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复习整理
内科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传染病科,小儿科等等等。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复习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尿崩症的治疗
轻型患者,每日尿量少于4升者可以不必治疗,只需饮足需要的水量即可。轻重的患者必须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一、1-脱氨-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desmopressin)抗利尿作用比天然的血管加压素约强3倍,升血压作用极弱,抗利尿作用可持续12小时。本药若经鼻给药,成人每次10~20μg,儿童每次5μg,每日1~2次。若是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1~2μg,每日1~2次。超过需要剂量时,可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
二、赖氨酸血管加压素(lypressn)作用维持4小时左右。每次向鼻腔内喷雾1~2下,每日3~5次,每瓶5ml,每ml含50单位。
三、鞣酸加压素油剂(pitressin tannate inoil) 肌肉注射,每0.2~0.3ml,可维持药效2~6天。初次剂量从0.1ml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量。本药有升血压作用,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忌用。每瓶5ml含100mg。
上述血管加压素类制剂多用于重症患者,对于部分性尿崩症则多用口服药,主要有:
一、氯磺丙脲(chiorpropamide) 为磺脲类制剂,为一糖尿病降糖药,但该药对较轻的中枢性尿崩症也有效。它可使肾小管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升高,但重症可能无效。剂量是每日一次,每次100~250mg。本药服用后常呈延迟显效,需3天后才能症状改善。使用本药必须注意血糖的监测,以防发生低血糖。
二、酰胺咪嗪(carbamazepine) 为一抗惊厥药,但对部分性尿崩症也有效。剂量为每日400~600mg,对某些患者可增加血管加压素的分泌。
三、定妥明(clorfibrate) 药理作用不明,剂量0.2~0.4g,每日3次。
四、噻嗪类利尿药 作用机制不明,常用药物为双氢克尿噻,25mg,一日三次,同时补钾,以预防低血钾。属于此类药物的还有苄氟噻嗪(bendrofluazide)和多噻嗪(polythiazide)。前者剂量为5mg,一日一次;后者为1mg,一日一次,均需注意补钾,必要时可加用氨苯蝶啶。
肾性尿崩症不能为血管加压素制剂、氯磺脲或酰胺咪嗪所治疗,便可为噻嗪类利尿药物所改善。
最后,尿崩症应尽量查明病因,并针对病因采取必要的对因治疗措施。
嗜铬细胞瘤病理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由神经嵴中移行出来的嗜铬细胞。嗜铬组织能合成儿茶酚胺,在胚胎期分布广泛,出生后仅少量残留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体内其他部位。可形成肿瘤并合成及释放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等症状。
病理
嗜铬细胞瘤约85~90%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多为单侧,少数起源于两侧肾上腺,肾上腺外的肿瘤从颈动脉体到盆腔均可,常与交感神经节相关联,如腹主动脉两侧(占患者的10~15%)及后纵隔障。多发性嗜铬细胞瘤多见于儿童患者和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病人。
嗜铬细胞瘤中约10%为恶性,病理细胞形态学难以确定诊断。其诊断依据为①有包膜浸润,②肌层血管内瘤栓形成,③在没有嗜铬组织的部位有肿瘤转移。
正常肾上腺髓质合成的儿茶酚胺以肾上腺素为主,去甲肾上腺素仅占1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释放的儿茶酚胺中去甲肾上腺素约占3/4,肾上腺外肿瘤所释放者几乎全部均为去甲肾上腺素。故表现有所不同。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病因
一、肾上腺结核 只有双侧肾上腺结核,大部分肾上腺组织被破坏才出现临床症状。多伴有肺、骨或其他部位结核灶。在50年代约占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半数,近年随结核病被控制而逐渐减少。
二、自身免疫紊乱 特发性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为目前最多见的原因,血清中经常可以测到抗肾上腺组织抗体。主要侵及束状带细胞,抗原主要在微粒体和线粒体内。本病多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紊乱疾病。如多发性内分泌腺体功能不全综合征(Schmidt综合征),可包括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腺衰竭、糖尿病、垂体功能减退、胃壁细胞抗体阳性、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肠瘤、重症肌无力、孤立性红细胞再生障碍等。
三、其他 恶性肿瘤肾上腺转移,约占癌肿转移患者的10%有双侧肾上腺转移,以肺癌和乳腺癌为多见。也可见于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全身性霉菌感染、肾上腺淀粉样变等。
骨质软化症
骨质软化症(ricketsandosteomalacia)是以新近形成的骨基质矿化障碍为特点的一种骨骼疾病。其结果导致非矿化的骨样组织(类骨质)堆积,骨质软化,而产生骨痛、骨畸形、骨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骨质软化症的流行特点与生活环境、营养程度和生活习惯等有重要关系。以前此类疾病多发生于哺乳条件差的婴幼儿、多产妇及长期哺乳的妇女,但现在此种情况罕见。长期缺乏户外活动、日照不足及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居民中的本病反而多见。该病的患病率为36.2%,女性高于男性,高发人群年龄为30~39岁(55.85%)。
病因
