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中药学中医基础辅导: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时间:2020-08-08 20:36:42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中药学中医基础辅导: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中药学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等。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药学中医基础辅导: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瘀血,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虾血。瘀乃血液停积,不能活动之意。所谓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在于体内。故瘀血又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瘀血证则是由瘀血而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一般认为,因瘀致病的叫“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先瘀后病者为病因,先病后瘀者为病理。这种区别似无重要的意义,故统称“瘀血”。

  (二)瘀血的形成

  1.外伤: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负重过度等,或外伤肌肤,或内伤脏腑,使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

  2.出血:或因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出体外而为瘀,所谓“离经之血为瘀血”。或因出血之后,专事止涩,过用寒凉,使离经之血凝,未离经之血郁滞不畅而形成瘀血。

  3.气虚: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气行血行,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致瘀。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为瘀,此为因虚致瘀。

  4.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必致血瘀。

  5.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使血液凝涩,运行不畅,则成瘀血。

  6.血热:热人营血,血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溢于脏腑组织之间,亦可导致瘀血。可见,寒热伤及血脉均可致瘀。

  7.情绪和生活失宜:情志内伤,亦可导致血瘀,多因气郁而致血瘀。此外,饮食起居失宜也可导致血瘀而变生百病。

  综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种外伤或内出血等外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经脉淤塞不通、,脏腑发生症积,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昼轻夜重的特征,病程较长。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为症积,较硬或有压痛。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4.紫绀:面部、口唇、爪甲青紫。

  5.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是瘀血最常见的也是最敏感的指征。

  6.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精神神经症状(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较为多见。在临床上判断是否有瘀血存在,除掌握上述瘀血特征外,可从以下几点分析之:

  (1)凡有瘀血特征者;

  (2)发病有外伤、出血、月经胎产史者;

  (3)瘀血征象虽不太明显,但屡治无效,或无瘀血证之前久治不愈者;

  (4)根据“初病在经,久病人络”,“初病在气,久病人血”,“气滞必血瘀”等理论,疾病久治不愈(除活血化瘀疗法外),虽无明显的瘀血也可考虑有瘀血的存在。

  (四)常见瘀血病证

  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其临床表现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色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中药学中医基础辅导: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相关文章:

卫生资格中药学中医基础知识梳理05-18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中医诊断学基础11-05

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章节试题及答案05-04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精华笔记05-06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05-24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05-23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肺胀05-2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肺痈05-2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咳嗽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