用。
(2)乙胺嘧啶——对意识障碍者、巨细胞性贫血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慎用。
(三)推荐联合用药
(1)治疗推荐:氯喹+伯氨喹。
(2)恶性疟脑型——静脉滴注奎宁。
(3)耐氯喹的恶性疟虫株——首选磷酸咯萘啶(我国研制)或甲氟喹。
(4)为防止耐药,提倡——乙胺嘧啶(或甲氧苄嘧啶)+磺胺药(磺胺多辛或氨苯砜)联合应用——双重阻断。
【2017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抗寄生虫病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