本病的特征是新形成的骨基质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进行矿化。骨的矿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钙、磷代谢,成骨细胞功能及矿化部位的酸碱环境等许多因素。引起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对机体钙、磷代谢起重要作用,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回吸收;刺激骨钙的回吸收;在PTH的协同作用下,动员骨盐的溶解;维持
骨质软化症钙、磷在血液中的正常浓度,有利于骨质中骨盐的沉着,促进新骨形成。因此,维生素D缺乏及代谢障碍是引起佝偻病及骨质软化症的重要原因。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
(1)日照不足:
据估计,人暴露在日光下,每平方厘米的皮肤每小时可产生6U维生素D3,正常日照每天可产生维生素D310~100μg,如有充足的钙、磷饮食,足以防止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的发生,但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日照量和紫外线的`吸收,如季节、温度、空气污染等。
季节可明显影响日照量和维生素D的产生,在冬、春季由于日光照射量的降低,25-(OH)D3水平与环境气温的关系大于平均每天日光照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烟雾、煤炭粉尘的污染进一步降低了有用的紫外线光,事实上,佝偻病可能是空气污染性疾病的第一个例子。
再者,皮肤色素、服装传统习惯、户外活动减少也是导致日光照射减少的重要原因。皮肤色素增深可导致紫外线吸收的减少,寒冷地区或赤道附近为避免寒冷或炎热日光照射包裹婴儿过严,亚洲姑娘和妇女习惯呆在屋里、穿传统服装和闺房中窗帘紧闭的习惯均可使母亲及孩子日光照射不足。近年来日益拥挤的城市,楼房密集,楼层迅速增高,街道日照逐步减少,人们紧张工作,户外活动减少,特别是不少老年人寿命延长和体内代谢衰减,行动不便使外出活动更少,这些均导致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出现骨软化或亚临床型的骨质软化症。
(2)摄入不足:
在美国一些儿童吃素食导致佝偻病已有报告。还有一些地区的面粉中含有较高量的植酸盐和木质素,植酸盐可结合钙、锌,增加其排泄,木质素可和胆酸形成复合物,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均可导致骨质软化症。
(3)胃肠道病变及术后常伴有维生素D的吸收不良:
胆道疾病如胆汁性肝硬化,胆道梗阻影响脂肪的吸收,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胰腺功能不良也可引起维生素D吸收减少。
(4)吸收不良:
目前导致维生素D缺乏的许多原因是小肠、肝胆功能紊乱,胰腺疾患伴肠吸收障碍。患吸收障碍综合征时,维生素D丢失不仅仅包括口服给予的维生素D,而且还有内源性产物。这些紊乱包括:胃切除术后、小肠切除或旁路吻合、克罗恩病、面筋不应症、区域性肠炎、憩室多发性营养不良、停滞(盲)环综合征、硬皮病、胰腺外分泌不足、胰管黏稠物阻塞症、慢性脂肪泻、胆道阻塞、肝管外胆管阻塞、先天性胆管闭锁等。
英国一报告,25%小肠旁路手术病人有骨软化的组织学证据,并有25-(0H)D3水平降低,但骨软化的X线表现不太常见。骨质软化症也是部分胃切除(通常是毕式Ⅱ型)的手术并发症之一,但报告的骨病发生率差别很大。Edd比较胃切除术后和消化性溃疡而未手术病人的放射学检查,显示前组在胸、腰椎骨矿化上有明显病变,有5.8%发生病理性骨折。
以前研究多数认为在胃肠营养障碍和肝胆疾患时,维生素D缺乏的一个重要共同特性是干扰了25-(0H)D3的肠肝循环,但Clement等最近研究显示25-(OH)D3的肠肝循环是微不足道的,因此25-(OH)D3的肠肝循环对维生素D缺乏究竟负有多大责任,目前尚无统一说法。
对维生素D的吸收,胆盐是必须的,胆道阻塞如先天性胆管闭锁、肝管外胆管阻塞等均有维生素D水平降低。胰腺疾患伴吸收障碍的骨软化发生率不是很多,25-(OH)D3水平也有差异,但它们可有明显低血钙伴继发甲旁亢。总之,胃肠、肝胆疾患引起的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常常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除维生素D吸收障碍外,常同时伴有钙、磷、镁的吸收不良,加之日光照射减少,慢性腹泻致全身营养不良,均可影响维生素D水平和骨的矿化。还有药物消胆胺可在肠道结合胆酸,增加骨软化的危险性,甚至超过了它治疗的原发病。
(5)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对缺乏早婚多产的妇女在妊娠末期和哺乳期发生骨质软化症并不少见,特别是亚洲地区。这可能和该地区的多子多福的传统,妊娠末期和哺乳期足不出户,门窗紧闭的风俗习惯有关。
而妊娠和哺乳使母体需钙量又大大增加,初生婴儿的骨骼约含钙23g、磷14g,这些矿物质大部分是在妊娠末期从母体获得,哺乳期妇女每天要付出300~500mg钙,如果这时母体没有较多量的维生素D合成和足够量的钙补充,就很容易导致骨质软化症。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也是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时期,除人工喂养的婴儿因摄入牛奶钙磷比例失调易患佝偻病外,近期研究显示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仅40~50U/L,水溶性维生素D硫酸盐活性也仅1%~5%,不能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再者青春期(1l~17岁)骨骼发育旺盛,血25-(0H)D3平又偏低,而这一时期常常忽略了维生素D的补充,是迟发型骨质软化症的重要原因。
【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复习整理】相关文章:
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复习辅导08-11
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复习资料08-10
2017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考题05-06
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考点归纳08-11
2017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08-11
内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辅导:骨质软化症08-11
外科主治医师《专业实践能力》重点梳理08-11
外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实践能力辅导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