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级西药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等所组成,其中脂多糖具有特别强的致热性和耐热性。接下来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初级西药师考试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考试。
注射剂|滴眼剂热原组成
热原是微生物的尸体及其代谢产物。大多数微生物均能产生热原,但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等所组成,其中脂多糖具有特别强的致热性和耐热性。热原的分子量一般为10×105左右,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越强。注入体内的输液中含热原量达1μg/kg时就可引起热原反应。
含有热原的输液进入体内后,有约30分钟的潜伏期,就使人体体温迅速上升,伴有寒颤、头痛、出汗、恶心呕吐;严重者体温达40℃,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
间羟胺理化性质
常用其重酒石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不溶。5%水溶液的pH为3.2~3.5. 6药理学主要激动α受体,升压效果比去甲肾上腺素稍弱,但较持久,有中等度加强心脏收缩的作用,无局部刺激,可供各种注射。可增加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肌内注射后,5分钟内血压升高,可维持1.5~4小时之久。静脉滴注1~2分钟内即可显效。
适应症
用于各种休克及手术时低血压。在一般用量下,不致引起心律失常,因此也可用于心肌梗死性休克。
用法和用量
由于剂型及规格不同,用法用量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乳酸脱氢酶组织分布|生理变异
【乳酸脱氢酶组织分布】
LD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但是不同组织中同工酶组成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LD1为主,心肌为此类代表,LD可占总酶活性50%以上,此外有红细胞等。另一类以LD5为主,以横纹肌为代表,此外有肝脏等。第三类以LD3为主,脾、肺为此类代表。LD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未查到。
【乳酸脱氢酶生理变异】
血清LD高低和性别关系不大,婴儿酶活性可达成年人两倍,儿童和少年活性比成年人高10%-15%,血清LD同工酶目前常用电泳法测定,由于具体方法差异,各学者报告的结果出入较大,但在成年人存在着如下规律:LD2>LD1>LD3>LD4>LD5,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报告,部分正常儿童血中LD1可大于LD2.
片剂的特点、种类及质量要求
片剂:药物+辅料→压制→圆片状/异形片状 一、片剂的特点 用、产、贮、带、运方便 二、片剂的种类 三、片剂的质量要求
①硬度适中;
②色泽均匀,外观光洁;
③符合重量差异的要求,含量准确;
④符合崩解度或溶出度的要求;
⑤小剂量的药物或作用比较剧烈的药物,应符合含量均匀度的要求;
⑥符合有关卫生学的要求。
药物监测分析常用的方法
药物监测是学习药理学会了解到的知识点,相信很多报考了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的学员也想通过了解相关信息。编辑为大家整理了药物监测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常用药物监测的分析方法:
分光光度法(SP)包括紫外分光光度法(UV)、荧光分光光度法(Fluor)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等,是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由于其专属性差,容易受血液中其他成分的干扰,在测定前必须进行分离,单独用于血药浓度测定时常常受到限制,在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方面逊于色谱法。但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速度快等优点,如与层析法结合使用,可提高其专属性。
气相色谱法(GC)是将被测样品在一定温度下瞬间气化,由移动相带入固定相,具有速度快、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可用于低沸点、易汽化、热稳定性好的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方法,其弥补了气象色谱不能分离不挥发且具有一定溶解性物质的不足。常用的检测器有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和电化学检测器等。紫外检测器最小检出量为5×10-10克/毫升,适用于检测能吸收该波长紫外光的物质;荧光检测器最小检出量10-9克/毫升,适用于某些生物物质及药物代谢物等;电化学检测器最小检出量为20皮摩尔/毫升,适用于检测一些可电离的物质。
免疫学方法(IA)包括放射免疫法(RIA)、酶免疫法(EIA)和荧光免疫法(FIA)等,本法不需要事先分离,且灵敏度高、取样量少。放射免疫法是应用液体闪烁仪或γ谱仪来测量放射性强度,适用于批量测定,但需要有同位素的防护设备;酶免疫法可以不用放射性同位素,成本低,测定速度快,测定一个样品仅需几分钟,仪器设备也很简单,缺点是必须有大量的.样品源,否则会造成试剂盒的浪费,反而使成本提高;荧光免疫法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方法,其灵敏度高,稳定性好。
色素沉着的症状体征
皮肤色素沉着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疾病的诊断名词。色素沉着可见于许多皮肤病,皮肤病学把以皮肤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为皮肤色素沉着过度性疾病。该组疾病的发病机理不外乎黑素细胞数量增多或其活性增强。从病因上又可分为遗传性(雀斑)、内分泌性(黄褐斑)、代谢性(瑞尔黑变病)、药物性(固定药疹)、炎症性(晒斑)、肿瘤性(色痣)、物理性(摩擦黑变病)以及人工性(文身)等。以上除肿瘤性疾病系由黑素细胞数绝对增多外,其他多为黑素细胞代谢异常所致。
循环性缺氧解析原因|机制
循环性缺氧解析: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hypoxia)指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hypoxia)。循环性缺氧还可分为缺血性缺氧(ischemichypoxia)和淤血性缺氧(congestivehypoxia)。前者是由于动脉压降低或动脉阻塞使毛细血管床血液灌注量减少;后者则由于静脉压升高使血液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床淤血所致。循环性缺氧时血流量减少可为全身性的,也可为局部的。
(一)原因
1.全身性循环障碍见于休克和心力衰竭。休克病人心输出量的减少比心力衰竭者更严重,全身性缺氧也更严重,病人可死于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缺氧而发生的功能衰竭。
2.局部性循环障碍见于栓塞、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或脉管炎与血栓形成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发生部位,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二)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单纯性循环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和氧含量是正常的。由于血流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从单位容量血液弥散给组织的氧量较多,静脉血氧含量降低,致使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但是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的血量减少,故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氧量减少,导致组织缺氧。由于静脉血的氧含量和氧分压较低,毛细血管中平均脱氧Hb可超过5g/dl,因而可引起发绀。全身性循环障碍累及肺,如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或休克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则可合并有呼吸性缺氧,使动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降低。
【2017年初级西药师考试知识点汇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