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法制史真题及解析

时间:2024-10-26 19:39:26 司法考试 我要投稿

司法考试法制史精选真题及解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法考试法制史精选真题及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法考试法制史精选真题及解析

  1. 秦律明确规定了司法官渎职犯罪的内容。关于秦朝司法官渎职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

  A. 故意使罪犯未受到惩罚,属于"纵囚"

  B. 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由于过失未能揭发、检举,属于"见知不举"

  C. 对犯罪行为由于过失而轻判者,属于"失刑"

  D. 对犯罪行为故意重判者,属于"不直"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选项A说法正确。"纵囚"罪,是指应当论罪而故意不论罪,以及设法减轻案情,故意使案犯达不到定罪标准,从而判其无罪。

  选项B说法错误。"见知不举"罪,是指对明知有犯罪,但不揭发、检举。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代违禁的书令规定,"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选项C说法正确。"失刑"罪,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若系故意,则构成"不直"罪)。

  选项D说法正确。"不直"罪,是指罪应重而故意轻判,应轻而故意重判。

  2.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关于唐代类推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 类推是适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规定也可"比附援引"

  B.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重于同类案件

  C.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轻于同类案件

  D. 唐代类推原则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重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轻案;凡应加重处罚的罪案,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如疏议举律文说,谋杀尊亲处斩;但无已伤已杀重罪的条文,在处理已杀已伤尊亲的案件时,通过类推就可以知道更应处以斩刑。又举例说,夜半闯入人家,主人出于防卫,登时杀死闯入者,不论罪。律文没有致伤的条文,但比照规定,杀死已不论罪,致伤更不论罪。唐代类推原则的完善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

  选项A错误。唐律类推原则的适用前提是法律无明文规定,也就是说有明文规定时要直接适用法律。

  选项B、C错误。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可能会重于同类案件也可能轻于同类案件。

  3. 根据清朝的会审制度,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程序之后,分四种情况予以处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

  A. 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绞监候或斩监候

  B. 缓决指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能确定者,可继续调查,待危害性确定后进行判决

  C. 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D. 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被害人有亲老丁单情形,奏请皇帝裁决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复审程序后,分四种情况处理:其一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选项A错误);其二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选项B错误,该选项说法体现了唐代的保辜制度);其三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选项C正确);其四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留养奏请皇帝裁决(选项D错误)。

【司法考试法制史真题及解析】相关文章:

司法考试《法制史》精选真题及答案解析06-27

司法考试《法制史》多选真题及答案解析09-23

司法考试《法制史》精题及答案解析10-12

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06-03

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07-03

国家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09-20

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三)08-17

历年司法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四)07-08

往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其解析10-09

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卷一)08-26