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8心血管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重点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专科,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8心血管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重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称心脏性猝死,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称心脏骤停。心室颤动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原因
冠心病及其并发症为主要原因。
(二)病理生理
①冠状动脉病变时心肌血流量恒定减少心肌丧失电的稳定性,心肌代谢变化,常期处于左室压力超负荷,较正常组织易发生心律失常与猝死。③急性缺血,细胞膜完整性受破坏。
(三)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期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下列体征有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病人可在4~6min发生不可逆脑损害。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
(四)心脏骤停的处理
1.立即尝试捶击复律,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
2.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是临时性紧急措施,应马上争取气管内插管,以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与输氧,纠正低氧血症。必要时可作动脉血氧分压监测。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最好方法。
3.胸按压使整个胸腔内压改变产生抽吸作用,有利于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避免并发症如肋骨骨折等的发生。在胸按压的同时,必须设法迅速恢复有效的自主心律。
4.除颤和复律一旦心电监测确定为心室颤动或持续性快速性心动过速,应立即进行直流电除颤,应努力改善通气和矫正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常,以利于重建稳定的心律。应尽可能在复苏期间监测动脉血pH、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5.药物治疗利多卡因为首选,普鲁卡因胺,溴苄胺,胺碘酮,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均可用于治疗。
心脏性猝死者绝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浸润性病变、传导异常(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脏阻滞)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等。
另外,洋地黄和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亦可引起。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则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暂时的功能性因素,如心电不稳定、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等使原有稳定的心脏结构异常发生不稳定情况。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电解质失调、过度劳累、情绪压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脏性猝死。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在左、右心室之间存在一直接开口。按国内统计,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本病仅次于房间隔缺损占第二位,近年来国内儿科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开展较普遍,成人室间隔缺损患者相应减少。 【病理解剖】
室间隔解剖上由流入道、肌小樑部、流出道三部分构成,三者均与位于主动脉瓣下的一小片膜状间隔相连接。根据室间隔缺损的边界构成,分为三型:l型肌型缺损,指缺损周边均为肌肉结构,可位于以上三个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II型膜周部缺损,指缺损周边除肌肉结构外,有一部分由房室瓣或动脉瓣间延伸的纤维组织构成,亦可见于以上三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Ⅲ型为动脉瓣下缺损,缺损周边主要由主、肺动脉瓣延伸的结缔组织构成,仅见于流出道,此型在亚洲人群中多见。 【病理生理】
室间隔缺损必然导致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其血流动力学效应为:①肺循环血量增多;②左室容量负荷增大;③体循环血量下降。由于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早期肺血管阻力呈功能性增高,随着时间推移,肺血管发生组织学改变,形成肺血管梗阻性病变,可使右心压力逐步升高超过左心压力,而转变为右向左分流,形成Eisenmenger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一般根据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症状轻重等,临床上分为大、中、小型室间隔缺损。 (一)小型室间隔缺损
在收缩期左右心室之间存在明显压力阶差,但左向右分流量不大,Qp/Qs<1.5,右心室压及肺动脉压力正常。缺损面积一般<0.5cm2/m2(BSA),有称之为Roger病。此类患者通常无症状,沿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Ⅳ~Ⅵ级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P2可有轻度分裂无明显亢进。
(二)中型室间隔缺损
左、右心室之间分流量较大,Qp/Qs为1.5~2.0,但右心室收缩期压力仍低于左心室,缺损面积一般为0.5~1.0cm2/m2(BSA)。听诊除在胸骨左缘可闻及全收缩期杂音伴震颤外,并可在心尖区闻及舒张中期反流性杂音,P2可轻度亢进。部分患者有劳力性呼吸困难。 (三)大型室间隔缺损
左、右心室之间收缩期已不存在压力差,左向右分流量大,Qp/Qs>2.0。因血流动力学影响严重,存活至成人期者较少见,且常已有继发性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导致右向左分流而呈现青紫;并有呼吸闲难及负荷能力下降;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常减弱至Ⅲ级左右,P2看尽;有时可闻及因继发型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而致的舒张期杂音。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在国外的病例统计中成年人此种畸形已罕见,因大多数儿童期已经手术治疗,国内安贞医院1993年统计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此症仍占第3位,多见于女性,男:女为1:3。 【病理解剖】
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总干与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出生后一般在数月内因废用而闭塞,如1岁后仍未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未闭动脉导管的长度、直径、形态不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同,预后亦各异。 【病理生理】
由于在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压总是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所以通过未闭动脉导管持续有血流从主动脉进入肺动脉,即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回流至左心系统的血流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左心负荷加重,左心随之增大。由于舒张期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故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临床表现】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者可因分流量大小,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形式:
1.分流量甚小即未闭动脉导管内径较小,临床上可无主观症状,突出的体征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左锁骨下方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可伴有震颤,脉压可轻度增大。
2.中等分流量者患者常有乏力、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等症状,心脏听诊杂音性质同上,更为响亮伴有震颤,传导范围广泛;有时可在心尖部闻及由于左室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及(或)狭窄所致的轻度收缩期及(或)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阳性。
3.分流量大的未闭动脉导管,常伴有继发性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可导致右向左分流。上述典型杂音的舒张期成分减轻或消失,继之收缩期杂音亦可消失而仅可闻及因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此时患者多有青紫,且临床症状严重。 【特殊检查】
心电图:常见的有左室大、左房大的改变,有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右房大,右室肥大。X线检查:透视下所见肺门舞蹈征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胸片上可见肺动脉凸出;肺血增多,左房及左室增大。严重病例晚期出现右向左分流时,心影反可较前减小,并出现右室增大的表现,肺野外带肺血减少。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显示未闭动脉导管,并可见左室内径增大。彩色多普勒可测得存在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收缩期与舒张期左向右分流。心导管检查:为了了解肺血管阻力、分流情况及除外其他复杂畸形,有时需要作右心导管检查及逆行升主动脉造影。
【心血管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重点】相关文章:
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脑梗死09-12
2024年肾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题03-26
主治医师呼吸内科学专业知识考点09-27
呼吸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模拟试题08-18
消化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2017考纲10-02
呼吸内科学主治医师专业知识章节考点10-19
心血管内科学专业知识2017年最新考纲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